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西方幸福观的哲学检思

2016-03-02曹凤珍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幸福观金钱权力

曹凤珍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对西方幸福观的哲学检思

曹凤珍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随着当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人们的幸福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幸福观危机处处可见,成为当代最凸显的价值危机。为此,有必要呼吁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幸福观,力图纠正以往西方幸福观的偏差。首先,幸福应实现劳动与享受的统一;其次,幸福应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再次,幸福应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最后,幸福应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幸福观;西方幸福观;合理性

追求幸福是全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主题。几千年来,人们为追求幸福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心中充满了诸多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正如费尔巴哈认为的那样,生活与幸福本来就是一样的东西,至少一切健全的人类生活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543。因此,形形色色的西方幸福观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这里,笔者以西方幸福观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西方幸福观的现实表现,力图构建一种正确的幸福观,以引导人们追求幸福生活。

一、对西方幸福观的历史回顾

西方幸福观是人类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思想结晶之一。它不仅凝聚着西方各民族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而且也凝结着西方思想家们对幸福探讨的思想成果。纵观西方思想史可以看出,西方幸福观主要包括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两大流派。回顾这两大主要流派的幸福观,可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和思考西方幸福观。

(一)感性主义幸福观

感性主义幸福观降低了理性因素的作用,认为幸福主要来源于人的感性生活。它主要着眼于人的感性需求的自我满足,强调感官与感觉层面上的快乐体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等。这些思想家根据影响幸福要素的不同条件,分别阐述了各自对幸福的观点或看法。

德谟克利特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对幸福的来源、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研究。他从唯物主义原子论的灵魂说出发,认为幸福不在于占有多少东西,而在于幸福是否居于人们的灵魂之中[2]79-83。至于什么是幸福,德谟克利特将幸福与快乐等同起来,认为幸福并不是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而是只追求那种高尚的快乐[2]83。他认为高尚的快乐就是指肉体快乐与精神快乐的结合。对于获得幸福的方法,德谟克利特认为节制能够增加享受和快乐,所以人们为了获得自身的幸福,必须节制自己的行为[3]。

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因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生活是人们天生追求的最高的善,人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人们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快乐,所以他把追求快乐与享受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2]103。他特别指出,人们追求的快乐并不是放荡者的快乐或者肉体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不受干扰[4]649。也就是说,伊壁鸠鲁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说明人生快乐的标准:其一,“身体的无痛苦”,即肉体快乐;其二,“灵魂的不受干扰”,即精神快乐。

费尔巴哈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反对宗教神学的虚幻幸福,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1]545。他指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健康的、正常的状态,或者说是它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和实际上满足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1]544。此外,在费尔巴哈看来,不仅生命本身是幸福的,而且生活的东西也都属于幸福。他进一步指出,所有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因为无匮乏、健康、正常的人类生活和幸福原本就是一个东西[1]543。

(二)理性主义幸福观

理性主义幸福观高扬人的理性力量、崇尚人的道德品质、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主张克制人的物质欲望,从而追求一种道德完善的精神幸福。理性主义幸福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著名命题。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关于自己的一切知识,就能够使自己免除灾难,从而获得幸福。也就是说,他把幸福看作是只有在掌握知识之后才能获得的东西,认为人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够追求到自己的幸福。一个人对幸福的知识掌握得越多,得到的幸福就越多。因此,他提倡灵魂的不朽与安乐,反对人的各种物质享受,认为人要获得幸福必须扼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从而最终为给他的神的知识扫清道路。此外,苏格拉底还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著名命题,认为拥有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拥有道德是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他重视道德的社会功能,提倡人要有善的行为。

柏拉图以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为基础,认为德性与智慧才是人生的真正幸福。他要求人们放弃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利益与感官欲望,将所有希望寄托在理念世界中。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两种不变的模型:一种是神性幸福的模型,另一种是非神性不幸福的模型。人的幸福应当以神性幸福的模型为标准,因为神会眷顾任何想成为正义和酷肖神的人,人也尽可能通过美德达到酷肖神[5]。那么,人如何才能拥有美德呢?柏拉图认为人要拥有美德,就必须具有智慧。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最大的智慧就是善的理念,而善的理念就是达到善,即至善。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认为幸福是由德性和现实活动两种因素构成的。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指的不是肉体的德性,而是灵魂的德性。所以,他把人类的幸福也称作心灵的活动[2]288。那么,怎样才算是幸福呢?亚里士多德提出“至善即是幸福”的观点。在至善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把终极的“善”作为目标,幸福就是某种终极的、自足的实践目的[4]569。另外,幸福与思辨之间的关系也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的重要内容。他把幸福与思辨联系在一起,认为幸福是一种思辨活动。凡是有思辨的地方就会有幸福的存在,哪些人的思辨能力强,哪些人的幸福就多,因为思辨就其自身来说就是荣耀[6]。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思辨活动才是最完美的幸福。

二、西方幸福观的现实表现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以及受西方幸福观的影响,人们的幸福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西方幸福观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演变为形形色色的幸福观,这些幸福观主要有:以权力为核心的幸福观,以金钱为核心的幸福观,以享乐为核心的幸福观。

(一)以权力为核心的幸福观

幸福是人生永恒的价值追求,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的。以权力为核心的幸福观把权力看作人生的幸福,认为权力与幸福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完全可以把“权力”等同于“幸福”。诚然,如果把权力与幸福等同,那么权力就成为人类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在权力与幸福的关系中,崇尚权力者认为权力具有最高的绝对价值,它能够无条件地主宰自己以及他人的幸福。因此,权力大于一切,权力高于一切,权力是人生的终极追求目标。

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至高无上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比如说,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以权谋私,个人专断,无法无天,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等。毫无疑问,崇尚权力者把拥有权力当成拥有幸福,乃至把追求权力当成人生的目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深刻地阐释了“人是目的”这一思想。他认为,每个有理性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是应该永远将其看作自身的目的[7]。唯有人自身才是内在的目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沦为权力的奴隶,以此为条件,幸福生活才可能变成现实。

(二)以金钱为核心的幸福观

以金钱为核心的幸福观坚持“金钱至上”原则,认为金钱才是人生的终极价值。这种幸福观把拥有尽可能多的金钱看作人生至高无上的幸福,以至于“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成了当代社会的“人生箴言”。以此为执信,崇尚金钱者对金钱的欲望超过一切,为金钱付诸行动而无视一切法律和社会道德。

乍眼一看,那种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是幸福的驱动力的说法很有道理,因为金钱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等。然而,从本质上讲,幸福是由主观和客观构成的统一体,是一种带有根本性、总体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著名诗人歌德认为的那样,能够满足人们生活意义的东西都不是感觉上的满足,如果把生活意义仅仅停留在占有、权力等这些东西上,人就会脱离幸福生活的整体性[8]。毫无疑问,金钱只能归为客观因素,或者进一步说,只是客观因素之一罢了。所以,以金钱为核心的幸福观把金钱说成是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很明显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事实上,幸福并非既定存在的金钱,而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确定的价值,而是动态的价值;不是具体的价值,而是抽象的价值。

(三)以享乐为核心的幸福观

以享乐为核心的幸福观把幸福视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认为感觉上的快乐与否是判断幸福与不幸的依据,人的幸福就在于追求感官的刺激和肉体的享受。这样一来,“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热衷吃喝玩乐,沉湎于花天酒地”等便成为享乐主义者的人生追求。

不可否认,物质享受是幸福的重要且必要条件,然而,能否把幸福简单地等同于物质享受,只重视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呢?人有别于动物,人的幸福感绝不仅仅源自物质享受,还来自精神财富。比如,伟大的事业、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纯贞的爱情、真挚的友谊、渊博的知识等等。显然,以享乐为核心的幸福观割裂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虽然崇尚物质享受者在物质生活方面可能很富裕,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却显得很贫乏,即便有人称其很“幸福”,那么,这样的幸福无疑也是苍白而空虚的。这是因为幸福已经超过了只是满足感官享受的感官快乐而提高了一层[9]。可以说,只有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与丰富的精神生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幸福。因为物质生活是客观实际,幸福感是主观感受,二者虽然密不可分,但是并非同一个东西。

综上所述,以权力为核心的幸福观、以金钱为核心的幸福观以及以享乐为核心的幸福观均是西方幸福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演变,是当今有些人对幸福本质的错误认识或错误理解。错误的幸福观扭曲了社会的价值目标,曲解了人类的终极目的。因此,要走出西方幸福观的现实困境,就很有必要构建一种新的正确的幸福观。

三、构建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需求得到满足,并使人心情愉悦的心理感受。而幸福观则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要构建一种正确的幸福观,就要对西方幸福观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以便矫正西方幸福观所带来的极端和褊狭的片面观点。事实上,追求幸福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时态。幸福应该实现劳动与享受、精神与物质、社会与个人、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一)幸福应实现劳动与享受的统一

幸福是指人的幸福,人是幸福的创造者,而劳动又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根本或源泉。但是,并不是任何条件下的劳动都能够创造出幸福的。如果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与人的本质相异化、与人的享受相分离,从而成为一种不属于人的东西,成为一种压迫、制约劳动者的手段,那么这种劳动(即异化劳动)就不能够创造出为人享受的幸福生活。在异化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不愿意劳动,只要劳动就会产生不幸。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0]43。事实证明,劳动不但是人的本质,而且是人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需要是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来改变世界和创造世界。人只有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或创造,才能够获得享受幸福的条件,并在劳动或创造中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并不是既定的存在,也不是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单纯享受,而是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做出的创造。

(二)幸福应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物质需要是幸福建立的重要且必要条件,没有物质需要的满足难以谈及幸福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幸福的实现程度。然而,物质条件优越就一定幸福吗?或者说,物质条件不优越就一定不幸福吗?笔者很难给出一个直截了当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没有物质条件作为基础,要想获得幸福那肯定是可能性不大的。恩格斯曾经说:“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11]239可是,人们拥有了物质财富,也未必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正如众所周知的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所讲述的那样,幸福也是一个精神实现的过程。由此可见,真正的幸福则是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的辩证统一。因此,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是既要实现物质需要的满足,也要实现精神需要的满足。

(三)幸福应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一些西方哲学家认为人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体,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在幸福观问题上,一些西方哲学家把幸福理解为孤立的个人的幸福,从而看不见整个社会的幸福。然而,个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个人的个体幸福也离不开社会的整体幸福;社会的整体幸福决定着个人的个体幸福,个人的个体幸福丰富着社会的整体幸福。很明显,个体幸福并不完全是个人的私事,个体幸福只有在社会幸福中才能够得以体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60可以说,人始终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人,人的本质同社会的本质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因此幸福应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四)幸福应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从主观角度上看,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社会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幸福感受,即便是同一个人,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会有着不同的幸福感受。从客观角度看,人们幸福生活的实现既需要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又需要建立在精神生活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因此,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并且主观与客观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1]78-79

综上所述,构建正确的幸福观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要切实发挥好幸福观的作用,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能够正确地认识幸福,能够妥善地处理劳动与享受、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为此,很有必要对西方幸福观进行认真检思,构建一种正确的幸福观,并以此引导人们追求幸福生活。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6.

[4]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柏拉图.泰阿泰德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76.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28.

[7]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53.

[8]晓春.幸福与人生[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201.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6:17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敬】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Western Happiness View

CAO Fengzhen

(Graduate Colleg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u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people’s happiness views are profoundly changing. The happiness crisis is making people dizzying, which becomes the prominent value crisis in contemporary er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ll on people to establish a new rational happiness view, trying to corrective the past happiness problems. Firstly, the happiness shall realize the unity of labor and enjoyment. Secondly, the happiness shall realize the unity of matter and spirit. Thirdly, the happiness shall realize the unity of individual and society. Finally, the happiness shall realize the unity of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happiness view; western happiness view; rationality

2016-01-19

曹凤珍(1985—),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B82-02

A

2095-7726(2016)05-0001-04

猜你喜欢

幸福观金钱权力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比金钱更值钱的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二则
权力的网络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