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情境创设的尝试与思考
2016-03-01陈锋
陈 锋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临塘学校,龙南 341700)
初中物理课堂情境创设的尝试与思考
陈 锋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临塘学校,龙南 34170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初中物理课堂不应是学生被动听讲,完成各种习题任务的不断积累和重复.我们倡导的是富有生气的课堂——学生的主动性高,参与性强,并能实现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生动高效的教学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一堂堂鲜活的物理课,让学生对物理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最终实现“善学”.这样的过程不是课堂数目的累积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颇费一番心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实现真正的“爱学”“善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浇灌他们的兴趣之花.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高效的教学情境,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法,将会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所谓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不谋而合的.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尝试,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所做的尝试和思考.
一、创设与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在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中,我经常将生活中的现象和场景带进课堂,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用.在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这一节的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开始新课,而是用一支粉笔给孩子们画了一幅板画:幽静的村庄迎来了收获的秋季,阳光撒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处处炊烟袅袅.地面上的片片黄叶轻轻飞舞,宛若蝴蝶一般.小木屋的窗帘也被风吹得飘向了屋内.孩子们一下被吸引了,急迫地想知道老师今天究竟要讲什么?我抓住这样一个契机,适时的发问:“炊烟袅袅,黄叶飞舞,窗帘飘动都是由什么引起的?”“风!”“很好,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引起的,那么空气流动的快慢会不会影响气体的压强呢?”“会!”“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流体压强与流速.”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情境创设,一下子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为后面的新课讲解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讲解“杠杆”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杠杆,我将一块钉有钉子的木板带到了教室,并为学生提供了钢尺、正常的羊角锤、锤把刻意锯短的羊角锤、塑料泡沫制成的羊角锤等工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会两种工具在使用时的不同.分别用两把羊角锤把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拔出,体会用力大小的差异,并测量锤柄尾端移动的距离,比较两次用力大小、锤柄尾端移动过的距离与锤柄长短的关系.当然,对于几种工具的选择,不是随机的,目的是为了针对杠杆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要素——“硬棒”“绕固定点转动”“不一定是直的”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为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所动.这样,他们的思维能更快地进入预定的生活情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规律,体会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生活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度、亲和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联想和对生活情境的思考,就可以领悟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参与.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
基于年龄的特点,初中学生对于学习本身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不喜欢死记硬背,或“填鸭式”的被动灌输.但是他们的好奇心重,对于新奇事物总是充满跃跃欲试的渴望和冲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创设合理的游戏情境,必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浮力”问题一直是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浮力相关的习题更令老师和学生深感头疼.为了讲解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我特别设计了一个小魔术——“会数数的神奇魔桶”.“魔桶”的设计思路是:准备一个塑料圆筒,我选用的是装胶水剩下的塑料筒,向其中灌入少量石灰浆,待其凝固后可以起到降低魔桶重心的作用,使其能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向“魔桶”内逐一加入硬币,记下对应的与水面相平的位置并做好标记.用彩笔按标记在筒壁上依次涂上不同颜色,以示区分.课程进行中,我拿出魔桶,请任意一名同学上来向筒中添加不同数量的硬币,然后告诉教师对应的魔桶颜色,教师便可猜出硬币的数目.经过几次游戏,学生惊讶于教师是如何做到“读心术”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达到了一个最高峰,为后面类似习题的讲解奠定了基础.
当然,游戏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还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魔桶”实验的最后,我为学生播放了“魔桶”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去分析蕴藏在魔术中的物理原理,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游戏情境的创设并不一定要求新求怪,一些简单的学生互动游戏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讲解“摩擦力”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设计了几组对比体验游戏:
第一组——提
(1)学生用手提起普通的玻璃瓶.
(2)在学生的手上涂抹洗洁精,再次提起玻璃瓶.
第二组——推
(1)学生滚动装满油的圆形桶.
(2)学生推装满油的方形桶.
第三组——夹
(1)用木筷夹起橡皮.
(2)用木筷夹起黄豆.
(3)用表面非常光滑的不锈钢筷子夹黄豆.
通过三组互动游戏,学生会在对比操作中主动寻找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有趣的游戏情境的设置,会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会大大增强,学习模式变得不再刻板.“寓教于乐”变得不再遥远,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故事情境
要想真正上好一堂物理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情感上缩短和学生的距离,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和感染学生.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书上设置了相对应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去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但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研究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为此,我有意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分享在课后所搜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科学家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是难得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
故事情境的创设除了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情境的描述,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力.在讲解“动能和势能”一节时,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了能有效突破这个学生理解上的屏障,我从网上找了与其相关的两则新闻:
新闻一:2009年5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因超速撞死人的案件,肇事者胡某将谭某撞死.
据目击者称,谭某被撞后飞离地面5 m,摔落在20 m以外的地方,当场死亡.在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及事发时的车速为70 km/h,由此引发舆论不满,众多网友对车速提出质疑,认为车速至少90 km/h.后经鉴定,当时车速在84 km/h~101 km/h之间.
新闻二:2013年12月27日下午,13岁女孩牟某在上学途中,经过兰州市七里河区拱北沟46号和64号楼下时,被楼上掉下的冰块砸中头部,导致牟某开放性重度颅脑损伤、急性硬膜下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额骨、顶骨、右侧枕骨骨折、颅底骨折伴脑脊液鼻漏、头皮挫伤伴皮下血肿、左眼钝挫伤、左侧眶上壁骨折、吸入性肺炎.牟某被紧急送往甘肃省中医院抢救治疗,后转院至兰州军区总医院治疗.牟某出院后,至今无法独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向学生介绍了这两则新闻后,我让学生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众网友根据事故发生的情况可以判断车速绝不是70 km/h,而一定比该数值要大呢?
(2)为什么从高空掉落的冰块会给人带来如此巨大的伤害呢?
(3)两则新闻中人都受到了伤害,这说明有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你能说说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原有生活体验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思维的火花一下被点燃,纷纷讨论新闻中哪些地方是问题的关键,尝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讲解方式,相比于直接给出具有能量物体的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对讲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的因素也做了一定的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四、创设开放性的探究情境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的教学形式.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投入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现行的初中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很多探究性实验,但这些实验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情境,让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探究,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在“浮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课本中有一个探究实验——阿基米德实验原理的验证.但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直接进行该实验,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生硬地去再现书本上给出的物理规律,没有真正理解到底什么因素才会影响浮力的大小.为此,我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大小不同的石块、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橡皮泥,烧杯、水、食用油等,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结合前面介绍过的示重法测浮力来进行探究,看看哪些因素会影响浮力的大小.起初,面对这样开放的问题,很多学生有些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我适时引导,将同一个石块分别浸没在水和食用油中,发现所测得的浮力大小并不相同,并让学生分析在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是要控制变量.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一个接一个的设计思路涌现出来,很多平时学生易错的影响因素,如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等都逐一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的实验操作中被排除了.实验进行过程中,我逐组进行查看,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给予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帮助学生设计实验的表格,和他们一起分析数据.这节课上,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动手进行了操作,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分析与总结中.表面上看我似乎“浪费”了45分钟,但实际上通过这种探究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收获更多.不仅仅使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加深了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升了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情境创设.这些情境创设的根本在于让学生感知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首先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创设的情境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其次,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设置符合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坡度,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思考的空间,有机会真正实现学习的主动参与.最后,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用情去与学生交流,用情去实现真正的教育.
本文仅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情境创设”所做的尝试谈了一些有感受的实例,及对应的思考.当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纰漏,希望各位专家、同人提出加以斧正.
(责任编辑:毛宏坡)
教学小贴士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摘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