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影》:感人的力量来自父子间的忏悔

2016-03-02王勇飞

学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感人父子朱自清

□王勇飞

《背影》:感人的力量来自父子间的忏悔

□王勇飞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之所以感人,不是因为父子间的关系有多和谐。父子之间曾有矛盾,由于岁月的迁延,家庭的变故,再加上血浓于水的亲情,双方慢慢都忏悔起来,乃至于有了补过的行动。感人,就是这对父子间的忏悔心理和补过行动触动了我们的生活经验。

《背影》;感人;忏悔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何以感人?一般认为,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倍加思念之情。”(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师用书《背影》的“课文说明”)笔者以为,此种说法诚然不能算错,但略嫌大而化之,不够具体而微,不够贴切。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和父亲的关系并不算好,起码不是一直都很好,套句时髦的话来说,他们的父子关系并不和谐。我们来看第七段中的一些文字:“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引文中有两处话值得细想:其一,“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是父亲原先对我不好,现在对我好了呢?还是原先对我好,现在对我不好了?恕笔者愚钝,不能领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父子关系并非一直和谐着。其二,“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我的不好”自然是作者的忏悔词,也见着父子间曾经心存芥蒂,“终于忘却”意味着当父亲的长时期记着儿子的不好,现在“终于忘却”——不见得是忘却,只是没那么计较了,容忍了,理解了,可见曾经的裂痕何等之深。儿子忏悔自己的不好,父亲宽容了儿子的不好,那“我的不好”到底是指什么事呢?

周锦在《朱自清作品评述》中说,朱自清于1920年北大毕业后,到杭州一师教书,月薪70元。虽然已经寄给家里一半,但还是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妻子儿女生活在家中,受着折磨。从《背影》一文中也略知,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为了减少矛盾,节约开支,朱自清回到家乡任扬州八中的教务主任。由于庶母的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的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得领取,被直接送到家里。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另组小家庭。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转述自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第165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原来父子间有着这么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朱自清就读北大期间,正是蔡元培执掌北大的日子,是北大的黄金时期,在胡适、陈独秀等人的引导下,北大正开展着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德先生”“赛先生”(民主、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无疑地,身处其中的朱自清也深受影响。而朱自清的父亲呢,显然是旧时代的人,全无“民主”“科学”观念。其代领朱自清的薪水就是明证。父亲是如此专断、固执、老迈,儿子是如此新潮、执着、年轻气盛,父子间的矛盾一触即发而渐至于不可收拾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毕竟血浓于水。都在寻求机会补过,想要重修归好。祖母逝世了,父亲丢了工作,这当然是“双祸临门”的日子;但“祸兮福之所倚”,这未尝不是父子修好关系的绝佳时机。祖母死了,儿子感受到了长辈操劳家庭的不易,作为人子,不免内疚;作为父亲,自己丢了工作后,必能深深体会“代领全部薪水”后儿子的窘况,悲悯不禁从心中涌出,不可断绝。父子间有了这个忏悔心理作基础,其后的主动补过行为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了。特别是父亲,为“我”送行,步履艰难地爬栏杆过铁道为“我”买橘子。说到这里,有必要插进来一句:为什么是买橘子而不是其他水果,此举有什么深意吗?橘者,吉也。父亲以实际行动给儿子送“吉”,给儿子祝福,我们未尝不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他主动向儿子示好,暗地里向儿子认错,以救赎自己之前的错误,减缓内疚,争取儿子对自己的谅解。爬栏杆过铁道为“我”买橘子一事,从实用的角度上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所以,给“我”送行,全无实际的必要;为“我”买橘子就更无必要了:父亲“是一个胖子”,步履“蹒跚”,“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自己慢慢爬下”,“我赶紧去搀他”——因为身体和年纪的原因,买橘子这么一件简易的工作,父亲做起来居然要“努力”才能完成;从实用的角度上来讲,远不如儿子自己去买来得便捷。但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讲,不如此则不足以感人。实用性的反差效果越大,其感人的力量也就越深。孙绍振分析道:“父亲的外表是守旧的:青布棉袍、黑布小帽和马褂;他的形体是不优美的,上下月台的动作是笨拙的,甚至有点‘丑’的。买了橘子以后,表示轻松的动作,也是平静的,不激动的。但是这一切加起来,所表现的情感却是深厚的、震撼人心的。”(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第98、99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最重要的是,父亲笨拙的行动感动了儿子,为之泪下,而父亲本人却丝毫不察觉,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了不得之处。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所应有的真实了。父子间无需过多客套,唯其真实,唯其生活化,其感人的力量也就来得更为震撼。

通读全文之后,细心的读者也不难发现,《背影》一文描绘的光景是惨淡的,透露出的心情是灰暗的,酿造出来的气氛是悲凉的——这些都距离 “爱的和谐”很远,反倒跟“爱的隔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综上所述,《背影》一文之所以感人,不是因为爱的和谐,倒是因为爱的隔膜——“纵观全文,大部分内容都在强调,对父亲细心的关爱,儿子是不领情的,反觉得他‘迂’,给自己丢脸,于是内心拒绝,外表隐忍。”(孙绍振《名作细读》第22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是因为不领情之后的忏悔。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菱角镇初级中学)

[责编 张应中]

猜你喜欢

感人父子朱自清
清芬正气朱自清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抗“疫”感人瞬间
感人的一幕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