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义和”课程育人的实施

2016-03-02■梁

现代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育人目标学校

■梁 丽



小学“义和”课程育人的实施

■梁 丽

济南市义和小学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归属济南市历下区,全校7个教学班,班额最大39人,教师16人,中青年居多。学校的学生构成多元复杂,既有本村的孩子,也有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2014年,面对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体和发展滞后的现状,学校领导班子讨论了学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改革要基于现实,基于问题,学校注定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照搬一些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而必须直面现实,从课程育人入手,建构一种合适的学校文化,唤醒孩子们,让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踏实而温暖地生活在这个校园里。自2014年2月起,学校踏上了探索“义和”课程育人之路。

学校课程整合育人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就是要让这群平民子弟甚至是贫民子弟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校园成为他们的避风港湾、未来成长的加油站,成为与那些大都市的孩子们一样能够建构自己精彩童年的地方,让学校成为他们今天向往、未来念念不忘的地方。这是学校的使命,更是学校的职责。

一、问题之源:为什么要实施“以课程育人”的改革

任何改革、研究,都是由问题出发,都是要基于问题来思考对策。凭空想出来的改革和研究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开始行动之前,学校先分析和梳理了当下课程的开设状况和学校总体情况。

1.课程分散。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品生品社、信息技术、环境、安全、传统文化、民族常识14门课,课程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学校16名教师,平均人均担课3-4门。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

2.学校传统。学校自1940年建校,历史悠久,校风朴实。但是缺乏创新,没有活力。班额小,规模小;学校教室有限,可用地方少;孩子们的眼界较窄,和社会接触少,见识少。

3.学生多元。生源多元,当地与外来务工结合;家庭背景不一,难以融合。学校学生有一半以上的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父母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少有接受学前教育的,与本地孩子相比,元认知严重缺乏,特别是他们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有一种被隔离感,加上拮据的家庭条件,致使他们自信心不足,与本地孩子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羞涩、畏首畏尾、对前途不乐观、卫生习惯不良等也是其突出特点。

综上所述,学校一直在思考:我们能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在这些孩子的生命里,6岁以前的教育是缺失的甚至是负面的,他们有多么期盼能够了解外面世界的生活?他们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他们可曾想过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面对曾经缺失的6年,我们学校能做的,就是让义和小学的学校教育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能够在6年后走出学校时成为一个个对自己满意的人。而提供这种可能性的途径,就是学校的课程改革。

二、行动之路:聚焦“义和”,对目标价值和学习方式持续追索

(一)围绕“义与和”,确立课程育人的目标

在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的时候,我们先进行了对“义和文化”的追根求源。

1.义和庄的来历与文化传统。义和庄早年间叫王二躲庄,据老一辈人讲,过去北方有一个叫王二的佃户,因交不起地主的地租,只好背井离乡躲进南山的旮旯里定居下来;后来又有些穷人聚集起来,大家相互仗义相助,彼此帮扶,来往的穷人多了,就成了村落。正因为其地理位置和长久以来形成的村庄文化,慢慢地成为了外来人员聚集的地方,本村人也很友善地接纳了外来人,形成了大家和平共处的文化传统。

2.对义和文化的探寻。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较早提出了“义”,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现在的义,多指正义、情义、道义等等。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于事物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而对于人来说,“和”是和于观点与意见,不同于思考与体验,是观点与意见的多样性统一。“和而不同”即是此意。概而言之,源远流长的“义和文化”凝结的是崇尚情义和信义、注重和谐的价值观念。今天看来,“义和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相一致的,可以为其提供精神与价值的支撑。

3.学校对“义和文化”的理解与定位。追寻之后,学校就想:学校的课程改革,是不是要基于义和文化?为什么要基于义和文化?第一,义和小学地处义和庄内,义与和是传统,不能抛弃,有传统、灵魂的文化才有生命活力。第二,学校改革要做有文化追求的改革,要做有内涵的改革。传统不能丢弃,但是学校要做的是基于传统而又高于传统的教育变革。

由此,学校认为,义与和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群体、由内在走向外在的处事原则和价值取向,是社会法则的个体内化,它更多体现的是彼此之间相扶相携的人间温暖,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爱与担当。既强调群体层面关系的和悦,又强调学生个体的适应性,和而相融,融而不同。学校进行了文化的定位,结合存在的问题,确立了目标:培养有情有义、和悦共融的现代社会人。

(二)围绕育人目标,整体架构学校“义和”课程育人体系

确立了育人目标,学校开始了“义和”课程育人体系的大讨论。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学校全体老师围坐一起,讨论一所现代的小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学生在六年后走向社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整整一个学期每个周三的下午,我们的学生围坐一起,讨论自己要成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成为这样的人的路上,还需要学习和体验哪些方面的事物。学生们划分好小组,讨论的同时做好记录,成型后不断修改完善。一个清晰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学生发展目标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义”,我们期望孩子们能够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对人有情义,处事有道义;“和”,延续古人的“和而不同”之意,既和乐相融,又各自独立,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由此,学校形成了整体育人体系,分为两个向度,即向内和向外,每个向度又分成两个维度,围绕四个维度,结合育人目标,确立了27个育人点。

(三)围绕“义和”课程育人体系,整合课程目标

构架了育人体系,学校又分析了现有开设的课程。育人必须要以课程为载体。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但是,由于制度化的教育客观上具有各自为政的特性,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并不能真正观照到学生的实际。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从责任和使命出发——为了促进学生们学习的增值,至少不浪费他们的生命;需要从终生学习的视角,从学习与生活一体化的角度,大胆整合课程,让各门课程的学习彼此沟通起来,一致性地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我校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开发专门的课程来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如心理辅导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而这些课程的开设,尽管需要做一些“加法”,但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认为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期望孩子们在六年后走出校门之际,能够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能够与社会、他人和乐相融,又保持思考的独立,即能够思方行圆。学校要依据国家政策,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融为一体,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能够一致性地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

2014年暑假,学校8位课程老师坐下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把学校除了语数英、音体美之外的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梳理了一遍。科学、品生品社、综合实践、安全与环境、传统文化……每一个学科的课程纲要,每一册课本和教参,我们都一起研读,弄清楚每册书的内容和目标到底是什么。有了这样的总结,所有学科学习目标的重复和学习内容的交叉之处,大家心里一目了然。

分析后,学校认为,科学、品生品社、综合实践、安全与环境、传统文化这些课程都强调了活动性、实践性,在育人目标中都体现了自我认知、社会交往、调查实践等内容,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未真正实现学习活动的多样,并未体现其真正应该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价值,教学中普遍采取的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只能在教室内完成各种教学任务。而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各种感官感知、各种元认知链接和动手实践的基础之上。

鉴于以上分析,学校重新梳理和整合了各科学习目标,以国家课程“科学和综合实践”为主线,以“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促进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融合品生品社、安全与环境、传统文化等学科目标,进行了学习目标也即培养目标的综合,尝试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目标体系。

1.新旧目标对比——新添加目标

·让学生列出自己需要做的事——新添加 新目标: 【三】理想教育 (1)表达自己的愿望(至少一个) (2)理清自己需要做好的事情。

2.新旧目标对比——调整的目标 一年级整合课程的目标(下册) 原目标: (1)(2)《品生1下p16-17我为家庭添欢乐》: ①引导儿童通过各种方式为父母长辈做事,爱亲敬长为家庭增添欢乐。②引导儿童在家庭中听从父母长辈的正确教导,理解父母亲,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化解家庭中的小矛盾。 新目标: 【四】实践锻炼 (1)懂得做客时的礼仪。 (2)知道爸爸妈妈生气的时候怎么做。 (3)组成异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做事情。(新增加)

(四)整合学习内容,开启“学习思路图”行动模式

围绕整合后的学习目标,根据前期讨论确定的27个育人点,学校坚持“小学六年结束后不降低课程目标、不减少课时总量”的原则,对品生品社、综合实践、科学、安全与环境、传统文化等学科的学习内容中交叉重复的部分进行融合、删减、重组,对我校学生需要但是教材中没有体现的内容进行适当增补,形成了新的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各年级的学习专题。每一个专题既结合现有学习内容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益补充和适当调整,目的指向学生的最终发展,同时各年级有所侧重,实现了“基于培养目标选择有效学习内容”的目的。

1.在一、二年级开设以“义”为主旨的“自我打理”课程,关注学生认知世界的发展和自我内心成长、自我生活打理,通过对自己的认知、与他人的交往,了解社会规则和相处之道,配合家长学校对家长的系列培训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幸福和人间温暖,为将来走向社会的有情有义奠定情感基础。

2.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以“和”为主旨的“自我成长”课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强调“和而不同”,既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个人观点,又能小组协商合作,取得一致。课程以国家课程——科学和综合实践为主线,融合品生品社、安全与环境、传统文化等学习内容,打破年级界限和学科界限,对相同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水平确定学习年级,形成学习专项,运用分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教学,设计每个专项的“学习思路图”,使每一个专题活动都能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四个年级的专题活动一以贯之,每学年还有一个重点研究的主题,形成了学校独有的“义和”课程体系。

3.全校开设“空无课程”,每周一小时,每月末总结当月,计划下月,不设定具体教学和学习的内容,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自行规划时间利用,可以独立也可以联合,自己贯彻自己的想法,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寻找伙伴。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时间,更是对“义和”课程的内涵进行切身实践和综合运用的时间。

4.开设“微缩社会”活动课程——义和小镇。这是学校“义和”课程的一个缩影,更是学生们实践和检验课程效果的一个基地。杜威曾经说过,学习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微缩社会”活动课程,将学校变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设置警察局、心灵驿站、义和银行、英语商场、书吧、音乐影院、跳蚤市场、世界之窗、时光隧道、科技馆、运动馆、打工中介公司等场地,让学生在小社会里自由活动,学生管理,学生参与,设置不同场景和任务,让学生逐渐开阔眼界,自己学会和人交往,自己分析信息,自己做出选择。如今,学校有了自己的流通货币“和氏币”和银行存折,有了自己的彩票发行站和税收工商所,镇内邮局和心灵驿站也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

(五)课程的开设方法

1.周一到周五上午,为常规课程时间。即语数英、音体美课程,同时增设心灵成长心理课,每班每周一节。

2.周一、周二和周四下午,是学校的“自我打理”和“自我成长”课程时间,每次1小时大课。

3.周三下午,是“空无课程”时间,每周一小时。

4.每周五下午开设“微缩社会”活动课程——义和小镇。

三、评价之用:没有评价就没有有效实施

有了育人体系,有了围绕育人体系的课程内容,有了具体的实施,学校又思考了课程的评价。《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校的评价体系,基于“评价参与度、不分优劣”的前提,紧密结合“义和”课程内容,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体验活动全部纳入评价之中,一月一总结,一人一评价,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本手册一目了然。同时,配合学校的综合课程开设和孩子们的评价,在开展系列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和亲子训练营的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家长发展手册》,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中来,形成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展示也是最好的评价。从2014年开始,围绕“义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展示自己的平台——技能大赛。每年的5月和11月,全月举行全部学生的技能大赛展示,展示的内容包括书法、口算、笔算、绘画、珠算、学具、个人才艺(跳绳、相声、歌唱、演奏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学生想展示什么技能都可以。只要学生们想展示,学校就会想办法去满足。技能大赛每周进行一至二项技能比赛和展示,同时伴随英语月的单词设计大赛、英语歌谣创编等项目。每一位参加展示的学生的作品都会展示在宣传栏中,学校甚至可以为某一个学生举办一场画展或者手工作品展。经过几届的比赛,学生由刚开始的不好意思,到现在的落落大方,各项技能都比以前有较大的提升。每次大赛最精彩的是学生的才艺展示,才艺由音乐老师进行评选,评选出的才艺小达人在2014年下半年给他们做成录像,在全校家长会上播放,家长们为孩子的成功而激动——自己的孩子也上“电视”了。2015年的才艺评选就在学校的“义和小镇”剧场进行,学生们就像小演员一样站在舞台上充分地表现自己。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颁发的奖状,不仅发给成功者,还发给成功参与者,使人人都上台领奖,人人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小小一张证书传递着学校对他们进步的认可。这就是对每个学生最贴切的评价。

四、发展之思:整合后的课程已不只是一门课程

美国著名的课程学者威廉F.派纳(William F.Pinar)认为:“课程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对话,课程不再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过程。它已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个人意义及一个公众希望。”

学校整合后的“义和”课程,也已经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一个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课程领域,更是一种意识,一种学校生活的方式方法,一种育人的正确态度。我校的课程整合实践两年多来,已经初步形成了综合化、专题化的课程特色,学生的变化显而易见,老师的工作量不增反减。

未来几年,学校将继续深入理解和研究“义和”课程,让学生们自己设计自己的“学习思路图”,了解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小组的学习交流中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用大作业、大评价的方式来贯穿六年的学习始终,记录孩子们学校生活的点滴,让学校教育真正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六年后走出义和小学时,真正能够“有情有义,和而不同”,能够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

济南市义和小学,山东济南 250000)(责任编辑:孙培东)

猜你喜欢

育人目标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