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方案”
2016-03-01◆
◆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领域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中国持续的、长期的、高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也从侧面印证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模式的有效性。
一、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新实践
1、一带一路倡议和蓝图。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先后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随后,“一带一路”倡议旋即进入务实合作环节。2014年,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该基金目标在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产业合作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由此,“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变成切实的行动。
2、亚投行的历史性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 AIIB)是一个政府间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它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旨在促进亚洲区域建设的互联互通,目标在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总部设在北京,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2015年4月,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确定为57个,其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2015年6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在北京正式签署。来自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仪式。在2015年12月,亚投行正式成立,这是首个由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初期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五大方向,即能源、交通、农村发展、城市发展和物流。亚投行的正式成立,是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二、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理念
1、重视发展中国家利益。亚投行是中国筹备建立国际经济机构最新的实践。但是,亚投行治理结构并无特殊化的趋势。亚投行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在亚投行中占据多数,拥有事实上的较大话语权,这本身就彰显了发展中国家携手推进区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而吸收新成员则采用“特别多数”原则,即理事人数在理事总人数占比过半,且所代表投票权不低于成员总投票权一半,方可批准加入。亚投行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成员开放,这充分说明了亚投行是全球发展领域中建设者而非挑战者。
2、争取发达国家的合作。英国、韩国、澳大利亚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而法国、德国、意大利也是美国的长期友好伙伴,在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时都及时递交申请书,唯恐错过作为创始国身份加入的末班车。在G7成员国中,除了美国和日本,其他国家都申请加入亚投行。最富戏剧性一幕是,英国在得知有其他欧洲国家先向中国提交了书面确认函之后,遂提前5天提交申请。随后,瑞士、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均在一周之内相继跟进。可以看到,欧洲国家完全不顾美国的劝阻,力争在2015年3月底申请截止日期之前完成申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融资需要相比,欧洲国家大多是为了争取发展机遇,并争取以创始成员国的席位参与未来亚洲一体化进程。与美国和日本拒绝加入亚投行的行为相比,欧洲国家是通过加入亚投行来参与到其治理结构和规则制定的谈判之中来,而不是袖手旁观等待建章立制的完成。
3、亚投行与一带一路相互支持。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外交战略的视野早已不再局限于特定区域而是放眼全球。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的对接将激发“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力,相互融合发展为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意义是合作理念的回归。丝绸之路的精神遗产将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有望随着“一带一路”实践的展开,重新获得世界性影响力和关注度,成为新时期人类合作的新典范。“一带一路”将重新讲述合作与繁荣的故事,极大地振奋沿线古老民族的精神。
4、积极实践“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亚投行与“一带一路”倡议和举措,体现出中国对于全球秩序变革期待,与长期以来的倡导正义的国际秩序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主张大国应当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机制与安排,来营造出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的局面,共同面对和防范外部冲击与风险。“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外交工作部署的核心理念。2013年3月,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元首首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就提到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随后,习近平更是用“命运共同体”定位新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倡导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做出的战略选择,也符合亚洲国家的共同愿望和利益。具体来讲,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以共同发展作为核心要义;以互信协作维护安全环境;以开放包容推进机制建设;以文化互鉴凝聚理念共识;以和舟共济强化感情纽带。长期以来,亚洲国家饱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之苦,对区域经济贸易发展和合作造成了严重制约。互联互通本应成为亚洲地区合作的重点,而“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的成立,将促进亚洲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
三、国际公共产品的新兴贡献者——中国
美国指责中国是当今国际秩序的“搭便车者”,免费地享受美国创造的国际秩序产生的收益,而不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事实上,美国指责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搭便车的论调是相当无理的。在国际安全问题上,美国恰恰是国际安全和和平的破坏者。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美国的亚太战略的再平衡,损害了亚洲的安全这一重要的公共产品。中国对外合作正在经历着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历史性转变。结伴而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鲜明的特色。这一做法呈现出多层、多样、多元性的特征,体现了中国接触世界、融入世界、塑造世界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体系性对抗和冲突,推动国际体系变革朝着健康稳定、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向。选择“结伴外交”表明而非“结盟外交”表明中国在采用更加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以适应当前复杂多边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尽最大努力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有利的战略空间。
目前,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领域集中在经济领域。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目的是推动全球多边主义机构改革,为成员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显然,中国的行动和方案并不寻求推翻现有的多边合作框架,但是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总是无法满足,只能被迫到现有多边体系之外去满足需求。改革和重整多边机构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经釆取了一些措施在回应这一诉求,但是G20和IMF并没有使得改革取得明显的成效。于是,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对多边机构改革步伐倍感失望。在继续呼吁国际机构改革增加包容性和代表性之外;中国与其他国家一道通过创建替代机构来改善处境。
与美国指责中国“搭便车”论调不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却提出了欢迎“搭便车”的呼吁。习近平在访问蒙古国发表演讲,“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这充分说明中国在经济达到一定量级之后,才有能力在国际事务中担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而提供更多等诸如自由贸易协定、金融秩序稳定等“公共产品”,是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体现。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实践来看,中国谋求与包括邻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红利,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