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小说欣赏》为例谈如何上选修课
2016-03-01董卉颖
董卉颖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淮北 235000)
以《中国小说欣赏》为例谈如何上选修课
董卉颖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淮北 235000)
选修课应该怎么上一直困扰着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本文以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为例谈谈如何上选修课的问题.依次提出“为什么上选修课”“选修课选什么上”“怎么上选修课”等三大问题.弄明白这三大问题,把选修与必修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选修课 《中国小说欣赏》 选择性地学习
高二上学期,语文完成必修五的学习后就进入了选修课程的学习.淮北市选的第一本选修教材是《中国小说欣赏》.面对九个单元共十八篇小说,学生和老师都困惑了.对学生来说,小学、初中已学了不少篇目的小说,高中必修三、必修五各有一单元的小说,他们对小说并不陌生,为什么还要再学一本教材的小说?对教师而言,学生在初中时对小说的三要素已非常熟悉;到高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小说,教学重点是人物形象和语言,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小说,教学重点是主题和情节,所学内容在初中的基础上已有所提升,再来一本《中国小说欣赏》,又该教什么呢?虽说小说很吸引人,但连续学习,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厌倦感.
那么,怎么上选修课呢?仍然按照必修教材的模式实施教学?如果这样,选修和必修还有什么区别呢?因此,面对选修课,我们要认识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上选修课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共有九个单元,即九个专题: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和必修教材相比,它的容量更大,内容更多,授课时间也更紧.基于此,有的教师,只选了四大名著中的篇目给学生上,适当做些拓展,然后进行高考知识点的复习;有的教师干脆一篇都不上,认为学生已经学会小说鉴赏的方法了,多学一篇少学一篇无所谓,反正教材中的文本,高考也不考,不如复习考点来得实在,于是就直接引导学生复习考点了.
这样做,有悖于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可以看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是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和个性特点而设置的,是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的设置,是在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今各类优秀小说的兴趣,丰富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
二、选修课选什么
基于选修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一点,语文教师对选修教材的处理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学生兴趣等对选修教材做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选择.
《中国小说欣赏》,我是这样选的.
1.选重点篇目
首选四大名著中的篇目,它们分布于一至三单元.其次是四至九单元每单元选一篇,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也可根据教师的兴趣和积累,如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我认为《儒林外史·匡超人》是重点篇目,但学生认为《官场现形记·兄弟阋墙》更有趣,可以表演,那就选《兄弟阋墙》.虽然每一单元只选一篇或两篇,但教师要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貌,通过单篇教学的形式来达成专题教学的目标.
2.确立教学重难点
首先确立单元重点,九个单元共九个专题,每个专题就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掌握的就是难点.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但重点有可能是难点.如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聊斋志异》是“谈神说鬼”的名篇佳作,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可见“幽怀”之深.教材所选篇目《香玉》《王六郎》是歌颂人与花妖之间、人与溺鬼之间的至情的,读来令人感动,令人向往,但如何就寄托了作者的“孤愤”之情了呢?这就成了教学的难点.其次是确立单篇课文教学重难点,《香玉》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体味人物间的“至情”;教学难点是对所寄“幽怀”的理解与把握.《王六郎》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友情;教学难点是对比民间流传的“水鬼与渔夫”的故事,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幽怀”.
3.选准选修、必修的联系点
必修教材承担着最基础性的教育任务,选修教材“同时也还承担‘基础性’的教育任务”,因此在上选修教材时必须与必修教材联系起来.该怎样联系,该怎样拓展,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小说欣赏最主要的是分析人物形象,《曹操献刀》是《中国小说欣赏》的开篇之文,那么在分析曹操人物形象时,可联系必修教材中的人物赏析的方法.必修教材所学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主要有:(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借助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那么在分析曹操人物形象时联系其中两三点,学生就很容易分析出曹操人物形象的特点了.后面分析李逵、孙悟空等人物形象时,可一以贯之.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同样需要联系必修教材所学,这是“‘基础性’的教育任务”.分析作品主题、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时,就需要做一定的拓展.当然,拓展并不是片面追求新奇深奥,仍然要注意选修与必修的内在联系.在用必修教材所学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分析曹操形象后,得出曹操是一位集英雄气概与奸诈自私于一身的奸雄形象,且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的经典章节,可以了解到作者是把曹操当作奸雄形象来塑造的.那么,历史中的曹操是这样的吗?这时,又可结合必修教材所学的诗歌《短歌行》,初中所学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并补充诗歌《蒿里行》,可以看出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英雄.那么,作者罗贯中为什么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呢?这就要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等做拓展性了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小说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使选修、必修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三、怎么上选修课
1.由面到点
每一单元就是一个专题,对于专题教学可以采用整体教学的方式,也可采用选择部分篇目独立进行教学的方式.整体教学就是面,单篇教学就是点.如《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女性的声音”,先介绍从五四时期一直到当下中国女性作家、作品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就是整体教学,就是面;然后再选择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或王安忆的《长恨歌·围炉夜话》来鉴赏女性作家对社会的独特关怀,这样就做到了由面到点的教学.当然,单篇教学也可以采用由面到点的方式.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学生并不熟悉(他们较熟悉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先向学生介绍整部长篇小说《长恨歌》的故事梗概、主人公王琦瑶命运发展的历程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当教师声情并茂介绍完这些的时候,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老师,我一定在寒假里读《长恨歌》,这故事太吸引我了.”这时趁热打铁:“我们就先学学其中的一个片段《围炉夜话》吧.”学生再读《围炉夜话》,就再也没有初读时“读不懂”“写得这么碎、这么慢”的感觉了.通过鉴赏围炉而坐的四个闲人谈吃、谈穿、猜谜语、讲故事,慢慢经营“螺丝壳”里“精雕细作的人生”,学生终于理解女性作家王安忆以细节呈现日常生活的写法恰恰是以小见大,借一个女子的一生来书写上海历史变迁的宏大主题.这也是由面到点的教学.
2.由点到面
对于较熟悉的作品可以采用由点到面的方式.如《聊斋志异》,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小时候就听说过或看过聊斋故事,这样就没必要先全面介绍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而是先学选文《香玉》和《王六郎》,通过鉴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理解这两篇小说是在歌颂“至情”,而这种“至情”是人与花妖、人与溺鬼之间的.为什么作者不写人与人之间的“至情”呢?这时再走近作者,了解作者蒲松龄的生平,了解《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作者科举不顺,一生孤独悲愤,“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蒲松龄抒写“至情”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对真情扼杀的一种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不满与反抗,表达了对至善至美的追求.这就是由点到面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更多地研读《聊斋志异》的故事,写点评,写感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再如《西游记》,关于它的主题,曾有“影射说”,《西游记》模拟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神仙世界,这个世界带着清晰的现实社会的影子,那威严不可一世的玉帝、太上老君,“要人事”的佛徒,残暴的各色妖魔,似乎都可与现实对号入座.时代在发展,我们再读《西游记》,会不会有新的认识?那就让学生先学选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梳理情节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1)单从实力看,孙悟空与红孩儿谁更厉害?(2)既然孙悟空厉害,那为什么被红孩儿打败了呢?(3)从悟空之败、红孩儿之胜中,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在探讨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讨论激烈,一致认为,要有团队意识,要克服人性中的缺点,不被敌人利用等,而这些恰恰都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不是阶级的角度来分析的.这就恰到好处地完成了由点到面的过渡,对《西游记》新主题——修心说的认识.《西游记》围绕着孙悟空来展开的主要情节“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于五行山下”以及“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上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实际上暗含了“放心”“定心”与“修心”的全过程.作者试图用《西游记》宣扬一种精神境界,要求人们摆脱外物的迷惑,收束放纵不羁的“心”以求得“明心见性”,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所谓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斗法,不过是表达艰苦的“修心”过程.取经的道路是艰险的,每一次劫难都是对取经队伍里每一个成员意志与品性的考验,更是一次痛苦的磨练.《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就是一次对取经队伍每一个成员的考验与磨练.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也是如此吗?当人们在目迷五色的生活中找不到本心时,或许可以从《西游记》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3.比较阅读
每一单元就是一个专题,对于专题也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比如,《中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教材选了巴金的《家》片段《祖孙之间》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片段《家族的学堂》,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家长,一个是高老太爷,一个是白嘉轩,笔者设计了一个题目“两个家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来领起这一单元的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阅读、比较鉴赏,得出两位家长都是在为家族着想,都关爱下一代;但不同的是巴金把高老太爷塑造成严厉、面目可憎的虚弱老者形象,而陈忠实把白嘉轩塑造成年富力强、正直、仁义、有使命感的中青年形象.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褒贬爱憎态度,高老太爷所代表的家必将没落而分崩离析,白嘉轩所代表的家族的学堂必将恩泽后世.再如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通过借鉴《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和《长恨歌·围炉夜话》来比较萧红和王安忆两位女性作家的相同点、不同点,定能引起学生更多地去关注女性作家和作品.学生读得多了,鉴赏能力也能提高,文学素养自然会提升.
4.重新组合
《中国小说欣赏》共九个单元,内容多,时间紧,我们可以用重新组合的方式少教多学.如学习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三国演义·曹操献刀》《水浒传·李逵负荆》后,就可以把第九单元“烽火岁月”《红旗谱·朱老巩护钟》《红高粱·罗汉大爷》放在一起学习,因为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朱老巩、罗汉大爷也是英雄形象,只不过是现代英雄形象,我们可以拿大家比较熟悉的《红高粱》中的罗汉大爷形象与李逵形象作比较阅读,从而了解到在历史进程中,不同时代的作家塑造的英雄形象也是有所不同的,历史在发展,英雄形象也是在发展.再如学习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时,可以把第八单元“人在都市”中《子夜·吴老太爷进城》拿过来同《家·祖孙之间》进行比较阅读,作为一家之长的吴老太爷和高老太爷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学生爱思考了,文学素养自然会提高.
弄清了为什么上选修课、选什么上、怎么上等问题,把选修与必修有机地联系起来,就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赵继莹 鄢林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