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难在哪儿
2016-03-02
○ 文/本刊记者 赵 雪 于 洋
改革难在哪儿
○ 文/本刊记者 赵 雪 于 洋
“两会”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 供图/CFP
无论是天然气、炼油行业,还是化工领域,都需要供给侧改革,都面临比较大的困难。风送暖,冰雪消融。今年的“两会”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新
春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方略,又一次通过“十三五”规划及年度政府工作安排等,完成了全方位的深度布局。坐在“世界第二”位置上的中国,对未来会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做出了明确宣示。
供给侧改革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条途径,也是本次“两会”最热议的焦点。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分析,供给侧改革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化解供需不匹配、产能过剩现象以及恢复企业盈利能力的一种新型改革路线。
对于供给侧改革,业内的共识是主要针对电力和新能源方面。其实,石油石化行业也很迫切。
“在产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当下,整个能源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都很紧迫,石油石化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业内专家、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告诉记者,“上游的油气领域,炼油行业和石油化工这三方面供给侧改革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炼油和石油化工领域。”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这样说。
具体到石油石化行业,硬在哪里?难在何处?
上游改革难在气价
“在油气领域,今后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主要在矛盾比较突出的天然气领域。”有专家如是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总经理黄刚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给了石油化工企业升级发展的空间。在京津冀这样能源结构不太合理、雾霾严重的地区,要加快气化北京、气化天津、气化河北的进程。
因此,有业内专家建议,当前,国际油价、气价低位徘徊正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天然气占比,以及实现低碳环保、改善环境的最佳时机。
一直以来,国内天然气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还衍生出“气荒”一词。但这一情况2015年发生了逆转。去年4月、6月,国内天然气消费均出现负增长,全年消费量增速低于3%,创历史新低。
“在某些特定领域,萨伊定律是有其存在含义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中,天然气恰恰是典型的、高度符合萨伊定律的产品。也就是说,供给创造需求。” 中海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单联文告诉记者。
他解释,天然气在消费过程中也就是生命的终结。如果不想办法输送出去,天然气就没办法消费。这决定了天然气一定是由供给方来创造需求。但恰恰是在这一定律认识上出了问题,才导致去年天然气出现了暂时性的由“气荒”到“气剩”。“因此,从供给侧方面看,天然气应该在油价低、煤炭价格更低的新形势下去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这是解脱目前天然气困境的思路之一。”
“天然气市场亟须得到政策支持和有效开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集团原董事长周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预测,2020年我国天然气供应能力有望达到3900亿立方米,亟须扩大天然气在发电、交通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史玉波认为,推进能源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比十分关键,要通过政策引导扩大天然气的利用范围。
“过去,不论是LNG还是管道气的长期协议,都是在没有创造出天然气有效需求的情况下,并在油价最高时就先把资源接下来。这种做法违反了天然气的萨伊规律。”单联文解释。
他建议,未来天然气的需求应该是先考虑有哪些需求,再考虑引进多少量,以什么价格去引进。气价太高用户消费不起,影响需求;而气价太低又影响供给经济性。
“从供给侧改革上看,解决气价问题是关键。”业内专家告诉记者。
据了解,由于现在国内天然气进口价和国内价格实行双轨制,导致进口的天然气越多企业亏损越多。价格的扭曲令本该快速增长的天然气放慢了发展的步伐。
周吉平建议,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降低供气中间环节费用、提升天然气竞争力,是拓展天然气利用范围、开拓天然气市场的重要保障。加快实现居民用气门站价和非居民用气门站价并轨,取消交叉补贴;打破省市级天然气管网地域垄断,实施公平公正开放,推动大用户直供或直销,减少供气中间环节,降低用气成本;制定合理的天然气调峰气价,体现不同季节、时段的供气成本差异,提升保障水平。
节约是石油石化企业的永恒命题。
摄影/刘 铁 陈允长 胡庆明
炼油过剩危机
“炼油行业的产能过剩,实际比钢铁行业还要严重。钢铁企业开工率约为75%,而炼油企业只有70%左右。”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指出。
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披露,“十二五”期间,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不断下降,从2011年的81.5%下降至2015年的75.4%,虽然比2014年有所回升,但仍明显低于84%的国际平均水平。
报告同时指出,截至2015年底,国内炼油总能力为7.1亿吨/年,较2014年净减少1037万吨。而按照85%的合理开工率计算,国内炼油能力过剩1亿吨/年。“炼油产能过剩从整体上看是总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不到70%。打开来分析,这种过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先进产能不足;一个是落后产能严重过剩,也就是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没有淘汰。”全国人大代表、洛阳石化总经理赵振辉分析。
2015年,“地炼”呼吁已久的油源问题终于破冰,国家相关部门对地炼的进口原油使用权和进口权放开落地。截至目前,共有14家地炼获进口原油使用权,10家地炼获得原油进口权。这一打破市场垄断的举措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充分激发市场竞争的一件利好之事。不可讳言,此举让本就过剩的炼油产能进一步扩张。
为方便地炼企业获得“两权”,国家进一步将审批权下放到地方。有业内专家向记者透露,据目前初步监测看,辽宁、福建等地方批准的新增炼油项目还将使我国在2020年至少新增5000万吨炼油能力。而到目前已经立项的炼油项目还有一大批。
当然,为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也做了一定努力。2015年,地方炼厂为了取得原油进口权,淘汰产能3807万吨。但在业内看来,即使加上国有企业淘汰的落后产能,对目前炼油产能过剩的情况而言,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和数量依然显得不够。朱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地炼两权放开后,炼油产能得到充分释放,但总体而言,国内炼油能力过剩已经占到总产量的约1/7。按原有7.1亿吨/年的炼油能力,现在过剩产能达到1亿吨/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湘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了相同的观点和数据。他表示,全国炼油总产能达到了7.1亿吨/年,其中至少存在1亿吨/年的落后产能。
“如果不加限制,炼油产能弄不好就要增加到9亿多吨/年去了。”一位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表示。
“‘十三五’期间,化解炼油产能过剩,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淘汰落后产能。”赵振辉直言。在他看来,炼油产能过剩问题上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就是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有企业负责人分析,我国炼厂规模的突出问题是规模小、布局分散。虽然目前我国炼厂数量较多,但世界型的能耗低、综合利用率高的大炼厂较少,小炼厂仍占有很大比例。其中,200万吨/年以下的炼油产能还有1亿多吨。我国炼厂的平均规模只占世界平均规模的1/2。这也直接导致国内炼厂规模水平参差不齐,能耗成本相差较大。其中,能够生产符合国家成品油国Ⅴ标准的民营企业仍是少数。除了规模小外,从炼油能力布局上看,仍存在着布局过分集中等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以山东为例,密集的地炼企业使该省的炼油能力占到全国的1/5,产量为1亿/年多吨。而有的地方炼油能力则很少。
淘汰落后产能并不容易,难就难在面临着炼厂的归属问题。
“不同企业的归属不同,有属于地方的,有属于央企国企的,企业各行其是。当企业成为当地纳税大户时,会产生地方保护主义,使发展出现不太能控制的现象。照目前情况,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过剩还要加剧。”一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坦言。
“如果不打破地方部门的保护主义,在目前‘双权’放开的情况下,日韩现在纷纷关掉炼厂的局面也会在中国出现。”业内专家分析。
面对国内炼油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局面,也有人呼吁利用出口缓解这一局面,但靠大量出口的办法并不能解决燃眉之急。
“企业应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包括日、韩、新加坡、印度等国家都在出口炼油产品,整个亚太地区的炼油产能总体已明显过剩。因此海外市场同样竞争激烈。”上述业内专家预测,2020年整个亚太出口需求量仅有5000万~6000万吨,而亚太地区不少国家都在出口,加上正在大力扩能的中东国家也将亚太地区作为其炼油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因此中国在这一市场上能分到多少杯羹并不确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靠出口能获多少利也很难说,况且过去一些油品是以组分油的名义出口的,价格也较便宜,利并不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提出,如果不考虑未来国内市场需求变化的大趋势,不考虑国际市场的冲击与影响,还按过去的发展思路,盲目建设大型炼化项目,等到全行业严重亏损时再去产能,将造成巨大的资源资金损失,加大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
“在炼油行业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同时,还有提质增效升级的问题。”赵振辉指出。他分析,除了淘汰落后产能外,对于相对建厂时间比较长、装置结构不尽合理,但区位优势明显、依托条件好的炼厂也面临着改造升级的问题。
“事实上,国内炼油产能的供给侧改革应该是加强宏观调控,做精做强存量,做优做好增量,使国内优质先进的炼油生产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油品质量的升级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新要求去优胜劣汰现有的存量炼油能力,要打破地方局部利益,从全国大局出发,对新增能力从水平、数量、竞争力上严加控制和管理,不再盲目发展。”朱和总结。
化工结构性矛盾突出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油品与石化产品需求已明显放缓。石油化工行业也同样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
行业普遍认为,我国主要化工产品中60%的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同时专用产品、功能化材料供应不足,主要依靠进口。化工行业不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太多,而需求旺盛的产品又供给不足。
数据显示,2015年全行业进出口总额为5270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1816亿美元,进口贸易3454亿美元,全行业贸易逆差高达1638亿美元。这反映出国内市场存在巨大的产品需求,但由于供给与需求不能匹配,国内的产能无法满足需求。
一方面传统大宗石化产品的总产能明显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人工成本的外延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资源类产品和高端石油化工产品短缺突出,进口依存度很高,多年来行业进出口整体都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将这两类产品形象地比喻为炒菜用的味精和食盐。量大的大宗通用产品是食盐,量小的高端化工产品则是味精。由于石化产业产能过剩严重,导致“食盐”类的大宗化工产品价格长期低迷,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经营困难。
“比如合成橡胶行业,除个别企业个别产品因产能不过剩有盈利外,基本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曹湘洪说。
“这几年表现突出的聚丙烯需求量增长很快,但国内生产的多是低端产品,高端的聚丙烯产品依旧在进口。比如用于制造防尘口罩、尿不湿等医用卫生产品的高端聚丙烯材料,就要从日、韩、新加坡等国进口。”赵振辉举例。
“产能过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提。”张明森分析。由于国内化工产品的“大路货”多,高级产品少,因此出现了过剩情况。这使得化工行业急需转型升级。
“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必须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和人民更高的消费需求,供给侧结构性的调整不是说企业生产什么消费市场用什么,而是消费需求什么则企业生产什么。”孔凡群总结。
供给侧的改革离不开创新,而石化行业的创新在业内人士看来还远远不够。
张明森表示,不论是石油还是石化企业,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延长自有产品产业链的工作。“三菱的聚碳(即聚碳酸酯)是全世界垄断的。我们去日本考察时发现,三菱公司旗下有众多与聚碳下游应用企业合作建立的研究所,专门研究聚碳的应用开发工作,创造目前聚碳还没有开发出的应用领域。”张明森发现,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为企业扩展了业务,而且为上游企业的业务赢得了市场份额。而与之相比,国内企业在做市场调研时多注意某个产品的现有市场,很少考虑该产品的其他用途,并因此去引领、创造市场。
“国有企业缺乏的是挖掘潜在市场。”张明森感慨。
事实上,市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立足点。“企业一定要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根据市场来决定发展方向和模式,切忌跟风。”曹湘洪表示。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链接
代表委员声音
关于加快建立完善现代油气市场体系的建议
石油石化行业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大局,事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国际低油价相叠加的关键时期,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明显地暴露出油气市场结构、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相关政策法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石油石化行业迫切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和创新。因此,建议加快建立完善公平竞争、有序开放的现代油气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油气保障能力。
1. 健全完善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能源法》等基础性法规和《石油和天然气法》、《油气管道法》、《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管理法》、《油气监管法》等单行法,以及行业行政性法规、条例、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同时,坚持油气进出口国家宏观调控,严格油气进出口贸易商的资质管理,放宽原油进口、成品油出口的政策限制等,保持和促进适度竞争。
2. 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竞争充分的市场化全产业链和若干个石油(天然气)交易市场,形成以国有大型石油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企业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市场结构,促进企业间相互补充、有序竞争、协调发展。
3. 建立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除在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领域,产品价格由政府调控外,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LNG)、技术服务和生产要素价格全部由市场供需调节,充分发挥其价格发现功能和形成机制,不断增强全球油气交易价格的影响力,促进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利用。
4. 坚持完善有效的行业监管。构建“分段分级监管”的油气监管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不同部门对行业监管的责任关系,重点监管涉及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关键环节,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和社会利益共享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中原油田局长孔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