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2016-12-17林英
□林英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林英
【教学设想】
通过文章运用最多的一个字——“不”来品析全文,透过这个否定词了解文中介绍对象五柳先生,即陶渊明的性格特征。深入探究“不”字表面之下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运用这种写法的无奈与反抗,从而让学生能通过对该文的阅读,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并认识陶渊明作品的精神内核,加深对陶渊明本人的感知,进而培养学生对一代田园诗派开创者的所有作品及同时代、同类型的作家作品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义,掌握重点词句及文言常用字词。
2.学会鉴赏文章,抓住关键字句了解人物性格志趣、精神风貌及生活态度。
3.学习作者朴素、洗练、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本文大量运用否定字来突显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2.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3.正确理解五柳先生对贫困生活的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诵法、通译法、探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曾祖曾立下赫赫战功,也享受着高官厚禄,却无法被统治阶层接纳,被上层士族极力排挤骂为“溪狗”;他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少壮时曾“猛志逸四方”,满腔抱负几度出仕,却又几度心灰意冷、挂印而去,最终毅然归田;在文章中构建他光风霁月、和美恬淡、与世无争的理想社会。大家猜猜他是谁?他就是我们这里要认真分析的人物——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二、作者简介
1.学生谈论对陶渊明的认知。
2.小结归纳: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
三、检查课前准备
1.全班跟音频资料配乐朗诵全文。
2.难读字注音(PPT)。
3.请同学通译全文。
4.找出重点字词句,进行梳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四、整体感知
(一)什么是传记?传记有何特点?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
特点:一般介绍人物的籍贯、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等,有的还会介绍家庭状况、生卒年代和主要经历和事迹。内容要求真实可信,写法上可生动形象。
(二)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五柳先生?从原文中找出并归纳。
主要方面 相关文字籍贯姓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志趣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品析探究
本文介绍人物时,有一个字使用频率最高,要求学生找出来。
找出“不”字,分析“不”字来读透人物。
(一)介绍人物的籍贯姓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表面上似乎是介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野老,连姓氏名字都没有,居室简陋、物资匮乏,仅有点亮色的是宅边的五棵柳树,因此就成了人物的名字。东晋时门阀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上层统治阶级士族极度重视编撰家谱,讲究源流传承,以突显士族血统的高贵、出身的不凡。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为东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依然不被世家大族所接纳。而本文介绍五柳先生时,无籍贯姓字,更别说家族源流了,这就与当时世风完全背道而驰。
讨论:从中可认识到怎样的陶渊明?
引导、归纳、小结:
1、对现实的不满,对腐朽门阀制度的蔑视。
2、表现他淡泊宁静、卓尔不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征。
(二)直接介绍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语句。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似乎世人皆醉,诗人独醒,没人听诗人内心的呼告,更别说有人能懂他的精神境界,因而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又一个“不”字表明,名利对先生而言并不是他所追求的,内心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才是他人生的目标。
引导、归纳、小结:五柳先生并不追求过高的物质生活。
引导、归纳、小结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淡泊名利、恬淡自足、安贫乐道。
(三)再看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探究品析他的精神境界。
概括为三大爱好:“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围绕“不”字,品析探究人物的精神品质。
1.“好读书,不求甚解”。
讨论:是否可理解为读书方法,同学们是否可以效仿。
引导、归纳、小结:
①不能仅理解为读书方法。
②指不追求生硬地死抠字眼,而是透过字面去理解文章所隐含的真实意义。
讨论:这种读书态度是否与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有关。
引导、归纳、小结: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是为了名扬天下,也不是用来做加官进爵的垫脚石,只是想得到求知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这里的“不”应该是他真实性格的直接反映,即恬淡自足,率真自然。
2.第二大爱好:嗜酒。
重点讨论三个问题:①“家贫不能常得”的“不”字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引导、归纳、小结:一个“不”字道尽五柳先生生活的贫困、物质的匮乏,却依然随缘自适、安然自若。
②喝酒为何“期在必醉”;是否消极颓废。
引导、归纳、小结:与世俗格格不入,又不愿同流合污,内心必然是痛苦不堪的,借酒灌醉自己,应该是他用来暂时缓解自己满腹愁绪的一种方法。
③“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引导、归纳、小结:这个“不”字,没有矫情做作,没有虚假应酬,喝够了就走,是五柳先生率真自然性格的真实写照。
3.第三大爱好:写文章。
五柳先生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品析探究它的深层内涵。
目的——自娱。先生才华横溢,文笔出众,文章问世,必能声名显扬,而在当时社会这也是许多人用来扬名立万、加官进爵的敲门砖。可五柳先生写文章却只是为了“自娱”。
引导、归纳、小结:
①先生写文章是为了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与快乐,表现先生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就是前面说的“不慕荣利”。
②与当时追名逐利、沽名钓誉的世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先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让人由衷地钦佩。
(四)描述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
条件极度恶劣——“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为何他还能“晏如也”?
陋室残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极度恶劣的生活条件,五柳先生却恬淡自适、安然自若。
引导、归纳、小结:1、精神境界到了极高的程度,外界物质条件的好坏已经无法对他产生影响。2、写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胸襟开阔、乐观开朗。
(五)最后一段“赞”的作用。
“赞”是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本文的“赞”最核心的内容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中有三处与前文呼应:
运用两个“不”字,与前文遥相呼应。
不戚戚于贫贱——→呼应: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不汲汲于富贵——→呼应: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另一个呼应: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呼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赞”语把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突显了出来: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志趣高洁、豁达开朗。
六、总结升华
因为世风奢糜,人人追名逐利、沽名钓誉,作者于是在浊浊风气中大声疾呼,这个大量使用的“不”字就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告白、最强烈的抗议;这个“不”字,不但把作者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这篇自传性文字凝炼精粹的笔触、诙谐风趣的笔调流传百世,读来让人忍不住击节赞叹、心生佩服。
七、联系拓展
(一)比较课文与下文,巩固自传的内容与特点。
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奋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二)结合本文写人方法及老舍自传实例,采用诙谐幽默的自嘲、自赏方式写一篇短小精炼的自传,写出自己最大的特点与优点。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北区中学)
[责编 潘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