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2016-03-01海南省定安县城南中学
□海南省定安县城南中学 韩 婷
初中历史新课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海南省定安县城南中学韩婷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校日益受到推崇,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作简要阐述,其次设计和实践了初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案例,并对教学活动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最后总结出实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一系列策略。
【关键字】初中历史新课程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指:以合作思想作为核心灵魂,依照数人一组的标准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和指导,小组的组员之间亦要互相讨论和帮助,以共同学习和完成任务。它不仅是新课改的新要求,也是历史教学中的新课题。据此,本文对这新的教学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究,以期填补相关研究空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它迎合了新课程历史学科发展要求。历史新课程强调历史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传统课堂上的模式通常是这样的:教师扮演“讲述者”,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演讲和传授;学生扮演“倾听者”,被动地接受、倾听和理解,这样的模式动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则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
第二,它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和受教育权的主体,而不是教育工作的“附属品”。另外,“合作学习”有利于加强师生平等交流,打破沉默严肃的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初中历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案例
1.教学分析。本文选取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作为实践活动案例的素材。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秦汉昌盛的宗教文化、雕塑艺术和史书,重点包括两个:一是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二是司马迁和史记。本课的难点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
2.教学设计。依照“合作学习”的模式,先把全班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并分别选出各组的组长两名。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工作,各组成员分工搜集资料并通过内部讨论制作能用于课堂展示的资料成果。
课堂上,先由教师导入新课。然后,由三个小组依次展示课前资料搜集的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活动。
第一小组以展示PPT的方式对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起源进行介绍,并以组员互动的方式引出一系列问题,供全班进行讨论。比如,佛教和道教的主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哪些?等等。学生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进行总结,并进一步讲述宗教对我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对我国宗教文化的深层领悟和理解。
第二小组首先派出两名组员,以讲相声的方式将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故事向全班娓娓道来;接着其他组员依据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分别轮流讲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史记》当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比如大禹治水、屈原投江、陈胜吴广反抗暴秦……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最后由教师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总结。
第三小组首先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将秦兵马俑的实况活灵活现于课堂上;接着,采用知识问答竞赛形式向全班提问关于秦兵马俑的问题,让同学们抢答,答对的由教师作记录并给该同学所在小组加分,三个小组都要参与活动。这样不但能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使同学们在游戏和欢笑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记忆和理解。
三、关于“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的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文化史,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进行讲述、思考、讨论,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个性和才能。上课之前,教师把学生按照个人研究兴趣等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任务的分配,各成员负责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三个小组分别向全班作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并充当课堂主角进行演讲,形式多种多样,有相声、故事会、PPT演示、视频播放、知识问答竞赛,等等。教师则成为配角,适时给予引导和总结。这一过程既强调学生的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又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跃和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拉近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更深入地感受历史、体会历史。这次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总结和研究,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思考。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指导学生实践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1.“合作学习”案例的现实效果。通过开展上述“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可以总结出“合作学习”的现实效果:第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并且活动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第二,它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扭转教师单调授课、学生死板听课的旧模式,使教师放下传统的绝对权威而退居为课堂的配角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与合作的乐趣,增强成就感;第四,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在组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中,形成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第五,它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教师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发挥空间,让学生大胆抒发己见、展现自我,促进学生在互动中激发思维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合作学习”案例存在的问题。上述实践活动案例进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课堂时间安排上不足,课堂上仅限于活动成果的展现,而诸如资料收集等大部分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仍然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一点体现了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欠缺的;第二,课外学习部分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当今许多学校的初中学生课业比较繁重,课余时间很少,恐怕难以完成课前准备的任务,尤其是对于住校学生来说,只有双休日的时间才能到校外开展社会调查,致使课外学习开展的难度增加;第三,各组成员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由组内个别能力强或对课题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负责整个小组全部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不但会使某些组员滋生懒惰和依赖心理,更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四、实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总结
第一,合理分组。实现“合作学习”,首先应当懂得如何合理进行分组。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特长、兴趣、性格、智力思维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每组一定的人数(通常为4至8人)进行,组员之间要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性别、个性、成绩、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甚至还可以把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差异也纳入分组考虑的范围。这样,才能使每个组员在相互搭配、相互补充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效避免个别能力强的组员包揽全部工作、个别能力弱的组员坐享其成的现象发生。
第二,明确任务。比如前述的教学案例当中,第二组除了两位演技好的成员负责以富含趣味的相声形式介绍司马迁及《史记》以外,其他的成员也要依照自己的兴趣去收集、准备和讲述一个史记里的人物事迹故事。这样,通过组内合理分工,使每个组员都应有自己的明确任务,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杜绝发生个别组员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
第三,把握确定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时机。比如,当教师谈论秦兵马俑的历史意义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代表了秦代雕塑领域的最高水平。有的学生则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剥削人民的残暴证据,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血与汗浇筑而成的封建皇权统治的象征。教师此时可以不发表任何意见和评价,按照学生各自的观点分为正反两组,让他们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和准备,下节课以辩论会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合理把握课堂时间的分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不要草草结束。因此,课堂时间不充足,等于剥削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通常课堂讨论的时间应为5~10分钟,而其他的活动则应依照具体情况来做出安排。
第五,重视有效引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合理的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应当注重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小组如何分配任务;指导小组如何合作;指导小组如何交流和讨论;协调组内分歧,等等。当个别学生出现学习和合作的态度问题时,应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对该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无论是课前准备阶段还是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难题时,教师都应当及时予以帮助和引导。
第六,重视课堂评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及结尾处,教师应当把握时机适当给出合理评价,评价的方面应当包括“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参与程度、活动开展的态度和活跃程度、活动内容水平,等等。评价时应当注意要激励和肯定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共同合作和共同进步的意义,鼓励他们今后更积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对团结、有团队精神的小组,以及有合作精神、热心帮助同伴的组员给予及时的表扬。
五、结束语
初中历史新课程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据此,笔者设计了“合作学习”的实践案例,为如何良好实施“合作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在新教改要求之下,历史教师应当抛弃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并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角,才能让学生在学会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学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