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事件舆论平台的变迁

2016-03-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博客舆论用户

杨 璇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00)



浅析新媒体事件舆论平台的变迁

杨 璇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00)

摘 要:新媒体事件发展至今20余年间,从论坛、博客到微博,网络舆论平台几经变迁,其技术特性与传播特点的不同对事件的发源与走向也带来了影响,从受众、传播模式以及舆论形态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舆论平台

一、转向新媒体事件:从电视直播到网络传播

任何一种媒介,在其出现之时都是那个时代的新媒体。从印刷术到电报,从电视到网络,人类的传播媒介始终处在日新月异的叠加式发展进程之中。因此,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换所指的相对概念,承接“媒介事件”而来的“新媒体事件”概念亦然。前者被戴扬和卡茨用来指称以“竞赛”、“征服”和“加冕”为脚本的历史事件,通过电视直播建构起统一社会心理认同。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壮大,媒体事件也从传统媒体领域发展到了新媒体领域,进而出现了新媒体事件。

作为当前时代新媒体的核心形态,互联网以其所具有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为受众提供了跨越时空界限的意见交流平台,由此带来的对于普通民众的“传播赋权”成为新媒体事件的“新”之根本。基于此,本文从受众“传播赋权”的场所——舆论平台这一视角入手,试图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通过这一麦克卢汉式的思维,探析舆论平台的变化对于新媒体事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二、舆论平台在新媒体事件中的变迁

(一)论坛

网络论坛,又称BBS、网络社区,是网络传播初始阶段的主要舆论平台。在中国新媒体事件发展史上曾有较大影响力的有强国论坛和天涯论坛。

作为中国官方媒体开办的第一个时政论坛,强国论坛的开通就源于一起新媒体事件。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美国导弹的袭击,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广大民众举行游行示威,声讨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为及时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1]广大民众踊跃参与论坛讨论,发表看法、宣泄情绪。6月19日,论坛改名为“强国论坛”,并自此成为国内外华人就国际形势、国家大事发表看法、交流讨论的重要场所。“反对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事件”借助网络论坛成为早期新媒体事件的代表之一,同时也反过来帮助论坛占领了新媒体舆论的第一个主阵地。

除了强国论坛,与之同年上线的天涯论坛亦是诸多舆论事件的引爆与热议平台。创办十七年来,天涯论坛以开放、包容、充满人文关怀的特色成为“全球华人网上家园”。很多公众舆情事件都肇始于此,通过网友们发帖、回帖的热烈讨论,发酵成为影响广泛的新媒体事件。例如,2005年11月,一位天涯用户在论坛上发表了《天妒红颜:十年前的清华女生被毒事件》一帖,重提发生于1995年的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引发了舆论关注;一个月后,卷入该案的孙某在论坛中发表了《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的申明,公开为自己所遭受的质疑辩解,使舆论再次升温,并引来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一众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直至今日,天涯论坛上仍然不时出现呼吁立案侦查、声讨凶手以及为朱令祈福的帖子。

(二)博客

博客由英文单词Blog音译而来,是一种具有个人网站性质的网络日志,具有写文章、相册、音视频、超链接等多种功能。博客于2000年首现中国互联网,同样借助于新媒体事件成为新兴的舆论阵地。最早的事件制造者是一个叫“木子美”的博客作者,其从2003年6月开始在个人博客上发布性爱日记《遗情书》,以“下半身写作”方式轰动了网络,制造出一件颇具争议的新媒体事件,相应地也提高了博客在中国网民中的知名度。

2005年,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纷纷推出自己的博客服务,中国互联网正式进入博客时代。新浪网大打“名人”牌,邀请各界知名人士开通新浪博客,[2]以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而名人韩寒和白烨在新浪博客上的论战又制造出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新媒体事件。2006年3月,文学评论家白烨在其新浪博客中发文剖析80后文学的现状与问题,引起文坛新人、80后代表韩寒的激烈反击,由此引发了一场两大阵营间的唇枪舌战,参与者既有知名人士,亦有普通网民,而这些站队、辩论乃至谩骂,均发生在新浪博客这一平台上。博客借由新媒体事件再次体现出其在那个年代作为人们表达观点、交流意见、彰显个性的舆论集中地,成为新媒体事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

(三)微博

近些年来,论坛、博客的热潮逐渐退去,微博取代前二者成为网络舆论新的主要阵地。2006年在美国上线的Twitter是微博类服务的鼻祖,早期的饭否网、腾讯滔滔等都是国内对类Twitter产品开发的尝试,但普及率并不高。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日渐成为网络舆论的集散中心。

作为社交媒体,微博融合了人的“关系”与媒体的“内容”这两个维度,提供了基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信息传播。用户基于社交需求进行内容生产,并借助微博新的传播机制获得了不亚于专业媒体的强大话语权,变身“传者”,而这种由用户生成内容的机制也为微博提供了生命力的源泉。由于中国现实社会舆论环境的特殊状况,微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被予以“网络公共空间”的重任。从对“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的第一时间发布,到“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全民打拐行动,人们通过微博传递消息,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引爆舆论,进而推动现实社会中各方采取集体行动,从而具有了介入事件、改变现实的力量。

以“郭美美事件”为例。2011年6月,事件当事人郭美美在其实名认证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微博帐户中发布炫富内容,引发了众人对中国红十字会所获善款流向的质疑。通过网友们相继的“爆料”与舆论“围剿”,事件的影响迅速扩大到现实之中,相关部门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展开调查,警方立案调查事件当事人,当年的社会捐款数额与慈善组织捐赠数额甚至都出现锐减。微博让人们看到了“传播赋权”带来的改变现实的“舆论能量”,从而成为新媒体事件日益青睐的新舞台。

三、舆论平台的变迁对新媒体事件的影响

从论坛、博客到微博,不同舆论平台的技术特征和传播范式均有所不同,或多或少地在其所承担的新媒体事件中投下特殊的影子。

(一)从围观到参与,使用者的主体性增强

从论坛用户、博客用户再到微博用户,由用户生成内容的机制给了现实中沉默无闻的大众一个说话的平台,激发人们表达和行动的欲望,其使用者在信息获取和话语行动上的主体性不断增强。

作为中国最主流微博平台的新浪微博,其在重视社交性之外更重视媒体属性,随着政府机构、传统新闻媒体等加入到微博阵营中,微博正日益变成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平台。然而微博的核心特性是去中心化,所有普通参与者都有发声并且被听到的机会,而参与者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寻求“权威”,而是倾向于主动获知信息。在每次事件的舆情传播过程中,使用者越来越不会只从一个信源处获知新闻,而是会随机地、高效地使用知情人士、媒体、大V、专家等各方信息,通过有选择地整合这些内容,并把分散的内容以某种内在逻辑联系在一起,得出关于事件的更全面的认知与判断。这种主动性让越来越多的使用者从“大众”走向“公众”,并有助于微博成为一个有序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在话语行动上,相较于论坛、博客而言,微博作为基于现实社会关系建构的社交平台,其与现实更为紧密的联系使得人们格外认可其对于公共事务的解决与社会现实的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微博用户也倾向于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微博舆论场之中,从最开始时的单纯围观到后来的主动爆料,再到全体参与者合力行动,通过人肉搜索等或许有违道德的手段寻求事实真相,推动事件向着公正的结果发展,使用者的主体性正日渐增强,新媒体事件日益成为由群众书写的历史。

(二)舆论实现N级传播,意见领袖议程设置力量增强

与论坛、博客不同,微博完美地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范式特点,因而清晰地呈现出N级传播的传播模式。微博中新媒体事件的最早信息源往往表现为普通用户,其自身的关注者“粉丝”不多,影响力有限,无法实现事件信息的广泛传播。但当信息被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也即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大V转发后,事件的传播与发酵速度便会成几何级数增长,迅速地扩散至全网,进而催生又一新媒体事件。经调查,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多集中于学者、媒体从业者、作家、律师等,[3]都是社会精英人士的代表,故而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也会受到较多的关注,其言论也更有份量和影响力。如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上开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很快就受到数万名粉丝的支持并扩散成为一场微博“打拐”行动,成为一场影响现实的微公益事件。

凭借着“一呼百应”的本领,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们正成为Web 3.0时代新的议程设置者。这一权力吸引着这些意见领袖更为活跃地参与到新媒体事件中来,表现在微博上就是积极的转发、评论热门事件。这一举动通常可以为这些意见领袖们带来更多的“粉丝”,也就意味着更强大的影响力,更进一步使他们掌握左右事件走向、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用户关注了足够多的大V,那么只要有新事件发生,他就可以在自己微博首页的时间线上实时看到,但此时他也就被这些大V们设置了议程,他对该事件的认知、理解乃至接下来采取的行动,往往并非出于事件本体,而是应大V之言而动。事实上,当下的人们也已习惯于通过大V们的筛选和言论,来帮助自己感知这个社会的新动态,甚至帮助自己思考问题、给出回答。虽然整体上看普通参与者的主体性趋于增强,但懒于思考的“大众”完全依赖于意见领袖指引的情况亦有不少,他们则成为人云亦云的“看客”,更会成为帮助大V实现某些目的的“帮凶”。

(三)事件发酵的速度、广度渐增,舆情热度却愈发难以持久

在过去的论坛时代,用户需要通过“首页-板块-标题-正文”的仪式化操作才能进入具体事件的舆论场,而在博客中亦需要通过层层深入才能融入某一事件的讨论之中。微博则打破了这些层级化的信息介入方式。用户一打开微博页面即可看见广场式的热烈讨论。无论是通过关注的大V,还是系统提供的热门话题、热门微博,用户都能很快知晓并参与到最新一起热门事件的讨论之中。微博与手机的结合更是让用户随时保持在线和刷新状态,从而使点赞、转发、评论成为习惯性的“拇指行为”。微博用户的全国乃至全世界分布也为舆论在最大程度上的广泛扩散提供了条件。由此,新媒体事件得以在微博平台中以更快、更广的方式发酵并传播,每一起事件从信源爆出到全网知晓,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微博有了构建舆论的超速度。

此外,不同于论坛帖子和博客页面的系统化、沉淀式呈现方式,微博的碎片化文本、裂变式传播,让事件的关键信息和重要讨论变得支离破碎而又转瞬即逝,“以人为本”的特性又让人们在舆论中不再关注于事件本身及其进展,观点成为被追逐的焦点。人们转发、点赞大V言论,迫不及待地消费事件及其带来的网络流行语。虽然事件的传播有了速度与广度,但从舆情爆发到舆情消弭的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很快人们又会在微博上刷出新的热门事件,进入下一场言论的狂欢,对事件的“排浪式消费”渐成常态。

参考文献:

[1] 廖玒,罗华,王淑军.“百万网民百万兵”——人民日报网络版网上开通“BBS抗议论坛”综述[EB/OL] . http://www2. qglt.com.cn/fuwu/dt/hm99/hm9905.html,1999.

[2] 郑智斌.众妙之门——中国互联网事件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85.

[3] 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318/c364391-24662668. html,2014-03-18.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07-02

作者简介:杨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生。

猜你喜欢

博客舆论用户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关注用户
博客天下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