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访谈节目何去何从

2016-03-02郑晓凤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7期
关键词:模式化同质化个性化

郑晓凤



新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访谈节目何去何从

郑晓凤

摘 要: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也出现了衰弱的趋势。《康熙来了》《超级访问》两档电视综艺节目相继停播,结合当下新媒体特点,反思电视综艺访谈节目的局限性,思考当下电视综艺访谈节目如何创新,是当下电视人所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访谈节目;同质化;模式化;个性化;网台融合;文化

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各种新媒体样式诸如爱奇艺、优酷、土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掠夺了其收视群,也改变了人们的收视习惯,人们的收视终端从4∶3到16∶9再到3/5的手机屏幕,不断地更新换代。对此,阳光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认为:“新媒体的第一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在这种消解力量下,媒介的大融合无疑是对电视媒体最大的冲击。2016年1月,台湾电视综艺访谈节目《康熙来了》《超级访问》相继停播,电视访谈节目遇到了瓶颈期。

1 电视综艺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1.1 节目内容同质化

在自媒体,多媒体形式更为丰富的今天,大多数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具有话题的明星基本上已经是人尽皆知。人们可以即时、方便地获取明星的第一手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访谈节目的内容也变得无新意。另外,访谈节目由于大多是棚内制作,制作成本较低,广告收入少,因此在使节目制作质量下降的同时,也使嘉宾邀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嘉宾缺乏多样性,节目内容单一,难免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1.2 节目形式模式化

冯巩开玩笑说《艺术人生》就四招是“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情煽音乐放一起,让你的眼泪留的没个完”。反观《康熙来了》《超级访问》节目后期的叙事方式,故事表达,主持人风格可以说是十年如一日,长此以往使观众好奇心减弱,节目整体呈现出老化状态。我国访谈节目大多都会在采访前排练多次,嘉宾在知情的情况下也无法完全表现一个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

2 当下电视综艺访谈节目的创新及发展路径

2.1 个性化表达

主持人是一个电视谈话节目风格的创造者。美国电视脱口秀主持人奥帕拉·温弗丽在20年的电视谈话中自成一派,被称为脱口秀女王。脱口秀加访谈的形式在访谈之外加入主持人个人表演及场内外互动。另外,随着越来越多跨界主持人的加入,个性也成为节目的特色。《金星脱口秀》成功的关键之一便是她独特的个性——“毒舌”。通过个性化的叙述和开放的表达独树一帜,培养固定的收视群,是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创新的一个方面。

2.2 尊重观众,全民参与

对于电视访谈节目来说,第一步便是了解受众的心理。当下的节目纷纷走上了分众化的道路,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详细地划分目标市场,从而在分众化的道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收视率,是传统电视媒体改革创新的试点。另外,在新媒介环境下,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弹幕、微信、微博平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节目中,话语权逐渐转移到观众的手中。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回归观众成为未来电视节目的走向。

2.3 台网融合,立体化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新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打破了观众传统的收视习惯,同时也成为节目宣传的主要手段,网络综艺节目对观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台网融合即电信网、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介形式的融合发展模式。尤其是电视综艺节目,其主要的受众多为中青年群体,他们往往习惯于通过爱奇艺、优酷和土豆等网络平台在线下或在线直接观看,并在网络上直接讨论,发表意见。因此,传统媒体只有与三网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大大推动电视节目的立体化传播。

2.4 综艺+文化的本土化传播

湖南广播电视台长吕焕斌说:“与互联网越是亲密,越是发现我们的原创优势,无论互联网有多强的渠道,最终原创内容决定你的渠道优势。”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便是思考如何实现本土化传播。在当代的电视节目中,一些好的节目模式已经呈现雏形,用原创的精神深耕文化的厚土,寻找属于自己的新方向。在节目中加入纪实、真人秀、本土化,真正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创造一个新的文化IP。这种文化加综艺的模式正是当代电视节目新的发展思路和制作逻辑。

3 结语

李静说:“未来谈话节目还会大行其道,任何一个国家不会都看真人秀,我觉得一定会好。”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谈话节目应从各方面击破,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扩大节目的话语深度和广度,增强时效性和影响力,打造品牌栏目,跟随网络媒体同步发展,在新媒体话语中夺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长潇,曾辉,来丰.影像传播案例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李林容.新媒体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3]管旭.轻深度:新媒体时代受众对电视谈话节目的新需求[J].东南传播,2014(8).

[4]韩贵军.浅谈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演变及未来走向[J].活力,2015(13).

[5]金剑.停播只是谣言?[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郑晓凤(1992-),女,山东潍坊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模式化同质化个性化
透气感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Why other racial groups look alike?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现象之反思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浅析产品同质化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