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之《看图找关系》教学设计为例
2016-12-08赵莹
赵 莹
(广东省深圳市育才第四小学,深圳 113003)
心理效应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之《看图找关系》教学设计为例
赵 莹
(广东省深圳市育才第四小学,深圳 113003)
所谓心理效应是指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出发,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数学的教学效应.本文提到的效应包括:霍桑效应、木桶理论、蝴蝶效应、鲶鱼效应、羊群效应和手表定律.
【课题选择】
《看图找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3~84页的主题,也是新版教材刚刚进行整合的内容,其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特别紧密,学习空间和心理效应融合比较典型,故以此为例,浅谈心理效应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教材意图告诉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但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的渗透是很重要的.由于图像能够直观地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教材安排了从图中分析量和量之间关系的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背景.
笔者据此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第一,将教材中零散的图表设计在大的情境中,这样既能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又使问题情境相对完整;第二,能根据折线变化的情况,从图中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第三,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析汽车速度变化、足球场内声音变化的过程.
2.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图表的直观性,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像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是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分析数量关系,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是用语言表述特殊时段可能发生的事件.
【效应实施】一、利用 “霍桑效应”优化“个体自学”
“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言语表达的效应.充分的个体自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赞赏,大家的关注和赞赏又能提升自信,促进个体自学.那么如何帮学生找到“霍桑的工厂”,提升对学生个体自学的关注度呢?笔者采用了前置自学的方法,课前发放问题导学单.通过创设看球情境,让学生自学“乘车速度”图.
《看图找关系》问题导学单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回小球迷,让我们乘车去看场足球比赛吧.
图1
1.读主题图(图1).在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说关键点.在图中你能发现哪些点很重要?
3.描述折线.在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相关问题?
课上汇报自学的成果,选拔资深小球迷为大家带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串:哪段时间汽车在加速?哪段时间汽车在减速?哪段时间汽车速度保持不变?从解放路到足球场共行驶多长时间?汽车最大速度是多少?……通过汇报、提问、互动,让学生了解汽车速度和行驶路程的变化情况.在选拔小球迷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前置自学的方式,还有被关注、被赞赏的感受.利用霍桑效应,在课前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木桶理论”优化“同伴助学”
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其盛水的高度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每个学生都有短板,而互相帮助不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吗?所以针对看球这一情境,组建学习共同体,让看过球的同学给没看过球的讲解足球,让学生们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学习.继续延续比赛情境,分析“球场声音”图.
共同体活动一:听球迷声
同学们,足球场站到了,在场外我们就能听到球迷呐喊的声音.那么只凭声音我们能推测出球场上发生的事情吗?你们能把这种声音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吗?(播放球迷声音,用笔画声音图)投影展示学生记录声音的作品,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自画自说、生生评价.看“足球”片段,听“足球”声音,画“足球”变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可以有趣,数学也可以好玩.
共同体活动二:议主题图
刚刚我们看了比赛片段并随意画了一幅图,而小明是看了全场比赛并精心画了一幅图(展示教材第84页图像),那么他是如何用一幅图把整场足球比赛的声音变化情况画出来的呢?首先引导小组合作议主题图,接着鼓励学生掌声模拟,鼓出声音动感变化.
共同体活动三:提问题串
你能从图中看懂哪些信息?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把你看明白的或没看明白的信息变成问题,在题板上写一写.现场收集各组的问题,组织学生当场答复、补充、质疑、争辩、评价.
三、捕捉“蝴蝶效应”优化“互动展学”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在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蝴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互动展学中,学生是最大的资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成问题,寻找那蝴蝶翅膀般的振动.学生的一个发言、一个问题,甚至一个举动都可以引起整个课堂的头脑风暴,碰撞出生生之间的思维火花.抓住互动情境,圈画“球场声音图”.
为了让学生读懂并描述折线的变化情况,教材上提出的问题虽严密但有些生硬.我在想为什么不把问题还给学生,所以大胆隐藏了书上的预设问题,让学生看图自问自答,显然学生的生成问题更有趣.一个孩子问:“比赛进了几个球?”这个看似和数学无关的问题,却藏着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我选择放大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争辩.这时进了几个球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学会了观察和描述折线的变化情况,这不正是我们期待中的“蝴蝶效应”吗?
学生生成的问题可能有:
1.这幅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又表示什么?
2.图上的虚线有什么作用?
3.图上除了斜线以外的横线和竖线是什么意思?
4.从观众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花了多长时间?整场比赛花了多长时间?
5.比赛开始前半小时,足球场内的音量是如何变化的?
6.在中场休息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如何?
7.比赛结束时足球场的音量变得如何?
8.上半场什么时间足球场内的声音变得非常大?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9.怎样描述下半场足球场内音量变化的情况以及比赛的情形?
10.这场比赛可能进了几个球?
四、制造“鲶鱼效应”优化“教师导学”
绝大部分沙丁鱼在运输途中会因窒息而死亡,当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物的鲶鱼后,沙丁鱼便会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便活蹦乱跳地到达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学到深处,教师导学,这是问题深度、活动密度、时间维度和练习梯度的多维空间,更是“装着鲶鱼的鱼篓”.教师导学要让孩子们觉得身边就有一条鲶鱼,总在身后追赶着,使其竞相游动追逐在生本课堂之中.总结升华情境,对比各种折线图.
我们现在都能看明白这幅图了,但是怎么让别人一眼也看明白呢?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介绍一下.引导学生小结,屏幕演示,教师板书.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不知不觉转变了角色,由课堂进入球场,一切都新鲜、有趣.这个环节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变成动态的探究过程, 把“一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全员皆问互答” 的互动方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共同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学生的自主潜能,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 寻找“羊群效应”优化“网络拓学”
在羊群中,整个羊群会不断摹仿头羊的一举一动.羊群只有一只头羊,然而每一只羊都有做头羊的渴望.利用网络拓展学习则给了每一个学生做头羊的可能.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把课堂从线段变成射线,把学习从跟随变成开放,让孩子们合理利用新媒介,自由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有了刚才总结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根据一幅图我们就能很快找到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就是看图找关系的本领.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哪些类似的图?又能找到谁和谁的变化关系呢?课前同学们在班级微博中进行了搜集和交流,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的收获.此时愿意玩微博的学生就成了微博学习的领头羊.拓展生活情境,搜集“生活应用”图.引导学生通过从网络中搜集的心电图、股票图、海浪图等,再次感悟看图找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运用“手表定律”优化“实践研学”
当每个人只有一块手表时,大家自然觉得自己看到的时间是准确的.而在分享了每个人手表的时间读数后,不同的时间就出现了.同样,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惊喜于学生的质疑和争议,而实践研学正是解决疑议最好的办法.本环节中,引入回家情境,绘制“小明洗澡图”(图2).
图2
刚才都是别人给我们画好图,我们找关系,那么我们能不能自己找关系,自己画一幅图呢?小明和爸爸看完球,回家准备洗澡了.引导学生先独立读图,再利用网格动笔画图.通过错例展评、生生互评,提升学生读图和画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读图、答图,向画图、评图提升,有意识地保护学生原始的错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同时我也注意在预设的同时埋下生成点,把学生最真实的错误作为调整课堂走向的最佳资源.真正把用教案“圈养”学生,变成用探究“放养”学生.
学生画出了不同的方案.当大家展示汇报后,不同的“手表”出现了.接着通过实践体验来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找到求同的答案,也可以找到存异的原因,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手表”.
最后,布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描述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规律的曲线.作业,延伸研究我们学习的知识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遗忘的,并设计毕业总复习计划.
【效果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了六种“心理效应”,以优化数学课堂.利用霍桑效应,优化个体自学;借助木桶理论,优化同伴助学;捕捉蝴蝶效应,优化互动展学;制造鲶鱼效应,优化教师导学;寻找羊群效应,优化网络拓学;运用手表定律,优化实践研学.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力图寻求突破有四:1.足球主题导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了生活的学习情境;2.自问自答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3.网络拓学为学生打开了互动的交流平台,为学生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4.说画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整节课学生画了两幅画,鼓了两次掌.两幅画:一是课刚开始,播放音频时随意记录声音;一是课快结束,看洗澡主题时有意画洗澡图.两幅图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的这节课的进步,他们已经让随意变得有序,在变化中找到规律.两次掌声:一是看足球视频时为精彩的画面而鼓掌;一是看小明画图时随折线的变化而鼓掌.两次掌声同样热烈,但学生的观察点已经从形象的画面升华到抽象的图示了.期间班级微博和电子白板的运用,更是一次师生学习之旅的全新尝试.
【专家评析】
赵老师将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和重组,利用心理效应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足球主题导入,找出图中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自问自答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图示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甚至猜测某一时间内发生的事件;再通过说画结合,丰富学生的练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折线的意义.因此,赵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不是仅仅呈现一幅图,让学生回答了解了哪些信息,每个数表示什么,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赋予数学图表以生命,让学生在从图表中寻找生活原型的同时,亲身参与活动,用数学语言将生活情境进行再现和表述,以达到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目的.可以说,这节课运用心理效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教学也达到了设计时的目的.
评析: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 陈清容
(责任编辑:李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