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教育平台慕课(MOOC)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2016-03-02吴妍

关键词:学习者评价课程

吴妍

(华南理工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新媒体教育平台慕课(MOOC)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吴妍

(华南理工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作为一个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大型网络教育平台,慕课近两年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与影响:在降低知识传播成本、促进高等教育普及和优质资源共享的同时,其提供的网络学习环境也具有一定缺陷和局限性;此外,个性化在线学习背后隐含的问题、西方文化冲击、“知识鸿沟”的加剧等问题都不容忽视。

新媒体;慕课;影响;高等教育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在较为常见的通讯、出版等领域之外,新媒体平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近两年来大型网络教育平台“慕课(MOOCs)”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 慕课作为一种新媒体教育平台的特点

一般认为,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大学是提供高等教育的唯一场所。然而慕课的出现,改变了大学在高等教育中一家独大的局面。慕课并不是某所或某几所大学的简单附庸,而是由诸如Coursera、ed X、udacity等独立的、专业的课程交易平台与大学联手运作,大学负责制作课程,课程交易平台则负责课程发布[1]。慕课作为一个在线平台,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种类繁多的课程市场。

依托于Web2.0技术发展起来的慕课,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在慕课平台上,教师通过网络视频、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广泛的MOOC用户传授课程,可理解为大众传播模式。课后,学生可以和老师沟通交流,或者在课程论坛中与他人分享观点、讨论问题,这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体现。

不同于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长达45分钟的课堂教学,慕课提供的课程多为10分钟左右的视频,短小精悍,以一个个小专题的碎片化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仅在Coursera平台上,就有超过600门课程,课程规模远远超过了传统模式下大学所能提供的课程量。

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课程内容的传播形式多表现为语言、文字,可以借助的技术也较为有限,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与慕课平台上的课程相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慕课平台上,不仅图像、音频、视频技术在课程中得到了融合,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在线、离线、移动终端三种方式观看教学视频,学员和老师之间的互动除了在官方讨论区,也可以在博客、QQ群、微信群等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

2 慕课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概况

自2013年引入中国后,慕课平台的供应商在我国高校相继登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纷纷开放了慕课课程或加入慕课平台。2013年10月10日,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2013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与Coursera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4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正式发布,这是继“学堂在线”后的又一个国内中文MOOC平台。2015年1月8日,“MOOC中国”联盟在深圳成立。教育部的下属机构“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38家教育机构共同组成“MOOC中国”联盟,并举办了签约仪式。

名师、优质、在线、开放,以及低成本的优势,使慕课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慕课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2]。

3 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3.1 低成本的教育传播模式,有助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低的问题

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国民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更是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家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2010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高等教育入学率美国为81.6%,中国为22.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显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以上数据均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3]。传统高等教育中,从硬件设施到教学材料、师资力量,均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因此,传统教育表现为一种有限供给的收费模式,这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造成了一定限制。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慕课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课程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多为10-15分钟的短小精悍的视频,制作成本低廉,一旦制作完成就可重复使用。这些课程多为免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在完成学习、作业、讨论并通过考试之后,还可以获得慕课平台颁发的实名证书。因此慕课就相当于一所开放的网络大学,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有学习意愿却没有机会和条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接受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可以被任何人免费拥有,这就扫除了教育发展的主要的客观障碍,仅剩下了个人的主观因素:自身学习的意愿。因此慕课平台的发展,将有利于更多有学习意愿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3.2 开放的课程平台,有利于实现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平衡与共享

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但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种条件的影响,我国各区域高校在空间分布、资源获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平衡之处。

我国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GDP较高的东部地区,而在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贵州等西部地区则明显分布较少。从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高校分布数量看,普通本科院校比例东部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区域,重点高校的比例东部更是占到的整体的一半以上[4]。国家对于重点高校往往投入更多资金,使这些学校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而西部区域高校原本就因经济、地缘、历史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再加上当地重点大学比例偏少,难以获取很多优质教育资源。除高校的空间分布不均之外,我国各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师资差异也比较突出,以高级学者(长江学者、院士)为例,西部地区的人数显著少于东部地区。

要解决高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实现资源的流通与共享,避免优质教育资源被一所或少数高校独占。慕课平台的开放性,使教育资源的获取突破了地域限制,即使是西部较为偏远地区高校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也为教育资源在各高校之间的流通提供了条件,使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处于静止状态,可以为更多的高校所利用,这也促进了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

“教育公平”一直以来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慕课使大量的名校、名师资源不受空间的限制而广泛传播,无疑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4 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4.1 网络学习环境的局限性

4.1.1 过度开放的网络环境造成信息泛滥

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尽管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却并不能完全与传统教育中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提并论。教育传播学者迈克涅斯等人在一个针对慕课学习项目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生被课堂论坛中的大量信息淹没,仅导论论坛就有1000多个帖子。这些繁杂的信息并不全都有益于课程学习,其中的一些甚至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过于开放的讨论环境,有时会使讨论的内容偏离主题。例如有些课程的同学在讨论区,对课程本身的内容并不关心,而是对老师的衣着、语言、神态评头论足,甚至以匿名方式恶语中伤,破坏了讨论区原本应该具有的延伸教学、互相启发、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5]。这些负面信息的泛滥无疑会对学习者造成不良影响。

4.1.2 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在线学习

此外,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在线学习。基础科学类课程或一些技能培训(如IT类)课程可以通过慕课发挥在线教学的优势,但对于其他课程,尤其是主观性较强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慕课教学无法取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这些以记忆、思辨为主的课程,仅通过十几分钟的教学视频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援引更多的资料、观点进行讲解,甚至通过同学间相互探讨、辩论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此外由于这类课程更加注重个人心得和感受的形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慕课的评价系统就显得有些不太合适。而且如果只通过网络授课获取知识,也容易错失很多东西[6]。

另外,一些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如实验课程,或者社会实践类课程等,需要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动手操作或解决实际问题,显然无法仅依靠网络环境完成学习。因此,慕课所提供的网络学习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4.1.3 学生的心理和现实归属感

慕课提供的学习环境终究是虚拟环境,无法替代现实中的校园学习。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学生身处特定的校园环境,在具备硬件设施和教学材料的特定场所学习,课后还可以和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个特定的校园环境及其蕴含的文化,以及周围师生的言行,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慕课仅仅是一个网络平台,学习者坐在家中的电脑前即可完成学习,交流、互动也只能通过讨论区发帖完成,这样的虚拟学习环境终究无法比拟真实的校园学习环境。

另外,在线学习的虚拟性也使学生难以对学校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和心理认同。传统学习模式下,通过长期学习,学生会对自己所在的学校产生归属感,对学校的历史、文化等产生认同。而网络环境中,即使一个学生完成了某所名校的全部慕课课程,也难以将这所学校视作“母校”并对其产生归属感。

4.2 个性化学习背后隐含的问题,使慕课无法完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4.2.1 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问题

慕课平台上的课程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农林医药……可谓无所不包。慕课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课程,不会受到他人干涉,这种“兴趣至上”的学习原则给予了学习者充分的自由,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在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中,课程种类、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时间往往经过了严密的论证,课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衔接,有教育部规定的基础性质的必修课程,也有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修的高级课程,所有课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慕课学习者自主选择的课程可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补充,难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最终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学习者虽然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但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没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可谓“事倍功半”。

不仅如此,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课程,学习的课程可能只局限于一定领域,导致其他领域知识的缺失,从而造成“偏科”的后果。实际上,不少教育专家和学者都指出,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偏科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在学习科目的选择中倾向于选择实用性、技术性课程,而轻视人文类课程。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不刻苦钻研,但花大量的时间去学电脑技术、营销、公关文秘、外语等等,以求毕业能适应社会竞争需求[7]。这不仅与我国高等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相悖,导致更多“偏才”的出现,也会导致人才培养的不全面,即人才主要集中于那些就业热门的领域。

4.2.2 知识学习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高等教育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并非只是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是一个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最终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培养包括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两个方面,其中基本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社会认知、社会交往、情感性格等方面;业务规格则体现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而根据慕课平台现有的情况,它所能提供的专业培养主要集中在业务培养方面,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但对于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则无法提供有效的引导。一个10-15分钟的短小视频,自然是以知识为主,而无法包括更多情感、精神方面的延伸。因此慕课仅能提供知识,却忽视了对于学习者精神方面的引导。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有可能出现“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的畸形人才。如不久前我国高校发生的“复旦投毒案”等触目惊心的校园案件,足以说明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等方面进行培养的重要性,而慕课在这一方面目前存在明显不足。

4.3 慕课学习者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与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符

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然而目前,慕课学习的评价系统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就目前三大主要MOOC平台来看,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源于平时的作业和小测验,期末成绩则源于课程最终的考试。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与现行的大学中依“测试成绩”评价学生类似,更倾向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方面的考核,忽视学生技能、态度方面评价依据的收集和相应的评价[8]。另外,慕课平台主要依靠客观题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也许适用于自然科学类课程,但对人文社科类主观性较强、以个人心得和认知为主的课程评价显然就不太适用。

学习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判,更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雅斯贝尔斯曾提出: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教育亦是如此——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9]。目前慕课平台这种以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学生的方式,仅局限于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判别,而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差异性、创新性发展,无疑是片面的。

4.4 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冲击

慕课的开放性,使知识的传播范围不受限制。然而正如福柯所言,知识也是一种权力,知识的分享与传播背后也存在着权力的控制问题[10]。慕课不仅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牵涉到中西方的价值观念[11]。自近代以来,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不断涌入中国,人们通常把这些文化视为现代化的、先进的,在不加以过多思索的情况下大范围吸收。慕课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同样蕴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悄无声息地展示着西方的文化标准和学术权威,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国内受众的认同[12]。

慕课的基础语言是英语,这是一门具有国际性、能够向全球传播的语言,因此在课程中,难免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或授课者的个人主张。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念存在分歧,如一些课程大张旗鼓地宣扬所谓的宗教救世观念[13]。而人们往往将我国的价值观念视为传统的代表,将西方价值观念视作现代化的象征,常常是“言必称美国,呲必为中国[14]”。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又往往乐于追求“先进”,对于慕课中蕴含的西方价值观念自然更乐于接受,因此可能会从中受到误导。

慕课推出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然而我们不得不警惕其背后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主导的文化霸权。中国加入WTO,我们可以对其中不合理的教育服务贸易协定做出某种拒绝,中外合作办学也可以通过中方代表担任高校负责人来维护教育主权。但是在成千上万门的慕课平台上,我们是难以对其中的文化渗透内容加以监管的[15]。教育主权纷争问题关乎国家文化安全,不容忽视。

4.5 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的“知识鸿沟”加剧

新的教育传播技术的出现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可能也意味着新的传播障碍的出现。早在1974年,学者N.卡茨曼就提出: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16]。根据2014-2015年中国各省份互联网普及率排名结果显示,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地域之间仍然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慕课这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教育传播方式不可能使所有人群受益。尽管慕课给全国高校带来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是平等的,但是在知识获取和媒介素养不平等的基础上,不同地区高校从慕课中获益的程度也会不同:在互联网普及率更高的东部地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发达,在线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强,便会从中得到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多的收获。因此,慕课传播模式可能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即那些经济水平高、信息水准高的人从中受益远远高于那些经济与信息水平低的人,使原本就存在的“知识鸿沟”更加明显。

5 如何应对慕课带来的影响

5.1 加强我国本土慕课平台建设,从而进一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

我国高校的慕课课程建设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数量少,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都无法满足大规模在线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课程学科门类与专业体系尚未健全,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实际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对慕课平台的建设投入更多精力:提高课程质量,建立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善平台的功能,使慕课更好地为广大学习者服务。加强慕课平台的建设,也有利于慕课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低成本传播、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

在积极引进国外慕课平台、课程的同时,应大力推进中国本土慕课平台的建设,增强我国课程资源的影响力。根据网易公开课的一份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其视频课程中,“国际高校公开课”和“TED演讲”最受欢迎,两者观看人数占总人数的86%;而观看“国内高校公开课”者仅占13%。尽管国外的名校、名师资源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但单纯的引进毕竟不是长远之计。知识无国界,可是知识传播中所负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却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因此只有加强我国自己的慕课平台和课程建设,才能防止学习者被渗透在国外课程中的不正当的价值观念误导,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5.2 发挥“信息把关人”的作用,注重课程体系和质量

在慕课平台建设方面,建设者具有“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应注重建立完善的学科和课程体系。对于每一学科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将一些基础类课程设置为必修,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之后才能学习其他更高层次的课程。同时,应注重对课程的甄别、筛选,发布真正高质量的课程。课程的内容除了应保证知识的正确性之外,还应当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

在课程建设方面,应注重发挥慕课主讲教师的“信息把关人”的作用,组建优秀的主讲教师团队。在慕课教学情境下,作为“信息把关人”的主讲教师对于慕课学习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与有效性负有设计与审查的责任,要基于一定的内容选择标准,注意避免非科学的、不严谨的、无用的信息内容进入MOOC信息传播系统;注重课程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主讲教师自身的传播态度也至关重要,优秀的主讲教师应当对慕课教学具有积极的态度,充分把握慕课的教学理念,认可慕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对MOOC未来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MOOC的发展值得社会的宣传与推崇[17]。这样才能保证慕课的课程质量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5.3 加强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各地区学生有均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

在当今信息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已成为高校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这就使信息素养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高校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媒体素养、数字素养和研究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综合素质[18]。加强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才能使学生用好慕课,从慕课中吸收精华、去除糟粕,从而最大限度地从慕课中获益。

为避免不同区域高校在教育水平上的两极分化,缩小“知识鸿沟”,慕课应尽量为全国高校提供均等的信息获取机会,这就需要慕课的发展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扩大信息弱势群体的受益范围;同时,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那些信息相对弱势的群体从慕课中获得与发达地区均等的收益,真正地实现教育公平。

5.4 建立健全慕课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

良好的评价模式是保证学习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慕课平台需要找到更加合适的评价模式,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学习者的评价标准应更加多元化、人性化,除了计算机自动给出的评价和反馈之外,还应当包括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同伴评价、教师专家评价等多重评价来源。另外,评价的标准应是开放性的,注重学习者的个性与差异,每个人的标准不尽相同。不仅要关注成绩,更要关注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在知、情、意、行等多方面发生的变化,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5.5 对于慕课的不足之处应有全面和充分的认识

慕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不应过分夸大慕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要清楚认识慕课本身存在的“短板”,认识到慕课无法完全取代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来弥补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使二者相辅相成。

[1]蔡骐,罗威.传播技术发展与高等教育变革——以MOOC为例进行分析[J].今传媒,2015,(6).

[2]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

[3]杨兴寿,李安渝.基于网络教育低成本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普及问题研究[J].学术界,2013年增刊.

[4]姚双良.我国高等教育区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

[5]何迪,郑翠翠.新媒体的特征及对传播过程的改变——以MOOC平台为例[J].科教导刊,2014,(12).

[6]方鸿琴“.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育模式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30(A03).

[7]姚本先,黄国萍.素质教育事业下大学生偏科现象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6,(12).

[8]孙史宇,米俊魁.大学生MOOC学习评价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3).

[9]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10]福柯著,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汪明,贾彦琪.MOOC二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3):23,24

[12]段洪涛,于朝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辩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2).

[13]高地.MOOC在西方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21-27.

[14]冯创志.对“呲必中国”见怪不怪要反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11-20,(3).

[15]解德渤,王洪才“.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J].江苏高教,2015,(3).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7.

[17]Kolowich,S.The Professors Who Make the MOOCs[EB/OL].http://chronicle.com/article/The-Professors-Behind-the-MOOC/137905/#id=overview,2014-05-05.

[18]潘燕桃,廖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21-27.

Affect of New Media Education Platform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to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WU Yan
(Collegeof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China)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newmedia,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hasbeen experiencing a rapid rise in recentyearsacross thewholeworld.Asa result,ithasa great impacton China’s Highereducation.It reduces the cost of the knowledge transmission,promot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d shares highquality resources aswell.However,as far as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there exists apparent limitation.In addition,we can not ignore some problems,such aspersonalized online learning,Western Culture shock,and knowledgegap,etc.

New Media;MOOC;Impact;Higher Education

G213

A

1008-9659(2016)02-0084-06

2016-03-20

吴 妍(199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网络新媒体)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评价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