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型经典诵读特色课堂的构建
2016-03-02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小学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小学 李 欣
情感型经典诵读特色课堂的构建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上屋小学李欣
【摘要】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培养德行,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经典诵读因材施教特色课堂
传统经典诵读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片面追求数量,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有被迫学习的心理倾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以上理念,笔者认为要想走出传统的经典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突破。
一、注重诗文积累,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
儿童时期(即0~13岁)是一个人记忆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是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个记忆的关键期,要把古今中外最好的东西记忆下来,储存在大脑里,厚积夯实;像盖楼一样,要盖百层大楼,就要用最好的钢筋水泥去灌注地基,大楼才能坚固。人生也是这样,要用最好的材料去打造孩子人生的地基,“本固则枝荣”,孩子定可成材。
1.润物无声,发挥示范优势。我们羡慕许多古人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但是否想过他们是通过不断地吸收书籍中的宝贵财富,将其内化积淀为自己的知识,才达到这样的高度呢?语文的学习,必须要不断地积累,而我们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多“读”多“背”。这里的“读”和“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关于积累,从一开始笔者并没有做硬性的规定每个孩子必须达到多少篇目,而是在每天早读、语文课,笔者总会拿着适合孩子们的经典篇目声情并茂地诵读着。孩子们一开始只是静静地听,没有表现出反感的情绪,有的只是欣喜和惊奇。周而复始,笔者总是乐此不疲地诵读着,孩子们耳濡目染,以至于到后来就开始慢慢地跟着我诵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孩子们开始对经典诗文感兴趣了!
2.推荐篇目,注重积累质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经典古诗文是指其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所以在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课标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其中1~6年级75篇,这是课标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心中应有一个总体规划,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分年段推荐。低年段的学生是无意记忆,根据此心理年龄特点,适宜给孩子推荐《弟子规》、《三字经》及唐诗。到了中年级,孩子的无意记忆开始向有意记忆转化,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读读宋词、元曲等。到了高年级孩子已经开始抽象的逻辑思维了,可给孩子推荐《论语》、《诗经》、《道德经》等。
二、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诵读特色教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就是思维。
1.学科整合,突出诗美。以《咏鹅》教学为例。这首诗孩子们在读幼儿园时就已经背诵得滚瓜烂熟了。小学一年级孩子们再次学《咏鹅》这首诗时,在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笔者先把1000多年前唐朝的骆宾王《咏鹅》和100多年前的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联系起来。钢琴缓缓奏响《天鹅》的旋律,一只只圣洁的天鹅在孩子们的面前一一出现;在吟诵骆宾王的《咏鹅》时,时空交错,已分不清是中国还是法国,是骆宾王还是圣桑,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在《天鹅》音乐的烘托下,接着又给孩子们朗诵了现代诗人昌耀的《天鹅》,最后再让孩子们欣赏根据《天鹅》改编的芭蕾舞《天鹅之死》。从中到西,从古至今,不同的表现形式,孩子们已沉醉在诗歌的长河里。
2.古今结合,展示诗意。中国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活在信息时代和西方文化不断强力渗透背景下的当代小学生。如何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小学生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孕育出一股股浓香?我认为,古今结合是进行诗文教学的一条可行之路。如在以“母爱”为主题的诵读课上,笔者从《弟子规》中的“首孝悌”引出汉字——孝,并用课件出示汉字“孝”的演变,接着给孩子们讲述一个个古人孝顺父母的故事。古人是这样做的,那我们呢?出示课文《借生日》。课文中的人物小云跟孩子们的年龄相仿,孩子们对于小云的认同感更强,对小云的行为更易接受。在感受到小云和妈妈的爱时,孩子们开始思考自己该怎么做呢?紧接着出示孟郊的《游子吟》。前面的铺垫缩小了孩子与文本中人物的差距,孩子们立即体会到诗歌中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衣裳的母亲的辛劳……
三、把握生活契机,让体验内化为真情实感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其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因此,学生的经历、生活体验与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1.因地制宜,抓住情感的唤醒契机。教师应善于抓住生活契机,唤醒孩子们的真实体验,做到积累与运用相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文本与生活结合。
期中,班上的一位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不得不转学,因为走得突然都还没来得及一一与同学告别。笔者抓住了这个时机在诵读课上就跟孩子们一起读一组送别诗。课开始时,在音乐的渲染下笔者把转学走的那名学生的照片用课件一一出示,往事历历在目,他们在课间一起奔跑时的身影、比赛时一起拼搏的劲头、上课时一起听讲的神情又一一浮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的表情渐渐地凝重了!这时再出示一首首送别诗,孩子们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感受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送朱大入秦》中感受比宝剑还珍贵的友情,感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诀别。人间最美是真情,真情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孩子们感同身受,再来诵读这一首首送别诗时,孩子们的情感和诗句中的别离有了共鸣,有的孩子甚至自己创编送别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体验情感,让学生全面发展。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笔者致力于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在班级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把经典诗文改编成舞台剧、给诗配画、编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
孩子们是在活动中成长的。他们第一次展示是在一年级时的一次全校教师会议上,起初我还很担心孩子们会怯场,但当看到孩子们站在台上诵读诗歌时自信的神情,一颗心就放下来了。孩子们平时在诵读经典中已经渐渐变得自信、大方。这次在全校老师面前展示完之后,孩子们更加爱诵读了。之后在任何一次活动中,笔者都尽力做到全员参与,一个都不少,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一次在校“经典诵读比赛”中,班上的节目拿下了学校第一名。在全区的国学展示活动上,班上的孩子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在去年街道举办的读书月活动中,班上的孩子一举拿下了街道的一等奖。孩子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变得自信、大方。相信在孩子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下会开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