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角下编辑职业倦怠因素分析
2016-03-02杨帆
杨帆
(新疆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生态学视角下编辑职业倦怠因素分析
杨帆
(新疆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编辑是一个“为他人作嫁”的特殊职业,劳动的隐性化易让编辑产生职业倦怠。文章从生态学视角对影响编辑职业倦怠的因素有一个整体、全面的分析。影响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微观层包括家庭、编辑部和编辑自身;影响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中间层包含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以及编辑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两部分;影响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外部层包括高校聘用机制和家人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影响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宏观层包括国家新闻出版政策和待遇及社会认可度。编辑的职业倦怠心理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动态的,对编辑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的作用也是动态的,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了解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对编辑的职业倦怠进行有效的干预,促进编辑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生态学;编辑;职业倦怠;因素
编辑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为他人作品“做嫁衣”的职业。如果编辑产生职业倦怠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后果,而令人担忧的是根据调查编辑职业倦怠状况让人堪忧。中国人力资源网发布的工作倦怠指数,有近7成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学术期刊编辑、记者职业倦怠率为38.30%[1]。
1 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的《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一词,用来描述助人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和工作满意度过低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Maslach和Jackson(1981,1986)最早用三维度模型对其做了操作定义。他们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主要有3方面的表现:情感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以及个人低成就感(diminished personalaccomplishment)[2]。因此,当编辑由于长时间从事编校工作时,出现心情烦躁、焦虑、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人际交往淡漠等情况时,就说明有职业倦怠倾向。
2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最早阐述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诞生以来应用于很多领域,但还鲜有应用于编辑学研究中。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重视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强调用整体观看待人的发展。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是在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视角下看待人的发展的,他将人的发展环境定义了复杂的“层”环境,包括微观层、中间层、外部层和宏观层,认为“层”环境之间具有一个动态的联系,每一层的变化和冲突都会相互渗透和蔓延,都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微观层,是指发展中的人与即时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工厂、学校等;中间层,是指由一系列微观层构成的,包括两种以上情境的环境;外部层,是指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但不包括主体主动参与的大环境;宏观层,是指一系列包括信仰、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3]。人类发展生态学强调人是环境中的人,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编辑作为环境中的人也受到不同层环境的影响,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帮助我们全面、整体、动态的了解环境中的编辑职业倦怠的产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下的编辑职业倦怠因素分析
3.1 从微观层面分析
微观层面主要指对编辑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对产生编辑职业倦怠有直接影响的是家庭、编辑部和编辑自身。首先,家庭是编辑每天都要生活的环境;家庭成员对编辑职业的认同度,会影响编辑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传统观念中,男性一般是家里的顶梁柱,收入应该是最多的,因此,男性要从事一份高收入有前途的工作。而编辑工资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高校学报当编辑,往往比行政人员的工资还要低。家庭成员的不认同会让男性编辑产生职业倦怠,对工作投入热情和积极性减少。女性一般被认为主要任务在照顾家庭,而不在工作,所以家庭成员认为编辑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并不怎么重要、也不需要额外付出和投入什么,按部就班就好。这样的认同观也会影响编辑对职业的投入和热情,久而久之,编辑也认同了家人的想法,对工作热情减退、不求创新、机械重复工作。其次,编辑部是编辑每天工作的环境,编辑的成就感和工作效率都与编辑部有直接的关系。良好的编辑部工作环境有利于编辑减少职业倦怠或缩短职业倦怠的周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编辑的工作中去,获得工作成就感。而不和谐的编辑部工作环境,会降低编辑的工作热情、长此以往职业倦怠越来越重,轻则会影响编辑的工作效率,重了还会影响编辑的身心健康。最后,编辑自身也是影响编辑职业倦怠直接的因素,自身对编辑职业有没有兴趣,将会直接影响编辑对工作的投入。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编辑才会主动化解工作中的问题,想多种途径比如向老编辑、编辑部领导、专家请教、查阅相关资料。相应地,这些问题的化解会为编辑提供更大的探索动力,成为一个快乐的编辑。
3.2 从中间层面分析
中间层面是指影响编辑职业倦怠的一个或两个以上微观层交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层。在这一层主要是编辑、作者、编辑部、高校之间关系构成的中间系统层。首先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个创造性劳动过程中,编辑一直被定位在一个隐性的社会角色上,“为人作嫁”基本上已成为编辑职业的代名词[4]。很多作者为了科研兴趣、完成课题、晋升职称或获得奖励发表文章,而编辑为这些文章的出版默默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作者往往以文章发表没有来评价编辑的工作,而不关心编辑在这篇文章出版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是风险,因为编辑要负责把握稿件的政治导向,如果一旦有政治导向问题的文章出版编辑要负相应的责任。由于作者对编辑工作的不理解和认同,导致编辑职业认同感缺失,成就感下降。其次是编辑部与高校的关系会影响到编辑的职业倦怠感;高校学报依靠高校的经费维持和发展,人事、工资都和高校直接相关,学报稿件很多也都是本校老师的稿件,高校学报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高校的科研水平。高校学报这种封闭办刊、不参与市场竞争、不考虑发行盈利、不主动开拓市场的办刊状态使学报一直处于高校的教辅部门,领导一般也不重视学报的办刊质量。这种状态导致学报自身缺少活力,编辑就更安于现状,久而久之倦怠心理便油然而生。
3.3 从外部层面分析
影响编辑职业倦怠的外部层面首先是高校聘用机制;高校学报一般都缺编制,有些学报只有主编和一名编辑支撑,长期的缺编造成编辑一直超负荷工作,而且还要承担一些高校的行政事务。长此以往,编辑一直忙于排版、编辑、校对,赶出版周期无暇思考自己工作的意义,也无暇欣赏自己编辑加工的作品,渐渐会失去工作热情和兴趣,开始出现应付和刻板情绪,更体会不到工作的创造性。其次是家人的就业、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编辑的家人如果经济状况不好或文化水平不高,可能无心与编辑沟通工作中的困难,缓解编辑工作中的焦虑。家人是编辑的重要精神支柱,如果与家人的沟通不畅,编辑的焦虑和倦怠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微观层共同作用,导致编辑出现工作效率下降、职业幸福感下降。
3.4 从宏观层面分析
影响编辑职业倦怠的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新闻出版政策、待遇和职业社会认可度等。首先,高校学报是中国期刊的特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新闻出版界面临着改革,而学报“全、散、小、弱”等特点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将对学报如何改革,学报今后的出路何在,都会影响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认同和成就感,影响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今后落实改制转企工作,编辑的身份将面临转变,将使编辑不得不一边考虑编校工作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编辑角色的增加,为给编辑带来角色转变的焦虑和困惑,从而对自身职业前景忧心忡忡,反映到工作中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其次是待遇和职业社会认可度,高校行政人员工资在高校中本来就低,而编辑又属于教辅人员,工资待遇又比行政人员低。待遇不高长期会影响编辑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认同。编辑职业的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的特性,让编辑的工作性质和重要性一直未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对编辑职业认同度不高,也会影响编辑对工作的投入和职业认同,工作时难免会机械、缺少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影响工作效率。
[1]中国人力资源网.2004年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结果[EB/OL].(2004-12-05)[2009-12-15].http://www.chi-nahrd.net.
[2]Schutte N,Toppinen S,Kalimo R et al.The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across occupational groupsand nations[J].JournalofOccupationaland OrganizationalPsychology,2000,73(1):53-56.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2-213.
[4]范琳.论当代期刊编辑的文化定位[J].编辑之友,2005,(6):105.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of Editing Job Burn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YANG Fan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17,China)
The editor isa specialoccupation"work for someone else,"thishiddenwork iseasy to let the editing occupation burnou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job burnoutofedi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Themicro level of job burnout of editors is affected by the family,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and the editor;Themiddle layer of job burnout,which affects the editors,cont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itorsand the authors,and the two part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itorialdepartmentand the University;Theexternal layer affects editing occupation burnout including college employmentmechanism and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cultural level;Themacro layer effects editing occupation burnout including the national press and publication policy and treatmentand social recognition.Editors'psychological burnout is affect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these factors are dynamic and the effects to the psychology ofburnoutworks are dynamic,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factorshelp us tom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the editing of job burnout,in order to promoting editors'physicalandmentalhealth,improvingwork efficiency.
Ecology;Editor;Job Burnout;Factors
G213
A
1008-9659(2016)02-0090-03
2016-02-15
杨 帆(1982-),女,河南淮阳人,博士研究生,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学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