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区新闻报道的现存问题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路径
2016-03-02王思
王 思
(湖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浅析社区新闻报道的现存问题及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路径
王 思
(湖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同城报纸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同小异,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而社区新闻是市场细分的产物,本地化和服务性是其特色。一些主流报纸相继开辟了社区新闻版面或办起了社区报,以应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然而,我国媒体在社区新闻的报道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这块基层富矿,有些报纸对社区新闻的认知停留在民生新闻上,没有把握住社区新闻的服务性、参与性等特点。本文主要从社区新闻的概论入手,探讨了我国社区新闻报道运作中的问题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社区;社区新闻;社区报;新媒体
一、社区新闻的概论研究及早期实践
“社区新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肯·拜尔利提出。社区新闻对中国的新闻业来说比较新鲜,实际上早已在美国出现。2006年2月,120位学者和记者齐聚美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参加一场“新兴的社区新闻”研讨会。与会的专家们都没能给社区新闻下一个特定的定义,但他们一致认可社区新闻的特征:亲密的、关怀的、私人的,它反映的是发生在社区里的故事,扮演着社区领导者的角色。[1]我国的都市报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对社区新闻的实践,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社区新闻运作理念,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社区新闻都没有具体的定义。有学者给社区新闻下定义:社区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为特定区域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信息的传播。刘欣宇在《都市类报纸社区新闻浅析》一文中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对社区新闻下了定义。他认为,狭义上的社区新闻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居住区或住宅集中发生的新闻事件,且仅限于这些新闻发生地,早期的社区新闻多以这种方式出现;而广义上的社区新闻是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法治等各方面的新闻,也称为大社区概念的社区新闻。[2]
而业界的栗玉晨先生则提出这样的一种定义:社区新闻主要是指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为特定区域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信息的传播。[3]本文比较认可这样的社区新闻观,即把社区新闻放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考察,挖掘各大社区里居民所喜闻乐见的新鲜事件,把新闻的本地化和接近性放至最大。
我国社区新闻的早期实践是从创办一些报纸社区新闻版面开始的。一些都市类报纸纷纷开辟社区版,2005年,《法制日报》将北京分为东、西、南、北四大社区,并通过针对性的版面来构建它在各细分目标市场的社区新闻。《法制晚报》的社区新闻根植于居民的身边事,报道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区的要紧事、感人事、有趣事、家务事成了《法制晚报》四个社区新闻版的重要卖点。[3]在上海,《新民晚报》加大了社区新闻的比重,并开始酝酿出版社区报。在广东,《广州日报》早期就设置了《小区讯闻》版,《信息时报》也在2006年改版时专门设置了《小区》版。
二、社区新闻的现存问题
社区新闻是社区居民了解社区事务、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窗口,也是都市报及各大党报转型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地方媒体和各大主流媒体都把社区新闻作为报纸转型的一个重要版块,积极地探索社区新闻报道的创新点。然而,与社区新闻较发达的国外媒体相比,我国的社区新闻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社区新闻的认知、内容选择及版面等方面。
第一,对社区新闻的认知仍旧停留在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层面,社区新闻在报纸上处于较弱的位置,没有看到其独特价值。现今的社区新闻记者大部分打着社区新闻的幌子,干着民生新闻的活,对社区新闻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社区新闻是大材小用,社区新闻无非就是到社区里蹲点,和居民聊聊天,没有真正扎到社区中去。
第二,社区新闻报道的内容过于零散化。社区新闻内容本应围绕社区中的人和发生的事,讲述社区中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旨在向社区居民传递各种实用、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的社区新闻报道太过零碎化,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从社区这个大局出发,落脚于大部分人的利益,造成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有限,偏离了其应有之义。
第三,大部分报纸对社区新闻的定位不清晰,社区新闻没有在报纸上形成固定的版面,而是零散地穿插在其他版面之间,这样不利于增强受众对社区新闻的黏性及认知度。以《羊城晚报》为例,其社区新闻相对分散,分布在各大版面上,版数和版次也经常变动。又如,《广州日报》曾经的《小区讯闻》版面也不固定,社区新闻在社会版、经济版都出现过,以至于社区新闻版较弱。
第四,国内的社区新闻在报道体裁上主要是以消息为主,且多集中在社区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上,缺乏真正有见解的调查性报道,显然不能满足居民获得深层信息的需要。例如,关于小区的物业报道,大部分报纸对其的报道仅仅停留在现象上,没有通过调查揭示一个区域内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后续报道也没有挖掘到位。而且社区居民参与报道的新闻少之又少,依旧是以社区记者为中心,这就限制了社区新闻消息的来源,造成了报道视角的单一。
社区新闻的独特魅力在于“小”,真正做到了以“小”为美,以“小”为精。“内容为王”是新闻媒体发展要遵守的不变规律,社区新闻未来的发展重心在“内容”上。应打破以往社区新闻报道内容的零碎化,改进报道内容,以普遍化的现象作为报道选题,体现新闻选题的公共性,尽可能地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的舆论监督中。
从多方面挖掘新闻来源也是丰富社区新闻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记者应深入到社区中,了解社区的真实现状,与居民近距离交谈,发现故事背后的新闻。其次,除了一般的社区通讯员外,报社应在社区中积极招募居民作为消息源,他们也许比一般记者更了解社区的状况,记者可以与其共同采写新闻稿件。
出版发行是社区新闻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其稳定报纸受众的重要基础。在这一点上,开辟社区新闻版块的报社可以尝试与街道合作,尝试办一些街道社区报;时机成熟时,可将其从主报中分离出来,专门刊登社区新闻,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主要的人力物力采写社区新闻,也避免了和其他版面的新闻混淆在一起,能够增加读者阅读社区报的黏性。例如,《济南日报》就与舜耕街道、阳光100街道合作推出了社区报。
最后,社区新闻要想牢牢地抓住读者,必须将社区新闻作为常规版面。这就要求报纸改变以往随意变动的情况,将有关社区的家长里短、讣闻等内容集中在一个版面,同时版面的数量应稍稍增加,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报道范围上,不能局限于几个社区,报社记者应重点抓好城市里的大型社区,同时不能忽略一些偏远地区的新兴社区。在这些新兴社区里,可能上演着与老旧社区不同的新闻故事。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新闻的发展路径
当今,媒介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新媒体抢占了新闻传播的重要阵地,将传统媒体以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力进行了解构,受众新闻资讯的获得也从以往的报纸、网站转向了社交平台,移动化成为受众的一种新的阅读习惯。而社区新闻是一种为分众出现的报纸形态,其小的媒介生态定位使其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重要举措。虽然如此,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新闻依旧需要思考新的发展策略。
第一,社区新闻除抓好纸质版外,还应重点办好社区新闻网站,改变以往网站只是纸质版的翻版的状况。社区新闻网站要改变过去简单地照搬报纸内容的做法,做到实时更新、滚动报道社区的新闻资讯,如遇一些突发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应做一些策划,进行深入报道。另外,社区新闻网站要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声音,如专门开辟网上曝光平台和社区论坛,让居民在论坛里交流一些生活、工作方面的心得。记者也可以在论坛上寻找一些新闻线索。此外,要做好服务相关的工作,开辟一些服务平台。例如,辽宁社区新闻网就开辟了网上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便民服务、业主交流等内容,还设立了打折信息、二手交流这样的供求信息板块。同时,社区新闻网站要进行多媒体报道,做到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的同步,弥补纸质版的不足。
第二,报纸等传统媒体要跟上媒介环境的变化。除了在线下搞好发行外,报纸的社区新闻版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开通微博、微信、客户端,配合平面媒体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以扩大社区新闻的影响力,增大社区内外居民的信息接触频率,最终达到服务社区的目的。比较有影响的当属华西社区报,它号称“中国西部第一社区报”。其官方微博除了及时更新新闻和生活资讯外,也会实时发布一些由该报组织的线下活动,与粉丝进行互动,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例如,2015年1月23日,华西社区报携手爱心企业请社区老人吃年夜饭,在隆冬时节为老人们送上暖暖的爱和祝福。该活动消息在微博上得到了众多粉丝的评论和转发,进一步扩大了该报的影响力。在微信方面,北青社区报顺义版、天通苑版等各版本的公众号较有特色。以北青报顺义版为例,其微信公众账号包括“进入OK之家”、“生活圈”、“微社区”三个部分。其中“进入OK之家”版块中又有实时更新的社区周边的新闻及一些以时政新闻为主的社区头条和生活服务,包括快递代收、小区周边、物业通知等内容以及一些跳槽市场等板块。这些板块中均有居民评论、留言的功能,可见该公众账号主打“服务牌”,而不是单纯地发布新闻信息。在移动客户端方面,社区新闻要重点抓好细分领域,设置垂直化的订阅频道,向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实用化的信息和生活服务。但目前社区报或社区新闻的官方微博、微信,大多数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发布的内容过于零散,互动性较弱,出现了信息推送滞后甚至停滞的现象,如半岛晨报社区报微信公众号自去年一月后就停止了消息推送。因此,今后社区新闻或社区报运营官方微博、微信方面除了要及时更新内容外,关键是要抓好服务性和互动性。
第三,社区新闻报道能否吸引受众,还与新闻策划的好坏有关。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报或社区新闻除了要在新闻选题上加强策划外,还应加强社区活动策划,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做社区文体生活的组织者。一方面,这可以增强该报社区新闻的影响力,强化受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社区新闻策划的具体活动又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甚至会成为该报的一个重要品牌。例如,《扬州晚报》的“欢乐社区行”就连续举办了6年。每次活动开始的前几周,其社区新闻版的相关记者、编辑就会与举办活动的社区商量好活动的时间、节目单等相关事宜。节目的表演者大部分都是社区居民,这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社区新闻的活动策划不在于多么专业,重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这也是提高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有效办法。
第四,既然社区新闻是一种为受众出现的报纸,那么就应该让受众成为重要的报道主体。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也让受众的这种参与成了应有之义。除了让社区居民提供爆料外,社区媒体可以推出类似于CNN旗下的iReport栏目,鼓励社区居民在闲暇时间通过一定的平台上传一些自己拍摄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通过这种UGC的生产方式让受众成为内容生产者,改变以往的PGC内容生产方式,进一步增强社区新闻的活力。而社区媒体要做的就是审核这些内容,必要时再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再编辑,从而保证报道的质量。社区新闻通过整合媒体和受众报道资源,真正让社区居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社区新闻或社区报的出现让陷入困境的报纸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社区新闻把报道的空间放在了“社区”,这种小的媒介生态定位使得它能够避免都市报竞争的同质化倾向,争取到一部分受众,且更容易做到“内容为王”。记者进驻各大社区中,与社区居民近距离交谈,同时也积极采用社区居民自己写的稿件,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社区新闻是公共新闻的一种,与以往的大众媒介相比,社区媒体属于小型媒体,对受众而言,它的最大功能在于它是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平台,教育、物业、社区建设是其重要议题。可以说,社区新闻是为受众而产生的,是增强受众新闻黏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媒介辅助社区建设、塑造社区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报纸停刊已不是新鲜事。而社区新闻应对这种挑战时,在采写、出版和发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以社区新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报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新媒体环境为背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社区新闻发展路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欣人,李莎.社区报:回归传播的本质[J].新闻记者,2014(8):26.
[2] 刘欣宇.都市类报纸社区新闻浅析[J].新闻采编,2005(5):16.
[3] 栗玉晨.社区新闻报道指引[M].新华出版社,2010:17,53.
[4] 杜黎.中国社区新闻发展方向和策略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74-02
作者简介:王思,女,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