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融合:让教学活动更有效
——以苏教版数学四下“加法运算律”教学片段为例
2016-03-0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黄振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 黄振华
教学融合:让教学活动更有效
——以苏教版数学四下“加法运算律”教学片段为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黄振华
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中运算律的教学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运算律作为教学内容,规律的探索、理解与运用本身就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下文就以苏教版四(下)“加法运算律”的例题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运算律的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教学片段】
一、关注教法,逐步探索,经历加法交换律的知识获得过程
1.观察提出猜想。
(1)出示例1,引导学生观察,获得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出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决。
(3)引导体会算式意义:28+17表示什么?17+28表示什么?它们都表示什么?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引导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提问: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式两边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有什么发现?
(5)引导提出猜想:根据28+17=17+28,你的猜想是什么?
2.举例验证猜想。
(1)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验证自己的猜想。
(2)展示学生作业和想法,并思考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追问:这些算式中有没有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改变的一组算式吗?因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形成结论。
(1)引导归纳: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并交流规律。
(2)引导表示规律:揭示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并用字母表示规律。
(3)回顾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其实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4.回顾指导迁移。谈话: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发现规律的?你能用这种方法继续研究下去吗?
二、关注学法,放手探索,经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获得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迁移。
(1)出示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列式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引导计算交流:如果不改变加数的位置,你能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2.自主探索,交流汇报。
(1)出示小组交流问题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阅读教材第56页,并小组合作。
(2)分小组依次汇报。
3.归纳概括,小结提升。
(1)交流揭示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2)追问:这里的结合指的是什么?在这个运算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片段点评】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一、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获得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及运用运算律灵活解决问题这一知识技能层次上,还要引导学生逐步经历一系列的自主探索过程,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效融合。在例1的加法结合律教学中,教师利用已有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结构,通过迁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二、关注学生学习实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对刚开始研究规律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将个体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更加有效。上述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教学活动经验,所以在开始对运算规律研究素材的形成上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比如说,独立审题、独立列式计算,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在举例验证时,考虑到学生在探索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数据位置混乱、计算方法不明、算式类型不全,这样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所以在验证猜想环节也要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初步的正确认知。
三、关注数学化的过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在运算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概括出等式的共同特征,并会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上面两个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题解决过程中所呈现的两个算式,从而初步感知算式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变了,结果不变,随后在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出加法运算律的模型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用举例验证的方法验证自己提出的加法运算律模型猜想;最后归纳总结,提炼出加法运算律的数学模型,并用文字表述和字母表述的方法固定其模型结构。上面的教学中充分关注思维的增长点,通过这样一个逐步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四、关注有效融合,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上面的教学过程既体现了知识的建构,又注重了学法的建构,两条教学线索齐头并进,层层递进,以知识本身为载体,方法建构隐含其中。着眼整个教学,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从知识建构角度展开教学过程,但探索运算律的一般方法也已清晰地贯穿其中了;也可以看到,伴随着探索方法建构的同时,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知识的建构也在同时生成。总的来看,将两者进一步加以融合,将会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