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基层转作风
——关于如何做好街头采访的探讨

2016-03-02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7期
关键词:亲和力话语权

李 虓



走基层转作风
——关于如何做好街头采访的探讨

李虓

摘 要:街头采访,是近年来许多媒体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当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街头采访将话语权交给了普通群众,真实、鲜活、接地气正是这类节目被群众喜爱的原因所在。要想做好街头采访,主持人、记者需要放下姿态、俯下身子,真正以普通受访群众为中心,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去了解他们的切身感受。

关键词:走基层;街头采访;亲和力;话语权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街头采访,是近年来许多媒体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当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受访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做出的回答,非常真实,很多“神回复”在播出后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街头采访将话语权交给了普通群众,真实、鲜活、接地气正是这类节目被群众喜爱的原因所在。

2014年春节,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第一季,节目围绕“家风是什么”进行街头随机采访,对4000多人次有关家风的海采回答进行精心编辑制作,播出后引起了公众对传统家教和“家国情怀”的强烈关注与思想共鸣。仅在“央视新闻”微博中,网民的点赞就达60多万条,跟帖评论成千上万。2016年央视《新春走基层》派出70多路共240多名记者前往全国多地进行采访,《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围绕“孝道”推出第二季,引发社会对“孝顺”的大讨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通过脚踏实地的采访、客观真实的纪录和大胆创新的手法,节目贴近群众、鲜活生动,展示了主流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报道,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报道途径。

家风报道的成功运作和良好效果,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作为基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最多的工作就是在基层,把镜头和话筒对准群众,讲述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生活。在我们身边,也会有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可供大家讨论,我台开设有一档节目,每周围绕近期的社会热点,确立一个供大家讨论的中心话题,用街头采访的形式,随机访问市民,让大家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这档节目需要大量的街头采访,于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笔者积累了一些街头采访的心得,在这里与大家进行探讨。

1 受访对象参与谈话的积极性是可培养的

由于是做街头采访,我们访问的对象全是陌生人,对方在接受访问前也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我们街头采访讨论的话题,要么是近期的新闻热点、要么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人对采访话题都应该是有话可说。但在节目开设初期,街头采访被拒绝的几率较高。一般拦下十个路人,通常会有四五个人因为紧张、不好意思、怕面对电视机前那么多的观众说得不够好等种种原因拒绝接受采访,他们的理由通常是现在没空或者不太清楚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讲之类。

随着节目逐渐被观众熟悉,采访被拒的情况逐渐减少,更多的人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很多被访问者即使不能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观点,通常也会就自己的看法做一个表态,并且市民们谈得头头是道的情况逐渐增多了。分析其原因,随着节目被更多观众接受,大家在街头面对突如其来的摄像机时,能以一个更平和的心态接受电视采访,这样他们也就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被讨论的话题上,从而更好的阐释自己的观点。

当然,采访被拒绝的情况肯定会有,这时记者主持人要快速的分析原因,要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当路人仅仅是因为紧张或不好意思时,通常,只要你热情友善、语气中肯的坚持邀请,大部分人是会放下戒备参与进来的。要想用最快的速度缩短与被访问者的心里隔阂、打消被访问者的顾虑,大方得体、真诚微笑是最简单有效的利器。如何缩短与被访问者的心理隔阂,首先考验的就是记者的亲和力。

较强亲和力的养成需要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内外兼修。外形上,应该是大方得体符合大众审美;从内在上说,亲和力是以善良情怀和博爱心胸为底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特殊秉赋和素养。笔者认为,着装整洁、面带微笑,一句真诚的“您好”,就是记者、主持人与陌生的被访问者进行深入交谈最恰当的开始。同时,记者、主持人对被采访者的称呼要礼貌恰当,提问要简洁清楚,提问时态度要平和、话语要真诚,要让对方感觉到这是一次愉快、轻松、平等的交流。

2 认真倾听是给予受访者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在街头随机采访的路人,他们愿意停下来接受采访,是对我们工作的尊重。那么,认真倾听,是记者、主持人对受访者最基本的尊重。要想打开受访者的话匣子,让一个陌生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面对摄像机镜头,愿意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这除了考验记者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记者首先要认真听听他们要说些什么。

倾听是在态度上积极关注,从认知上去感受被采访者要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经过认真的倾听,记者才能抓住被采访者的个人观点、兴趣,才能准确找到将话题进行下去的切入点。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我们要对他人真诚的感兴趣,聆听对方的谈话,就对方的兴趣来谈论以及鼓励他人谈论他自己。”为什么有些记者、主持人将提前准备好的几个问题问完之后就不能继续下去?为什么有些记者、主持人针对不同人群采访回来的内容几乎千篇一律、不能体现出被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就是因为他在实施采访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倾听,程式化的提问带回来的必定是程式化的回答。

因为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等等的不同,我们的采访对象会有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的开朗健谈,也有的内向木讷。遇上开朗健谈的,当然会让整个采访过程很顺利,但是,我们做节目的目的不就是让大家都有话语权吗?如何让每一个愿意接受采访的人都能够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关键还在于要让受访者感受到自己有话语权,自己是这次谈话的中心。在采访过程中切忌对谈话内容漠不关心,或者只听内容忽略感觉,甚至无故打断对方的谈话。

2015年元旦前夕,笔者做的一期节目,话题涉及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们。接受采访的是一对七八十岁的老年夫妇,当问道:“有人说80后们以自己为中心,普遍缺乏责任感,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老奶奶很有感触的说:“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这些孩子挺好的!像前阵子手拉手救人的大学生……”这时,正在摄像的编导小声嘀咕:“秦皇岛的那些学生不是80后,是90后,我们要问的是80后。”其实此前编导已经嘀咕过一次。这次嘀咕完,没等老奶奶继续说下去,在旁边一直听着的老爷爷挽起老伴儿的胳膊就走,说道:“我们还有事情要忙,不好意思先走了啊!”其实,对于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80后抑或90后都是他们的孙子辈,有多大区别呢?老人要表达的是对这些年轻人的肯定,是她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希望。因为编导拘泥于采访提要的无心之举,挫伤了老人家抒发胸臆的热情,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个真诚的谈话对象。

3 问题如何设置是采访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点

在采访活动开始前,需要围绕话题,精心制作采访提纲,做好问题设置,进行扎实的采访前准备。街头采访话题选择的范围要符合大众普遍的认知水平,围绕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内容开展。问题的设置要具体,问题的提出方式要简单明了、易于回答。实施采访工作的记者或主持人,对于某个问题受访者可能会持有哪些观点、针对不同的观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出哪些问题来深入探讨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不应是简单的罗列,各个问题相互间应该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和科学的结构顺序。有时同样的一组问题,只因提问前后顺序的差异,就会给采访效果带来很大的不同。

笔者曾经做过一期有关酒后驾驶的节目。就我们对身边熟人的了解,酒后驾驶在“最严交规”出台前非常普遍。但是,面对完全陌生的记者和电视观众时,有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有过酒后驾驶的行为呢?我们尝试着把“你是否有过酒后驾驶的行为?”分别放在一组问题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来提问,因为这一点顺序的改变,采访效果竟然大不相同。

当作为第一个抛出的问题时,因为受访者没有任何心里准备,面对突然出现的记者和摄像机,再加上社会舆论对酒后驾驶行为的强烈谴责,大家都有所戒备。受访者要么说自己不会驾车,要么就直接否认,也有人犹豫了一下不过最后还是否认有过这种情况,没有人承认自己有过酒后驾驶的经历。

于是,主持人对提问顺序进行了修正,把“你是否有过酒后驾驶的行为?”最后提出。在交谈语气态度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因为之前已经和受访者讨论了其他相关问题,主持人和受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对话氛围,当主持人说道:“那么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您可不可以比较坦诚的回答我,您以前有没有过酒后驾驶的情况?”就是改变提问顺序后的第一个受访者,在犹豫了片刻之后,最终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还是有过,不过以后肯定不会了。”同一组问题,仅仅在顺序结构上进行一点小变动,就带来大不相同的采访效果。

4 要获得好的采访效果充足素材的采集必不可少

要想有好的节目效果,必须有足够数量的采访素材,通过对大量的采访素材进行筛选、提炼、总结,才可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节目。

就如文章开头提到的2014年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八期系列报道,有95路记者对4000多人次进行海采。平凡“草根”是节目中最常见的主角,说“不啃老,不坑爹”的是一位创业青年。一位面摊老板的家风是:“做人要实在一些,朴实一点,厚道一点。”“不怕吃亏,不一定非听话,但要讲道理。”这些从海采素材中精心提炼编辑出来的内容,富有个性特征、鲜活生动,观看之后让人印象深刻、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和思考。记者大量深入基层的采访、客观真实的记录,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的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基层广播电视台的节目,虽然不可能像央视一样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一档系列报道,但是这种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这种以平凡生活为素材、以交流互动为平台的节目形态,这种从群众中捕捉时代主题,体现人文情怀的节目创作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015年,广汉市开展的“出彩村官”评选活动中有10位村(社区)干部脱颖而出,获得“出彩村官”荣誉称号。为了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展示他们的风采,广汉广播电视台以十位“出彩村官”为主题拍摄制作了10个4分钟的短片。村(社区)干部的日常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事事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面对采访的记者,“村官”们往往不知从何说起,不知如何表达,他们的日常工作又非常相似,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充分展示出每个人最“出采”的闪光点,把他们最真实、最感人、最质朴的一面表现出来,节目组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深入社区、村社,与“村官”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白天采访拍摄、晚上熬夜剪辑。通过对大量采访素材进行精心选择,最终的成片全部使用人物工作生活现场音和对群众的采访录音,没有一句后期配音解说。制作完成的系列短片,既充分展示了10位“出彩村官”的个人特质,又真实生动的反映了村(社区)干部们扎根基层、心系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的优秀品质,展示了广大基层村(社区)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样拍摄出来的先进典型,是平凡、真实、可感的,是易于让人接受的。“出彩村官”系列短片在广汉推出后,引起了全市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回到这篇文章讨论的主题——如何做好街头采访。笔者认为,要想做好街头采访,主持人、记者需要放下姿态、俯下身子,真正以普通受访群众为中心,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去了解他们的切身感受。也只有做到这些,当你把话筒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时,他们才愿意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的种种感悟,我们才能够采访制作出鲜活生动 “接地气”“讲人话”“有温度”的节目。

作者单位:(广汉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亲和力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