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立意下的高考语文命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聚焦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

2016-03-02高江涛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虚词命题考查

高江涛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邢台 054000)



核心素养立意下的高考语文命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聚焦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

高江涛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邢台 054000)

在2016年的高考语文命题中已然渗透了课程改革的新的思想,核心素养的考查成为考试的重点.本文试就2016年的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问题加以挖掘,并提供相应的备考策略.

核心素养 语文命题 备考

什么叫“核心素养”?这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被提及,“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作为课程改革影响下的高考命题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在2016年的高考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命题方向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备考策略的转变.下面就以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为例,对高考语文命题及备考策略做进一步探讨.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养成,要注重语言单位的积累和把握.语言的建构及运用离不开语言单位的有效组合,而现代汉语的语言单位包含有字、词、句,其中词语包含有虚词、实词和熟语等.

2016年全国Ⅰ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15题单独设题考查了虚词.实词、成语、熟语等词类多年在高考题目中出现,而虚词在近几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卷中没有单独出题.今年单独出题预示着高考越来越注重语言单位的积累运用,以求发挥高考的功效,引导学生注重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养成.虚词单独出题可以说是一种矫枉过正,但这恰恰说明命题者意识到,注重语言单位的积累运用,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备考策略:对于最基础的语言单位,在复习备考中也不要忽略.无论是否会单独命题,对于词,尤其是虚词的考查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加强对于虚词的总结和梳理,最关键要做到在记忆基础上的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如果说语言建构与运用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工具性的层面,那么思维发展与提升则体现在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是如何进行思考与解决的.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中的问题也往往是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指引下,必然要求考生具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全国Ⅰ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17题考查了构思框架图,而在2014年的新课标全国卷中也同样考查了构思框架图.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时隔一年同样的题目再次出现?很显然,这是命题者有意为之.构思框架图本身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举办某项活动,执行某个计划,都要制定这样一张构思框架图.构思框架图本身就体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而你在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他人的时候就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层次结构,并利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述.可见,本题对于考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2016年全国Ⅰ卷的作文,出人意料地以漫画的形式呈现.更有趣的是,观看漫画的视角也是纵横交错的.考生可从横向、纵向及交叉等视角观看,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勿以分数论英雄”“评判不能唯分数,分数不是唯一标准”等立意方向.如此,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程度、数量与质量等思辨性命题也就应运而生.可见,高考作文在追求形式新颖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于当下生活的思考.这种带有思辨性的命题更能达到发展和提升思维的目的.

备考策略:对于知识烂熟于心,已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成为高考对考生的新要求.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我们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美,是对形式的观照.语文的审美鉴赏,更多地是在阅读和鉴赏作品中加以体现的.在鉴赏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创造”,是为鼓励考生对作品发表独到的见解.作品是读者的再创造,鉴赏与创造是并行不悖的.

2016年全国Ⅰ卷的诗歌阅读题目,选取的是李白的一首《金陵望汉江》.对于诗歌情感的鉴赏,考生通过诗后的注解,不难看出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但诗人的另一层情感,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这一点少有考生提及.那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这里的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对于诗人的经历和他生活时代的了解,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李白的前半生是积极入世的,他生活在大唐盛世却得不到重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上结论.这道诗歌题既考查了考生对于诗歌中形象的品鉴,也考查了对于诗人李白及其作品的了解,达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的.

而2016年全国Ⅰ卷的小说阅读题目没有对人物形象特征进行单独命题.这种淡化形象、突出形式的考查方式,更加突显了审美鉴赏的本质特点.

备考策略:审美鉴赏与创造既来自于文本,也来自于考生平时的积淀.所以鉴赏不是空发议论,而要把鉴赏落到实处.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对于一篇作品除了关注作品特色之外,也要对同类型的作品或相反类型的作品加以总结和归纳.对于作者及其作品和创作风格也要加以了解和掌握.对于小说阅读,除了注重小说的三要素之外,更要注重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文体特征.所以,文本细读和独立思考应该成为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汉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其本身更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语文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2016年全国Ⅰ卷的现代文阅读的选材更加注重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为素材.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对甲骨文及其发现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行了介绍.对一国文化的认识与传承无疑要从文字入手,作为古老文字的甲骨文,无疑是揭开中国历史和文化神秘面纱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文学类文本阅读——《锄》,这篇具有象征意味的小说反映的主要是传统农耕文明和新兴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也将引发考生对于传统农耕文明的衰落的深思.

2016年全国Ⅰ卷的文言文文本,选材不离经典,出自《宋史》.文章主人公曾公亮为民兴利除弊,兴修水利工程.他秉公执法,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对于边地事端,他也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成功化解危机.这一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恰恰是我们当今社会所大力弘扬的价值取向.

备考策略:高中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来完成的.在复习备考中,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去研读经典,并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此外,对于试题中出现的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也要给予深层次的解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答题上.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的高考语文命题也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核心素养的考查成为重中之重.高考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风向标,教师有必要去精心地分析和研究高考试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赵继莹 鄢林敢)

猜你喜欢

虚词命题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