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网络的解构和变革
2016-03-02冀鹏丽
冀鹏丽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浅析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网络的解构和变革
冀鹏丽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摘 要:随着互联网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微信对大学生社交关系的影响愈加深刻。本文基于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的“弱连带优势”理论,从微信对大学生社交影响的“强连带”和“弱连带”等关系层面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微信用户强弱连带关系会随着个人社会属性关系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且微信上建立的虚拟社区并不能取代现实社区在大学生社交关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微信;朋友圈;社交网络
一、微信将大学生的“社交关系”延伸到“互联网+”层面
随着互联网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微信在大学生日常社交活动中占据着愈加重要的地位。据腾讯2015年发布的《微信用户报告》显示:微信用户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其中学生群体用户占到了19.7%。《微信用户报告》同时显示: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
微信打破了大学生社交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微信用户可实现多种形态下信息的即时交换,且朋友圈具有记录、评论、分享、转发、收藏及点赞等多项用户体验功能。微信用户通过朋友圈可将基于社会属性的关系网络延伸到“互联网+”层面的社交网络世界,进一步拓展用户间基于社会属性的社交维度。
二、微信“弱连接”对大学生传统社交关系的解构和变革
微信“弱连接”(Weak Ties)即个人社交网络的异质性较强,且彼此间的关系纽带较为薄弱。大学生微信用户彼此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且没有太多的社会属性关系作为社会交往的情感基础。在“弱连接”关系的影响下,微信社交圈会汇聚来自各种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大学生用户的各种异质化信息。
弱连接的关系链往往是大学生与外界沟通、获取新信息的重要桥梁,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微信“弱连接”获取到来自不同渠道的更为丰富多元的异质化信息。由于“弱连接”的存在,异质多元的信息在不同的大学生微信用户群体中流传开来,这些来自“弱连接”关系影响下的信息能开拓个人的视野和思维,可能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影响。
在微信“弱连接”关系的影响下,微信用户个体间的信息差异性比较大。信息在不同大学生群体中间的流动可以将不同的社会网络群体连接起来,这种弱连带关系拓展了信息的自由传播范围,有助于促进用户个体所属的社会网络更加开放、多元,开拓个人的认知视野及思维,进而解构和变革大学生传统的社交关系。
三、微信对大学生传统社交关系下“强连接”关系的强化
微信以用户为核心的社交传播规则,使大学生用户可通过发布在朋友圈的文字、图片、音频、链接等来实现彼此间的信息互动与交流,进而强化微信大学生用户间的社会交往联系。
在“强连接”关系的影响下,微信用户间有着高度的互动频率,且在有共同社会属性的事物上的互动关系较为亲密。在这种“强连接”关系的影响下,微信大学生用户彼此间传递的信息重复度较高,容易造成信息同质化,进而自发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交流圈系统。
“强连接”关系影响下的用户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与“圈子文化”相似,关系网络内的用户对事物的认知具有相似的态度,较高的互动频率通常又会进一步强化个体原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观点,同时使个体降低对其他观点的接受与融合度,造成个人在认知上的局限。因此,我们往往认为在“强连接”影响下的社会网络不利于创新机制与渠道的形成。
四、微信是以“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的虚拟社区
马克·格拉诺维特的“弱连带优势”理论用“强连带”和“弱连带”两种概念来指称不同的社会关系,用个体间的“情感强度”、“互动频率”、“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四个指标来衡量关系的强弱。“强连接”即上述四个指标都偏高的一种关系,而弱连接与之正相反。“依据掌握信息的同质性程度和双方情感关系的紧密程度两个维度,可以把社交应用中的各类联系人划分成强关系社交圈子和弱关系社交圈子”。[1]
因此,基于微信的社交关系网络实际上是以强关系为主、弱关系为辅的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社交圈。但在“弱连带优势”理论下,不管是强连接还是弱连接关系都是基于个体社会属性的社交网络。“Patulny的研究发现,尽管虚拟社区用户更倾向于同他人相处,但人际间的信任和生活满意度与使用虚拟社区无关”。
在“弱连带优势”理论的影响下,微信用户对事物的认知是增强还是减弱,有点类似“知沟理论”。“强连接”关系影响增强,用户对事物固有的认知概念就越强;“弱连接”关系影响增强,用户对事物固有的认知概念可能更容易被颠覆,并使个体重塑新的认知概念。
微信用户的“强弱连接关系”随着个人社会属性的变化而改变。在使用微信时,微信用户虽然能够借助微信的虚拟社区来建立、拓展和维护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但微信等社交媒体本质上并不能取代现实社区的作用。若用户的社会属性关系发生改变,微信“强弱连带关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对传统社交关系网络的培养和维护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肖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 2015(10):93-97.
[2] 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 2013(05):71-75.
[3] 郭燕荣,麻文斌.试析微信对于大学生交往的影响——以以兰州大学在校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社科纵横[J]. 2014 (06):110-115
[4]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网信部,201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334-01
作者简介:冀鹏丽,女,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