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不群的经济学家
——记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
2016-03-01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卓尔不群的经济学家
——记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
●本刊编辑部
1999年10月,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如期举行。每位诺奖得主不是即席阐述个人的学术观点就是表达自己获奖的激动之情,而最后一位登台的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却高歌一曲、一展歌喉,成为诺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经历了笑的时候、哭的时分,但最重要的是我坚持了我的道路,我并不为它而感到后悔……”一曲《我只是走自己的路而已》成为当晚的结束曲,也成为诺奖史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乐章,让人永远地记住了这位走自己路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
黄褐色头发、深邃的眼神是蒙代尔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其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事风格则是严肃的经济学界中少有的个性人物。但在同行眼中,这位“怪杰”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当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教过他的保罗·萨缪尔森称赞他“将人们对货币的注意力重新引到国际贸易中来。”
罗伯特·蒙代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国际企业家大学名誉校长,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曾获超过五十所大学颁授荣誉教授和荣誉博士衔,亦曾担任多个国际机构及组织的顾问,包括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银行、欧洲委员会、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及欧洲国家的政府、美国联邦储备局、美国财政部、加拿大政府。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他系统地描述了何为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改写了通货膨胀和利息理论,成为货币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理论的开拓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首创者,供给学派的倡导者之一,199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国际学术界誉为“欧元之父”。本期大家即走近这位卓尔不群的学者,感受其与众不同的学术魅力。
我行我素的诺奖得主
当蒙代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时,《纽约时报》称他是“一位加拿大出生的古怪经济学家”、给他贴上了“我行我素”、“标新立异”等完全不同于历届获奖者的标签。
1932年,蒙代尔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当时一家小小的奶酪厂就是这座村庄最显眼的建筑。少年时期的蒙代尔求学环境艰苦异常,往往不同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屋子里,高年级的学生既当学生又任老师,蒙代尔也是靠借款一步步完成学业。1949年,迫于国内经济困境,加拿大破天荒地实施浮动汇率,吸引了年轻的蒙代尔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浮动汇率在当时简直闻所未闻,为什么要让汇率浮动?浮动汇率究竟有什么好处?”
此后的蒙代尔先后求学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并在1956年以《论国际资本流向》的博士论文一举成名,在24岁的年纪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于1956年到1957年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后。他师从名家,老师至少包括四个诺奖得主——萨缪尔森、阿罗、米德和索洛。围绕着国际经济金融领域,蒙代尔自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了他丰富的履职生涯。他先在斯坦福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任教,1961年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1964年到1978年间,他一直担任Bellagio-Princeton国际货币改革研究小组成员;与此同时,他在1966年至1971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瑞士日内瓦国际研究生院的国际经济学暑期教授。1970年,蒙代尔担任欧洲经济委员会货币委员会的顾问,自1971年至1987年,他担任Santa Colomba国际货币改革会议主席。1974年起蒙代尔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97年,蒙代尔参与创立了《Zagreb经济学杂志》,获得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杰出人士奖;1998年蒙代尔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9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达到学术生涯之顶峰。
与其他诺奖得主相比,蒙代尔的履历似乎并无特殊之处,但他个人生活的我行我素、落拓不羁也久负盛名。他曾长发披肩,在课堂上不修边幅,成为校园一景;也常常待在画室、过着一画几天与世隔绝的生活;还常常通宵达旦看电视,欣赏他心中最聪明的美国人——几档“脱口秀”的主持人;甚至跑到意大利北部斥巨资购买了一座建于12世纪、年久失修的古堡,连他的中国学生、前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都曾形容他的老师“好美酒、好佳人、好旅游、好收藏”、“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
这样我行我素、旷达任性的经济学家当然不乏轶事,为人所津津乐道,可爱可叹。蒙代尔曾当选美国计量经济学院士,但他根本不曾拆信、对此荣誉也全然不知;他曾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当大家翘首以盼这位新主席的就职演说时,蒙代尔本人竟然忘记出席这场以他为主角的典礼;他还曾担任《政治经济学学报》主编,然而由于他常懒得看稿复信,竟导致这份学术期刊惨遭倒闭……蒙代尔的“我行我素”也让他本人吃了苦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是热门的诺奖候选人,但因他的“举止怪异”被挡在这份荣誉门外几近二十年的时间。很多人为他迟来的诺奖感到遗憾,而正是这种不羁的性格,也许在他本人看来这份迟到的殊荣并不算什么,毕竟他只在乎走自己的路,毕竟在他看来所有的荣誉都不及他六十多岁得来的宝贝儿子——在他的个人主页上,根本没有诺奖桂冠等外界看来他最闪耀的光环,而只有一张他与儿子亲密无间的合影。
欧元之父
作为1999年独享诺奖殊荣的经济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当年对蒙代尔的授奖贺辞中如是说道:“蒙代尔教授奠定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石……尽管几十年过去了,蒙代尔教授的贡献仍显得十分突出,并构成了国际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2007年4月时任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会见并宴请蒙代尔教授
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是蒙代尔的首要贡献,其系统描述了何为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这一创建来源于他1963年的一篇开创性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蒙代尔首次分析了开放经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果。此前,凯恩斯经济学的解释者都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讨论,当世界经济日渐融为一体、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大规模跨国资本的流动,使得已有的结论已不能解释现实的状况。就在此时,蒙代尔的这一开创性研究将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了由约翰·希克斯爵士(1972年诺奖得主)首创的封闭经济条件下的IS-LM模型,并以此证明了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对稳定政策效果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理论颠覆了当时的认知,并对彼时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较大影响。其简洁有力的分析、丰富且耐人寻味的结论,都让彼时的蒙代尔名声大噪。尤其在他的这一学术贡献中证明了汇率制度举足轻重的地位,即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强而有力,财政政策无能为力;而在固定汇率下,两种政策效力恰恰相反。
及至1970年代中期,滞胀、石油危机、美苏争霸、布雷顿森立体系的崩溃等困扰着美国经济,以蒙代尔为首的几个装束各异、特立独行的经济学者常常在华尔街的米歇尔一号酒吧通宵达旦地讨论这些经济议题,为美国经济发展寻求出路。1981年里根当选总统后采纳了蒙代尔等人提出的政策组合,即收紧货币政策来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并倡导以减税为主的宽松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蒙代尔等人当年所探讨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后被称为“供给学派”而影响深远。
里根政府的一位智囊曾说:“里根总统和供给学派是站在蒙代尔的肩膀上,找到了振兴美国之路。”而这场“里根革命”,也带来了美国历史上自1982年到2000年最长时间的经济繁荣。
然而,蒙代尔在经济领域的贡献远不及此,1961年他提出“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的文章可谓是他最有名的论作之一。在蒙代尔的观察中,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正成趋势,在这一更为开放的经济体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其效果更多受制于外部世界,宏观调控能力不免下降,如果几个经济往来较为密切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固定汇率或者统一货币的形式建立货币区,这样就更易抵消浮动汇率的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同时实现区域内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以及收支平衡。而根据他的假设,西欧各国就可以组成一个货币区。实际上,在1972年,蒙代尔就作为在布鲁塞尔起草关于统一欧洲货币报告的九名顾问之一。然而直至1999年1月,欧元才正式诞生。由于蒙代尔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卓著贡献,也因此被称为“欧元之父”。
近来,英国公投脱欧为全球瞩目,接踵而来的是对于欧元区的巨大争议。在欧元区陷入危机的当下,是否说明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失败呢?欧元区作为人类社会对“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次最广泛深入的实践,理性的做法并不是去否认这一理论,而是重新审视其成立的条件包括区域内劳动力与资本等要素是否充分流动、经济发展是否高度相关等等,继而从欧元区自身的结构性问题上找寻原因,解决其面临的困境。我们仍应看到蒙代尔作为“欧元之父”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流通区域所作的开创性分析,并将他所奠基的理论加以改进和完善。
“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充满生机与变革”
蒙代尔十分热爱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晚期至80年代早期就对中国产生兴趣,到1995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给研究生上课、在北京待了四个月,让蒙代尔对中国的兴趣更加浓厚,从那以后就多次来访中国。他欣赏中国的严复,认为他在当年的时代条件下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翻译到了中国,是极有远见、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2004年11月9日,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成立,这是中国乃至全球第一所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命名的国际企业家大学,这所学校的成立与蒙代尔的全力推动密不可分。他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希望能够以这样的实际行动对中国的发展有所帮助。蒙代尔也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就中国在全球金融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进行深入交流。
一直以来,蒙代尔毫不讳言对中国的热爱。他曾深情地对中国的媒体说道:“我对中国的感情并不完全是建立在我是一个经济学家的基础上,首先我认为中国很重要,因为中国的经济在迅速发展,中国正处在一个迅速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健全,未来中国的经济将更加美好,这一点很吸引我。另外,我对中国包括中国的学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人本身,都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一点也同样吸引着我。”
的确,蒙代尔对中国的教育也十分热心,他受聘担任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大学、内蒙古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中国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在中国经济学界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就是以蒙代尔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黄达共同命名的,这一奖项自2002年设立以来,为推动我国财政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培养杰出青年学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005年2月,蒙代尔拿到了“北京绿卡”,成为北京市引进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蒙代尔高兴地说道自己是“中国人”、“北京人”了。这位热爱中国的老者喜欢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闲逛、爱吃四川火锅、抱着熊猫拍照片,还练习写毛笔字。多次访问中国的他,在2012年的一次为期一个半月的中国之行结束后,切身地感受到这个他所热爱的国家不断发生着的变化,在他眼中,在中国“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充满生机与变革”。
蒙代尔爱好广泛,喜爱网球、骑马等运动,热爱音乐,还热衷于围棋、象棋、桥牌等棋牌活动,当然谈及此这位很“中国”的世界级经济学家不忘说道“我知道邓小平也很喜欢打桥牌”。这位耄耋之年的阳光老人仍活跃在全球的经济学界、时不时往来于中国的大小城市和学校论坛,他的学术观点影响着国际金融格局、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启迪借鉴,也激励着中国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上的人们为创造一个更富前景的经济社会而探索实践。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