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文《有无相生》说课稿
2016-03-02吴笛
□吴笛
选修课文《有无相生》说课稿
□吴笛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有无相生》。《有无相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的唯一一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和第七十六章总,集中展现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老子》从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显示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二、学情介绍
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作品中的文章,学生是比较陌生的,在初中和高中必修教材中都没有涉及,所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有利有弊。利在学生对此会有新鲜感,弊在《老子》作为早期的文言文,时代久远,学生理解有障碍,他们对古文又有着很深的畏难情绪,加上先秦诸子思想深邃,学生的人生经验,理解能力有限,怎样将学生对老子的新鲜感转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都会是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难题。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一是要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文本,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二是要查找相关资料,做好课件准备工作。
三、教学目标
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引导学生通过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三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在第1、3、4、5、6则选文,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字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四、教法学法
不能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
由于时间有限,重点选择其中五则,教学中尽量将文本知识和思想哲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示老子思想和文章的独特性和人文价值,通过点拨提问,共同讨论的方式拓展延伸深入现实。
五、教学过程
1、活动引入
由老子的传奇故事导入,《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指出老子是个奇特的人,进而引出他新颖独特,别开生面的思想观点。
这样设计开头,既开门见山引入新课介绍作者,也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快速进入课堂情境,让学生从对老子其人感兴趣,自然转入对他的哲学思想感兴趣。
2、内容探讨
既然课前已经让学生预习了,可以让学生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从这7则选文中可以看出老子在看待社会人生现象上有个什么样的特点?——角度新颖,喜欢从事物的对立项上分析事物。
进而引入对选文第1则的讨论,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这些相对立的事物我们都不难理解,怎么理解难易相成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由难生易和由易生难:由难生易,在面对某个问题时,人们把它看得很难,就会更加谨慎用心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了;由易生难,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师生可以从这一则选文中归纳出一个道理,从中认识这个世界。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同时是相互转化的。这种现象很多,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看看有没有这样的相反相成的例子。尤其注意学生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例子。引出选文3、4则。
我们认识了世间万物相反相成这一永恒道理,那该如何认识自己呢?可以先请学生谈谈该如何认识自我,然后可以从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的角度说起,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有道者是老子理想中的人,这样的人我们无法界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子那时候也无法界定,但是在观察社会和人生的时候,老子有个特点就是擅长逆向思维,既然无法界定有道者是怎样的,但是有道者一定不能怎样还是可以推究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应该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也就成为老子给后人认识自我的一个指南。
在第3则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表现老子逆向思维的方式——比喻的方式,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的喻体,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明,彰,功,长”则是自我追求的目的。
学习第4则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表现老子逆向思维的另一种方式——对比,在这一则中老子选取了几组对立项,“知人”与 “自知”,“胜人”与“自胜”,通过对比,来阐释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自己更重要的道理,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
认识了自我之后,该怎样有所作为呢(同样也可以先问问学生要想有所作为,该有什么样的做事态度和方法)?由学生的经验引出第5则,老子认为圣人的做事态度“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方法“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和结果“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做任何事都应该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
既然事物是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人们就应该了解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差错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所以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时,都应该有前瞻性,引出第6则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时,通常不太用心,不太谨慎,因而放松了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像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注意引导学生从比喻的角度领悟老子举出的对立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间大小、高下、远近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抽象的概括说贯穿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领悟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3、自主研讨
读《老子》,我们感觉到他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他的行文又与《论语》的语录体,《孟子》《庄子》的论辩体或对话体不同,请大家讨论下《老子》的写作特点。由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由老师归纳。
(1)行文干净精微,凝神畅达,是格言集锦,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2)善于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
(3)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
(4)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4、课后作业
学生自学选文第2则,第7则,举出能够反映我们这一节课学习到的老子思想的例子。(成语、俗语、格言、诗句、事例均可)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正阳高级中学)
[责编 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