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双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ESP教学理念

2016-03-02张超清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辅修双学位教材

张超清

(河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英语“双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ESP教学理念

张超清

(河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目前,国内“双学位”教育办学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ESP教学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使英语“双学位”修习者的英语学习服务于专业学习。借助问卷调查,分析英语“双学位”教育的现状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英语“双学位”教育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明确英语“双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做好教材建设工作。

ESP;需求分析;英语“双学位”教育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际交流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其作用日益凸显。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是高校管理者和英语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仅仅掌握了一些语言知识,并没有掌握较强的英语专业技能;二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和自己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ESP教学主张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ESP意为“专门用途英语”,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简称,需求分析理论是ESP 教学的基石。近年来,ESP教学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国内很多学者正在研究如何用ESP教学的理念指导高校英语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学士学位的授予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跨学科的“双学位”教育在高校中逐渐普及。笔者拟根据ESP教学理念,对如何改革英语“双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一、ESP教学概述

英语教学分为通用英语(EGP)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两种。通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打语言基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学习或未来工作服务。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英语等课程都是根据ESP教学理念开设的。通过开展ESP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把英语作为专业学习的工具,培养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能力。因此,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是ESP教学的出发点。

开展需求分析是对课程进行设置的前提。教师应当就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展开深入调查,认真研究调查结果,科学确定教学重点。笔者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调查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一是要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对学习者的语言要求,以及学习者对相关要求所持的态度;二是要了解学习者最想学到哪方面的专业知识;三是要了解学习者原有的语言水平及对下一阶段学习的期待。

二、我国“双学位”教育的现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文件中,当提及“双学位”时,一般仅指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这种情况。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教学厅函〔2014〕14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规范高等学校学历证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只能为取得本校学籍的学生颁发并注册一份学历证书。确有学习余力的学生,在校期间修读同层次其他专业课程并达到专业要求的,学校可为其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辅修专业证书与学历证书配合使用,一般不单独作为学历证书使用。”[1]也就是说,在校期间修读同层次其他专业课程的本科生,其行为不应当称为“修读双学位”,而应当称为“辅修专业学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将“辅修专业学位”称为“修读双学位”的做法在国内各高校十分普遍。笔者根据惯例,仍将这种培养形式称为“双学位”教育。

2010年3月,河南省的高校双学士学位试点申报工作正式启动。由于教育部并未为“双学位”教育制定教学大纲,目前“双学位”教育的教学模式尚无统一规定。为了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建立“双学位”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各高校在开展“双学位”教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国家尚未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是制约“双学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出台的政策法规都只针对“双学位”教育给出了宏观指导意见,这导致国内各高校“双学位”教育的开展处于无序状态。教学质量低下也是制约“双学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双学位”教育课程一般都被安排在了周末。由于缺乏针对“双学位”教育课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双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英语“双学位”修习者学习需求调查

修读英语“双学位”的学生都有主修专业,英语是他们的辅修专业。如何使英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这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是各高校在开展英语“双学位”教育时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满足修习者的学习需求是制定英语“双学位”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出发点。笔者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将英语作为辅修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与学生需求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学生选择修读英语“双学位”的原因、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以及学生对课程、教材、教师的看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主要在笔者执教的学校展开。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31份,回收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214份。调查对象是所有将英语作为辅修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的主修专业分别为会计、通信工程、旅游管理、生物工程、种子科学与管理、电气管理与自动化等,他们的专业涵盖了理学、工学、经济学、农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以下对调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选择修读英语“双学位”原因。有80%的学生表示修读英语“双学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就业,有70%的学生表示修读英语“双学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58%的学生表示修读英语“双学位”是因为对英语感兴趣,有30%的学生表示修读英语“双学位”是为了考研,另有一些学生表示修读英语“双学位”是因为受到他人的影响或者是因为自身空闲时间较多。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修读英语“双学位”与当前社会竞争压力较大有关,他们认为获得英语辅修专业证书有助于将来就业。

其二,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有49%的学生认为个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是导致学习成绩不佳的重要因素,有38%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复习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有35%的学生认为与老师沟通不便影响到成绩提升,另有一些学生认为教学进度快、上课时间安排不科学等是主要的学习障碍。

其三,对课程学时数的满意度。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学时数基本满意,但也有一些学生针对学时安排提出了意见。有48%的学生认为英语语音课程的学时数偏少,有30%的学生认为英语语法课程的学时数偏少,有28%的学生认为英语口语课程的学时数偏少,有21%的学生认为英语听力课程的学时数偏少。由此可见,学生提升英语听、说技能的愿望比较强烈。

其四,对课程难易程度的评价。有42%的学生认为英语听力课程偏难,有51%的学生认为英国文学课程偏难。

其五,对师资配备的满意度。学生对师资配备情况基本满意,同时也指出英语听力、英语语法两门课的师资配备应当适当增强。

其六,对教材的满意度。学生对所选用的教材基本满意,同时认为英语听力、英国文学两门课的教材有改进空间。

其七,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基本满意,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英国文学课,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文化类及实用英语类课程。

(三)调查的局限性

本调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其一,本次调查针对的主要是一些重点课程,调查并没有覆盖英语“双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其二,笔者在进行调查时,所在学校的英语“双学位”教育刚刚起步,因此无法针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毕业生去向展开更为深入的调查。

四、改革英语“双学位”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英语“双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英语“双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与英语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该有所不同,这并不能被简单地解读为英语“双学位”教育的培养规格要比英语专业教育的培养规格低。笔者认为,英语“双学位”教育和英语专业教育培养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具体来讲,选择将英语作为辅修专业的学生都有主修专业,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辅助其修读第一学位。英语“双学位”教育应当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复合型人才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学有专长,他们以英语为工具,以专业为方向[2]。

(二)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培养目标来构建。既然学生选择将英语作为第二专业来修读,学校在制定培养规格时,就应当以英语专业大纲为依据,不能因为这些学生的主修专业不是英语而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当然,学校也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要根据学生主修专业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在设置课程时作适当调整。比如,可以适当增加听说、阅读等基础课程的学时,减少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如英国文学课程)的学时。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开设一些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也可以适当开设一些文化类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笔者认为,构建英语“双学位”教育课程体系,应当遵循“中心课程+模块课程”这一原则。

所谓中心课程,指的是英语语言与技能课程, 这些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 主要涉及听、说、读、写, 以及文学、文化等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增加这类课程的学时数。

所谓模块课程,指的是商务管理模块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实务英语、口译等)和科技英语翻译模块课程(包括科技英语阅读、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英语写作等)。学生在修完中心课程后,可以选择与其主修专业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课程来修习。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在确保不降低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致感到过于吃力。

选择修读“双学位”的学生需要兼顾主修专业和英语专业。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他们一起上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在确保学生拿到必修课程学分的前提下,教师可根据其学习需求提供参考资料、练习题等,鼓励其在课余时间开展自学。

各高校还应当针对英语“双学位”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其一是要开展理论研究,从宏观层面探讨教与学的规律;其二是要开展实践研究,紧扣主要教学环节,对教材、教法、学习方法进行研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做好教材建设工作

目前,英语“双学位”教育的教材与英语专业教育的教材是相同的,这并不合理。教材的选择应当基于培养目标和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开设英语“双学位”教育课程的高校既可以选用适合本校学生的通用教材,也可以尝试自行编撰教材。自编的教材应当能够反映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应当有利于知识学习、语言训练和主修专业的学习,还应当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自编教材时应当注意确保所编撰教材知识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内容具有实用性。编撰教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各高校要注意组织那些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此项工作。在编撰过程中要注意组织教师围绕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包括:编撰者对学生有什么要求,通过教材的使用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目的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来实现,怎样使教材更加具有适应性,等等。高校在组织编撰教材的同时,还应当组织编撰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实现校本教材的整体开发[3]。

五、结语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推动高校的英语教育不断进行改革。英语“双学位”教育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摸索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英语“双学位”教育培养模式。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规范高等学校学历证书有关事项的通知[EB/OL].(2014-05-05)[2015-12-3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3/201405/169181.html.

[2]侯迎忠,郭光华.新闻传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5):15-19.

[3]宋敏,刘瑾玉.“专业+英语”双学位培养模式之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107-109.

【责任编辑王素】

2016-03-05

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QN-530)

张超清(1981—),女,河南孟州人,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G642.0

A

2095-7726(2016)05-0071-03

猜你喜欢

辅修双学位教材
地方高校双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中原工学院双学位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医学院校开展双学位教育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