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教学生成,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由一个教学片段引发的反思

2016-03-01海南省东方市东方中学

新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科班爱国者物理学

□海南省东方市东方中学 宋 委



抓住教学生成,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由一个教学片段引发的反思

□海南省东方市东方中学宋委

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我国第一位获此奖的本土科学家,继莫言获奖后我们再一次分享着喜悦。2014年在我的课堂里曾发生与诺贝尔奖有关的一幕。

【片段描述】

在讲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物理学是认识自然界的基础,是当今众多技术发展的基石。所以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都非常地引人关注。大家知道2014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是谁吗?我以为有人知道,结果有人摇头说不知道,更多的人沉默。我告诉学生们是日本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天野浩、赤崎勇。三位获奖者在发现新型高效、环境友好型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在蓝光LED的帮助下,白光可以以新的方式被创造出来。使用LED灯,我们可以拥有更加持久和更加高效的灯光来代替原来的光源。我的想法是借助世人关注的诺贝尔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兴趣引入新课,结果在这个班发生了我没有想到的事儿。

当看到我展示的日本科学家及他们的成就时,学生们表示了他们的态度——

学生1:“去年我国有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学生2:“为什么是日本人获得这个奖?”

学生3:“我不喜欢日本人得这个奖。”

学生4:“日本人获得这个奖是不公平的。”

学生5:“评委是不是偏心,他们是不是偏向日本人?”等,从这些学生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明显地对日本科学家获奖不满,甚至是讨厌日本人。

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对日本科学家获奖如此不满?”

“老师,你懂的。日本人杀了很多中国人,所以我们不喜欢他们。”

“老师,日本占着钓鱼岛不归还。”

“因为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所以你们就排斥它。这个我们理解,可是你们连日本的科学家获奖也不愿看到。”我决定转移下注意力后接着说“我觉得你们这就是盲目排外,是不理性的。历史上就有盲目排外的不理性的爱国者,也有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理性的爱国者。大家想想,都有谁?”

下面学生议论纷纷,很快有人说出理性的爱国者。有人说“孙中山”。其他的学生受到提示接下来说还有林则徐、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并认识到孙中山等爱国者是理性的,他们主动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他们没有盲目排斥源自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

不理性的爱国者有谁呢?看着大家的反应,我开始提醒:“义和团运动在民族危机加深之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不仅仅是反帝还排斥西方一切文明。他们是爱国者,但却是不理性的。”

有学生说:“有人破坏日系车,甚至焚烧,这种行为就是不理性的。”

“有人排斥日本科学家获奖,我觉得实际上排斥科学,他们研究成果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进步,降低人类生活成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就是要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了解每项重大成果背后科学家的努力探索和奉献精神。”

【教学反思】

反思1:“导入”没有最好,只有是否合适。杜芳教授在《新理念历史教学论》一书中讲到“无论选用何种导入法,均应注意:一是要避免毫无历史感的、牵强附会的、为导入而设计的导入;二是导入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年级、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会弄巧成拙,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三是导入要尽量避免平淡刻板,演独角戏;四是导入不要拖沓、冗长,要简明扼要,在历史的感悟和起兴中迅速步入正题。”用这四条对照我的此课导入——用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事件作为导入新课,我这个导入问题在哪?找到我的问题了,那就是导入不符合文科班思维!授课的班级是我校高二的一个文科班,这个班女生偏多。文科班的学生对科技前沿发展成就不怎么感兴趣,他们更感性。

如果换一种导入,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激发科学兴趣,能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又不会激发他们的偏激,让课堂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文科班的导入重新设计为:展示19世纪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悼念席勒的诗:我们全都获益不浅,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广大人群。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连结。

1955年4月18日在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的小火化场教堂里,这首诗再度响起是为了纪念一位科学巨匠。

后来到另一个理科班讲授这节课,根据理科班的学科特长,我的导入新课的方式,让学生来举例说说物理学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做简要的总结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在通信的便捷、医疗水平的提高、自动化的程度完善等方面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经过这样处理后,我发现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参与他们的积极性也是蛮高的,虽然七嘴八舌,但基本上能说出物理学的发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种导入符合高二理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

反思2:引导学生成为“奋青”而不是“愤青”。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日本科学家获奖非常排斥?因为他们是一群单纯可爱的孩子,他们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他们痛恨日本历史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罪行,他们痛恨当今日本政府对历史不愿反省不愿正视的态度,痛恨日本占着钓鱼岛不归还!他们是祖国的脊梁,对他们的爱国情怀我们要保护要珍视,但是要引导他们理性爱国,而不是泄愤式的爱国。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性是科学精神的表现之一,面对爱国热情高涨的中学生,我是不是可以从环境营造上引导其理性接受日裔科学家获奖事实。如何处理呢?我从中外比较入手来解决。

先前讲授本课时,结尾从近代经典力学和现代物理学两个方面进行小结,我重新处理本课的结尾:“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吸取教训,开始以各种方式向西方学习现代科技,1900年从日文翻译的‘物理学’出版,我国正式有‘物理学’这个学名。1919年我国首次在北京大学设立物理学系。在近代史我国物理学发展异常艰难而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物理学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我国物理学的总体水平离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然后展示不同国籍包括日本裔的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他们的成就。这样介绍同时期中外科技的差距让学生了解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奋起直追,自觉地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在展示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时,从学生专注的思索的表情可以知道,他们接受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各国科学家努力创新共同推动的。

近代国民党人戴季陶先生在1928年写的《日本论》一书中讲道:“‘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也不肯下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看见,这真叫作‘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智识的义和团’了。”看着这番话想想我们可爱的学生,他们是生活在全球化的中国,为了中国的未来我们需要他们面向世界,而不是自守、狭隘的心界。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讲道:“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意义。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从对学生当前、今后的发展和从对老师的价值实现来看,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敏锐地抓住教学生成,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出教学调整,才能实现师生在课堂的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文科班爱国者物理学
美国爱国者兵工厂War Hog卡宾枪
认错人
点击物理学中的质量
无敌文科班
美食物理学
那个文科班的女孩子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文科班的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