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专栏作家的二元身份呈现
——以《中国青年报》曹林为例
2016-03-01王浩伊
王浩伊
媒介融合背景下专栏作家的二元身份呈现
——以《中国青年报》曹林为例
王浩伊
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的媒体发展大背景,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专栏作家处于这个背景中,本身也存在着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情况。本文特选取《中国青年报》曹林作为具体分析对象,利用SPSS软件为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论证了线上与线下属性的差异与“选题类型”“篇幅”“立场”“语言激烈程度”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得出,专栏作家线下和线上的身份既存在互相包容的一致性,也会在线上进行修正,以匹配线上的传播特征。
关键词:媒介融合;专栏作家;曹林
一、研究概述
媒介融合是当代媒体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新闻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发展路径、产业生态、与具体栏目进行结合等方面。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处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也必然会受到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活动中的工作主体,对其进行研究,是新闻研究中十分必要且有研究价值的。而将这种研究置于媒介融合这一背景下,则是新闻当下业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媒体中工作,在传统的新闻平台发布新闻,这本身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在这个层面上扮演着传统的意见领袖的角色,“新闻记者是信息时代的骄子,是人类社会系统中由于他们及时传播真实信息而使社会充满活力的催化因素。”[1]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本身也处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在线上同样也发挥着影响力,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是知名的大V用户。“新闻工作者作为精英式的意见领袖,上能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下能迅速反映民生民情,是维护社会和平,传播真实信息的重要力量。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发挥新闻工作者的意见领袖作用是一个新的课题。”[2]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新闻工作者线上与线下所扮演的角色的联系也越来越多,那么这种联系是呈现出一种互相排斥的状态,还是互相包容,如何去进行修正以达到这两种角色的匹配呢?这也正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在新闻工作者中,本文选取了专栏作家这样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身份。专栏作家是传统媒体中处于核心环节的工作者,在《南方人物周刊》所评选的50大公共知识分子中,5位专栏作家都在其列。而文艺评论家萧云儒也认为:知名专栏作家是大众媒体借助个人的身份、个人的观点、个性的语言,就社会问题向社会大众发言的一种方式。知名专栏作家使报纸的潜在人称由“公众”转换成“个人”,由“我们”转换为“我”,这便有了亲切感,有了对话和争鸣的可能,有了读者参与的空间。[3]在这种理解下,专栏作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传统的平台是联系受众的桥梁,是处于媒体意见领袖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在互联网上,专栏作家也往往是一个栏目甚至一家媒体的最具号召力的符号,也会对网民造成影响。因此,专栏作家是最具备意见领袖属性的媒体工作者,而选取专栏作家这个角度进行分析是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
受研究能力和本文篇幅的局限,本文特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进行研究。人民网曾评价道:在网络中曹林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网友,他以积极、富有感染力的言谈,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中标立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了一名体制内“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独特价值。[4]曹林一方面是《中国青年报》的首席评论员,另一方面在网络中也十分活跃,符合本文所期望选取的研究对象的条件。在具体的方法论上,本文以建立在数据搜集分析基础上的内容分析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论证专栏作家在线上与线下的二元身份呈现问题。
二、线上与线下的二元身份分析
分析曹林在线上与线下的二元身份呈现,必须要先选定研究的对象。线下的研究对象,本文选取了曹林2015年写的时评作为分析对象,并记录下相关的数据;线上的研究对象,本文则选取了新浪博客这一载体,主要原因为:其一,线上的博客和线下的时评在表现形式上最为接近,具有可比性;其二,曹林的博客更新频率较高,涵盖范围较广;其三,曹林的博客受到的关注度较高。
(一)数据统计
1.线下统计结果
首先,本文选取了曹林2015年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进行统计。具体的选取方法为:在《中国青年报》网站上的“中青在线”使用站内搜索功能,以“中国青年报”和“曹林”作为两个筛选条件,并按照时间发布的顺序由近到远进行排列,选取2015年发表的文章作为线上的研究样本,共有42条。
然后,将42条记录进行编码,设立“时间” “选题类型”“篇幅”“立场”“言语激烈程度”等5个变量层次。其中,时间记录为年月日,可以起到标签的作用;选题类型则按照阿帕比报网的分类标准,分为“时政”“财经”“社会民生”“文娱和体育”“教育和军事”“其他”6种属性;“篇幅”上,600字以内统计为“短”,600—1500字统计为“中”,1500字以上统计为“长”;“立场”则需要判断该文章所持态度,分为“赞成”“中立”“批评”三种属性;“语言激烈程度”则按照《现代汉语语义学》中所归纳整理的具有强烈语气的词汇进行频数统计,0—3个为“弱”,4—7个为“中”,8个及以上为“强”。
通过统计可以得出,曹林在《中国青年报》2015年的评论中,在选题类型上,“时政”类的比例最高,达到42.9%,其次为“社会民生”类;在篇幅上,比较的整齐,以中篇(600—1500)字为主,占了76.2%,在报纸版面上表现为1/8—1/4版之间;在立场上,以中立态度为主,占据了47.6%,批评和赞成态度的,分别占到14.3%和38.1%;在语言激烈程度上,表现为强激烈语言的评论所占比例最小,为7.1%,弱激烈语言程度(47.6%)略高于中激烈语言程度(45.2%)。
2.线上统计结果
另一方面,选取曹林的新浪博客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共有39篇文章。曹林在新浪博客中发布的文章,与《中国青年报》上的评论文章,只有3篇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此前提下,这个对比是有意义的,通过对曹林在新浪博客中发布文章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选题类型上,“社会民主”类比例最高,达到38.5%,其次为“时政”类;在篇幅上,以长篇报道最多(53.8%);在立场上,以批评态度为主,超过了半数;在语言激烈程度上,弱、中、强语言激烈程度的分别占比为12.8%、53.8%、33.3%。
(二)数据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专栏作家在线上和线下会表现出二元的身份属性,相当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专栏作家在线上写的评论会与线下的传统媒体平台上的评论,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结合先前选取样本的数据统计,现提出如下4个研究假设:
假设1 专栏作家评论的选题类型会受到线上与线下身份的影响。
假设2 专栏作家评论的篇幅会受到线上与线下身份的影响。
假设3 专栏作家评论的立场会受到线上与线下身份的影响。
假设4 专栏作家评论的语言激烈程度会受到线上与线下身份的影响。
分别选取相应的变量在SPSS工具中进行卡方检验,假设1—4的P值分别为0.651、0.009、0.342、0.000,以P=0.05作为显著水平进行检验,可以证明:假设1、假设3不成立;假设2、假设4成立。
(三)结果分析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以曹林在《中国青年报》和新浪博客上发表的评论为例,其存在着线上与线下的差异,这些差异更多地表现在篇幅以及语言激烈程度上,而在选题类型和立场上的差异性都不明显。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专栏作家在线上和线下的二元身份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1.线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线下的身份的延续和发展
曹林在线上发表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线下传统媒体的一个补充和延续。表现在数据上,是选题类型和立场的差异性不显著。曹林在线上延续着在线下的关注点,而且在观点立场上,也保持着相似的属性。
例如,在两会期间,曹林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不要以为总理爱听“报告让我深受鼓舞”》的文章,批评了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不提意见,只说好话的做法。在同一天,曹林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中发布了一篇题为《面对总理报告,媒体应节制“数掌声”嗜好》的文章,援引了自己以前写的评论,在强调了代表需要审议和监督政府,而不是鼓掌的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批评了媒体对于这种拍马屁行为的跟风。从而在强化自己线下的观点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观点,至少在形式上形成了与线下的专栏的呼应。
2.线上所发布的观点,语言更加犀利,篇幅更加灵活,某种程度上,线上扮演起了一个更自由同时言辞更加激烈的身份
其一,在篇幅上,线上的评论更加灵活。最主要的是,线上的评论突破了传统的线下平台上版面的制约,大部分文章都超过了1500字,与在线下比较严苛的字数范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字数上限制的解除使曹林有更大的空间去援引材料,对事实进行更详实的阐释。 也有符合快速阅读习惯的600字左右的短评存在,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
另一个灵活体现在时间上,在线下往往曹林的评论会集中于一个新闻热点,比如“两会”期间,曹林在《中国青年报》上的评论就相当密集,而在线上的新浪博客平台,则相对时间比较分散,较为集中的时间是在春节前后的假期时间。
其二,线上的语言激烈程度远远高于线下,虽然在观点立场上保持着较为一致的情况,但是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却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曹林在一篇以女司机为主要论述对象的评论中,在援引网友评论前写了这么一段话:“四川高速服务区现女士专用停车位,比正常宽50cm——果然是‘不能撕逼的新闻就没人评论’,这是一条注定会引发性别撕逼的新闻。我也是闲得蛋疼,竟然看完了某网站这条新闻背后的网友评论,选出来一些神吐槽与大家分享。”
“撕逼”“ 闲得蛋疼”,这些都是属于略显粗鄙的网络用语,基本上很难出现在线下的传统媒体平台,而在曹林的新浪博客中,这些词语却屡见不鲜,在表达观点时也经常会使用排比的句式。从这个层面上,曹林在线上的表达又较之线下做出了一定的修正。
三、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专栏作家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线下和线上同时影响着受众,而这两种身份既互补所长,互相包容,又存在着一定的互斥现象。
以本文论述的曹林为例,专栏作家在线上的身份扮演,既延续了线下的基本立场和定位,也会根据线上的特点做出修正以匹配线上的平台。诸如加强了语言的激烈程度,用更符合网络语境的形式来进行观点的表达,也包括在篇幅上更加灵活的进行处理等。前文提到过,专栏作家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意见领袖,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专栏作家作为媒体人,需要一方面保持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融合线下与线上的影响力。
此外,本文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未对这种影响力作一个效果评估,这也可供后来的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英.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及责任[J].新闻采编,2011(03).
[2]李斐.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意见领袖地位的嬗变分析[J].新闻传播,2014(11).
[3]萧云儒.中国传媒需要专栏作家[J].今传媒,2006(04).
[4]网络达人:中青报曹林.[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0603/c354318-21713096.html.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6-2-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