APP下载

浅析社会文化对记者风格的影响
——从民国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

2016-03-02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变化

熊 瑶(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浅析社会文化对记者风格的影响
——从民国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

熊 瑶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从1912年到1949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方面。在几十年中,出现了一批批出色的新闻记者,他们有着自己不同的风格,而且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研究他们的风格时必须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相结合。

关键词:社会文化;记者风格;变化

记者的新闻作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也深深打上了记者本身的特色与烙印。在中国短短几十年的巨变中,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进行见证与记录。什么是记者风格?从广义来说,记者的风格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记者为人处事的作风、品格;二是记者的新闻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体现出来的基本特色。在这几十年中,新闻记者的风格在不断变化,可以说,记者的风格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一、民国初期的记者风格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过了十月革命,刚刚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民主共和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民众也没有从封建愚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混战,民众饱受战争的危害,每一个人都渴望早日和平,消除内忧外患。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中国百废待兴。民国时,贪污腐败问题尤其严重,内外勾结,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这一时期新闻记者的风格大多慷慨激昂,针砭时弊。

民国初期是自由报人崭露头角的时期。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等人,代表了民国初期一代的自由报人群体。

据从黄远生留下的《远生遗著》所收文章看,他的通讯几乎对每一个时期民众瞩目的重大问题都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报道。重要人物涉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袁世凯、黎元洪、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熊希龄、段祺瑞等。重要事件如宋教仁被刺、袁内阁两次倒台、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唐绍仪被迫下野、陆征祥不再理政等,黄远生都能抓住全国各阶层广大读者的心,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可以说,黄远生用自己的笔来记录了民国初期吏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以通讯为主,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翔实记录。

邵飘萍在新闻观念的变革上有所贡献,但他身上也集中体现了那一代报人的矛盾性——既受现代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影响,又在价值依皈上不能摆脱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政治报国”的精英情结;既追求新闻业和个人的自由,又自觉地将其让渡于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他身上闪耀着属于他的人格魅力与采访魅力,采访让人印象深刻,他所提出的“新闻专业主义”对现在的新闻业界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抗战时期的记者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部分。在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5日这8年中,中华民族面临最严重的挑战,日军大举进攻,大半个中国已经沦陷,在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开始共同抗日,中华民族也开始了抵御外侮的任务与过程。这一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将日寇赶出中国。因此,在这一时期,新闻记者大多都在呼吁抗日救亡,抵御外辱,痛斥暴日罪行。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邹韬奋选择了站出来,用自己的力量奋力呼喊,唤醒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思想。邹韬奋的思想根本转变,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的广大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而当局国民党政府仍对外妥协、不抵抗;对内进行“军事围剿”与“文化围剿”,扼杀进步力量和进步文化,叫嚷“先安内,后攘外”。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大声疾呼,号召救亡图存、团结御侮,抨击国民党政府的误国政策。“横在我们前面的,己不是先安内后攘外,或先攘外后安内的问题,而是唤起广大的民众运动以推翻帝国主义及其依附者的问题。”

史量才有一句著名言论:“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因此,史量才践行自己的承诺,《申报》也成为史量才言论的主战场。《申报》的激进言论和史量才的抗日活动,使得国民政府陷于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3月底,国民政府召开“国难会议”,邀请史量才等众多“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的会员参加,以表明抗日的态度和决心。在确认不能取得什么民主权利的情况下,史量才等毅然发表声明,谢绝赴会。事后,针对“国难会议”提出的“绥靖、救灾、御侮”三项议案,《申报》连续发表时评加以驳斥,向国人揭示了国民政府的虚伪和独裁。

三、内战时期的记者风格

抗日战争没有停息多久,十年内战再次爆发。由于革命路线的不同,所代表的阶级互相对立,国共两党的合作走向破裂。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开始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虚伪与失败,他们开始转为接受共产党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够让中国停止战争,走向和平。因此,这一时期的新闻记者风格较为温和,并没有之前那么犀利。内容上,多以宣扬共产主义、宣扬和平及抵制战争为主。

记者的风格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记者风格的形成除了记者自身的主观性原因以外,还受到许多客观原因的影响。例如,时代、民族、地域的因素,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记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风格不是某一个要素形成和决定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决定,只是具体到某个人时,某种要素占据了主导作用。但所有的这一切,最终都要汇总到精神体验方式上来。

记者风格的形成与变化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一社会大背景。每一个历史时期,新闻记者有着自己的风格。风格的形成除了需要必要的新闻专业素质,也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记者的风格会略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新闻记者会选择用“笔”做枪去打击那些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情与个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相信这是每一个新闻记者的毕生追求。

参考文献:

[1] 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053-01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变化
叠加和切割引起的压强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