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贵的理论视角 科学的实践探索
———读《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感悟

2016-03-01

学习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李资源教授组织的研究团队,将多年研究的成果,提炼升华为一部55万言的专著《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以精湛的编辑方式、美观的装帧呈送到读者手中。该书力求为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的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等热点问题的人们提供一个 “民族工作”的角度,引导读者进行穿越时空的观察与思考。阅读本书,我们能够从作者提供的历史实例及解析中,体会作者的理论视角及方法,感受他们在对历史的实证与现实的观察中,怀抱的理论热情、科学态度。

一、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这几年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门问题。本书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播真理的声音,深信“真实的光芒终将唤起有良知的心灵”,选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这个角度,通过用具体的事例将马克思关于民族问题的思考与论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的影响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历史上中国各少数民族群众为反抗剥削、反抗外国侵略就进行过无数次斗争,这些在历史纵向中发生的事例里面,体现出一个共同性,即起来反抗的人民是因共同的生活状态、诉求、期望形成了群体认同。这个群体选择“造反”,是中国社会内外部因素与此群体具体生活状态累加的结果。不过,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这种“自发”的反抗,有悲壮的情怀,惨烈的战斗,最后却给人没有归宿的苍凉感。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群众的自发反抗就逐步走向“自觉”。从此,斗争尽管仍是悲壮、惨烈,但少数民族群众的斗争已经不再孤立无援,每一次斗争,都融入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富强、民主的革命大潮,成为召唤胜利的激越风涛。最重要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对中国社会结构与中华民族面临的世界进行了科学的解析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个结论,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革命的指导方针,也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指导方针。党的民族工作因理论的正确而有明确的路线、政策、措施、制度。可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期望,而少数民族同胞拥护、践行、维护党的民族工作路线所取得的成就,则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经验。提炼升华这些经验使得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在更加成熟的同时,也就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作者历时性的论说,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在历史的教训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自己实现理想。中国共产党这一能力,源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模式,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民族工作模式,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是上个世纪延伸到本世纪的世界性问题。在一些西方政治家或者学者眼中,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死结。新中国成立后施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然会被放在各种眼光下打量,会听到不同声音的评判。作者在第三编中对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清晰描述。一个国家制度的设立,必有一个历史语境,一个由下而上的推动力。但国家建构制度,则具有顶层设计的性质,即自社会管理的高点,以一种理念俯视制度所要涵盖的各层次、各要素,把握此制度与其他制度的交接点与吻合度,当然还有对历史与现实的考量。作者的论述,即从顶层设计的理念为起点,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的因果关系、架构层次、要素关联、运作功能一一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由此知道,这个制度的设计理念,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世界民族问题的论断,结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形成的。这个理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在不同阶段,都有实验性质的社会实践。因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念,不是来自“本本主义”,是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运动,来自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经验的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计理念,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际。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设立的这个制度,真正实现了中华各民族政治上的完全平等,在这个基础上,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具有牢不可破的聚合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体的认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具有强力推进的功效。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来没有如今天这样浓烈;中国的统一,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坚不可摧。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由理论——实验——顶层设计——实施到取得丰硕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施行“自治”,往往是冲突后的妥协方式。因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及本书作者研究、观察这个制度后所表达的真知灼见,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无疑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三、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本书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凝集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八个字并用为书名。就不仅是对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本目标的一个具体阐释。作者向我们展示,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把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在全方位、多层面、有机衔接各关联要素的协调性计划中,还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愿望,从多种渠道入手,不断夯实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保证民族地区各项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这一切,都是以提升民生状态为切入点,即从帮助少数民族同胞治穷、治病,帮扶脱贫做起。从保障人权的基本权利——生存权出发,继而提高生活质量,由此辐射到关系各族同胞衣食住行、生产特点的诸多领域。如农、林、牧、副等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移植,现代市场的培育,生态环境的治理,文化艺术活动的传承与传播,教育、卫生设施的建设等等,而最终是民族地区同胞的家园建设,呈现出“保留民族优质文化特色,拥有现代化生活便利,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兄弟民族美美共享”的发展态势。社会经济与民生状态协调共进,全面繁荣也就毋庸质疑了。从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局部放眼全局,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党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的问题上,对人民如何共享劳动积累的社会财富,已经有成型有效的路线、方针、措施。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繁荣的时代正在并将继续前进。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作者在观察思考中,始终以科学的严谨精神激励自己。他们没有沉浸在自己观察对象所呈现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这个宏伟的场景中。而是力图着眼当代,不局限于当代,以解决现存问题为台阶,开启科学预见观察对象此后运行轨迹的窗口。故此,他们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根据我国现实发展蓝图给出的坐标,对我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未来进行思考。在这种研究状态下,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党民族工作中,因历史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存在的问题,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稳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对策。其中,有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这些有针对性,现实性的意见及对策,是这本书最耀眼的亮点。我们期盼读者能与我们一样,从作者坚持理想,科学思考的著述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了解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巨大作用。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