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及其理论创新论析

2016-03-01

学习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的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在奋斗目标上进行理论创新,将实现“中国梦”定为治国理政的明确目标

继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并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不仅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概念,而且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时,习近平用三个“必须”勾画了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他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中国梦是在党的十八大发出向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下提出来的,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实现中国梦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中国梦是确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国梦铺平道路。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比,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既凝聚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又寄托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像灯塔一样为中国人民照亮前进的方向。中国梦意味着每个中国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愿望。习近平将“中国梦”这个通俗易懂的概念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以便让大家共同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十八大后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进行理论创新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且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在阶段性特征上进行理论创新,把“经济发展新常态”视为治国理政思想的客观基点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审时度势,总揽国际国内大局,尤其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他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演讲中,集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2月9日,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并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重要论断将新常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3月30日,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习近平进一步对新常态下实现经济新发展、新突破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这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既是经济范畴,又是经济社会范畴。说它是经济范畴是因为新常态首先是以经济特征体现出来的。这些特征可以用“中高速”、“调结构”、“新动力”和“促内需”加以概括。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说新常态也是经济社会范畴,是因为在新常态下,要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因此,仅仅从经济特征上来理解新常态是不够的,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

自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以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坚持这一论断,并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概括,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若干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新的理论概括。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总是善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据此制定发展目标和执政方略。党的十六大指出,在基本实现总体小康后,我国进入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并据此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指出,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客观基点,更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根本依据。

三、在战略布局上进行理论创新,使“四个全面”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他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形势下对党的基本路线内涵的拓展、深化,更是对“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创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的是发展问题,而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这第一个“全面”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实现“一个中心”的根本保证。而“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法治支撑和政治保障,这三个“全面”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在论述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时,对“五位一体”总布局进行深化和创新,不但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内容,而且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从整体上、全局上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长远、总体上的谋划和设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提出并形成的新的治国理政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延续。“四个全面”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理论意义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结十六大、十七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经验,在十八大上确立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深刻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新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加强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践经验,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治国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的战略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航标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四个全面”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在关键地位,是总的奋斗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和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组织保证和重要举措。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在于治国理政思想上的创新:一是治国理政理念更加突出“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主旨;二是治国理政目标向全面发展、和谐共赢的新常态发展;三是治国理政要以党的领导为牵引,强国家、强社会的执政方式更坚定、更清晰。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党在新形势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突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既有成果,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不仅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而且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四、在发展观上进行理论创新,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的新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自此,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上进行理论创新,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五大发展理念”,强调指出,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对“硬道理”、“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为我们跨越历史关口、实现既定目标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而且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小康社会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