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
——基于新疆大学本科生
2016-03-01杜昱丹
杜昱丹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维吾尔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
——基于新疆大学本科生
杜昱丹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本文运用描述性调查研究的深度访谈形式,调查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现状,采用定量的内容分析法整理、归纳访谈结果,探析维吾尔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维吾尔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
根据文献阅读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本文采用如下定义,“网络人际交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其所提供的社会互动服务功能而产生的。一般认为,网络交往就是人们基于网络通信技术条件,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物质的交流活动”。[1]自1999年2月11日深圳腾讯计算机通讯公司推出免费的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软件QQ后,网络人际交往开始在大众之中普及。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又推出了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WeChat),网络人际交往在大学生中逐渐普及。伴随着各类通讯软件的飞速发展,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社交特点发生了微妙变化。为了解网络对维吾尔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和他们网络交往的特点,本文以新疆大学本科生为研究样本,通过结构化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和内容分析加以研究,试图结合传播学中的“知识沟”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
一、研究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与结构化访谈的实施
本次调查以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访谈对象,访谈地点为校图书馆。访谈采用了详细的问题列表,花费7天时间访谈了20名不同年级的本科生。访谈以被访谈者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为切入点,按照“网络人际交往”社交软件类型、网络人际交往目的及心理、“社交软件”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访谈。本文样本量的选择依据是,访谈20名学生后访谈结果已经逐渐趋于一致,因此样本量定为20人。
(二)访谈问题的内容分析
访谈对象按汉语流利程度分为听说流利、基本听得懂问题、不太听得懂问题三类。其中,听说流利5人,基本听得懂问题8人,不太听得懂问题7人。通过对访谈问题的整理归纳,运用内容分析法,笔者梳理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有以下特点:
1.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交软件”使用类型十分局限。被访者都在使用“QQ”和“微信”,然而“微博”、“贴吧”、“豆瓣”等大学生使用广泛的社交软件却鲜有使用。维吾尔族大学生“QQ”和“微信”使用很普遍,然而由于汉语水平不同,维吾尔族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种类、多少出现很大差异。听说流利的被访者仅有3人使用“微博”、“QQ”、“微信”;基本听得懂问题的被访者中仅有1人使用“微博”;不太听得懂问题的被访者中无人使用“QQ”、“微信”以外的其他社交软件。“微博”作为现代社会关注国内外热点事件、了解社会各界精英甚至是直接交流的主要软件,在调查对象中使用率很低。
2.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交软件”用途单一。访谈对象每天在“社交软件”上花费的时间大致为2小时左右,用途基本限于聊天、看新闻。问及“是否会参与话题讨论”,多数同学因为并不使用“微博”和“贴吧”等公开性更强的社交软件,给到的回答基本为否定。
3.生活中有过交集的“陌生人”(现实生活见过但交往时间不多,双方互不十分了解)之间的网络人际交往有时可以拉近彼此关系。访谈发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实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多数被访者表示在看不到对方表情、动作的网络交往中会更轻松。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可以不时地发一些幽默表情或开对方玩笑,促进双方关系。从与访谈对象的延伸聊天中笔者获知,网络人际交往的轻松环境能拉近彼此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往往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促进双方现实中的交流沟通。
4.维吾尔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汉族朋友的数量与现实基本一致,并未出现预期结果(网络交往中的汉族朋友多于现实)。汉语听说不太流利的学生更倾向与汉族朋友打字聊天,汉语口语流利的同学则倾向于面对面或者语音交流。被访20人中,5个汉语听说流利的被访者都喜欢面对面交流;8个基本听得懂问题的被访者中,3人选择面对面交流/语音交流,5人选择打字交流;7个不太听得懂问题的被访者中,1人选择面对面交流,6人选择打字交流。
汉语的流利程度与人际交往方式的选择有着密切关系。在寻找访谈对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会直接拒绝访谈,理由是汉语不流利。笔者强调访谈问题很简单后,一些同学会同意接受访谈,然而访谈过程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被访者常常听不懂问题,需要访谈者不断重复,或是被访者要看着采访本上的问题一字一字去读才可以明白问题。经过对问题的重复解释,被访者有时给出的答案依然答非所问。
访谈前,笔者倾向认为汉语不流利的学生更喜欢与汉族同学面对面聊天,然而访谈结果却有所不同。
二、维吾尔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特点的原因分析
通过整理自己的访谈材料与阅览相关的“网络人际交往”文献,笔者发现,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交软件”的使用特点与汉族大学生基本相似。对比中,维吾尔族大学生唯一较突出的特点是,“社交软件”使用类型单一及用途简单。笔者试着用传播效果理论来解释这一特点存在的原因。
(一)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交软件”使用丰富度与他们的汉语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一现象可以从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的“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理论中找到答案。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交软件”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做是“知沟”在电子信息化时代延伸到“数字鸿沟”的现象。“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是一种在电子空间中出现的知识沟(Novak and Hoffman,1998)。[2]一些访谈对象的汉语听说能力很差,交流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也很难听懂,要依靠列举问题或者不断重复、简化问题才可以听懂,甚至有时会存在答非所问的情况。这些同学使用的“社交软件”往往非常单一。因为不擅长汉语,他们很难了解到新事物,对于流行“社交软件”的使用自然就不太在行。相比较而言,另一些汉语流利的同学使用的“社交软件”较丰富。
采访中两位大四男同学的差异可以有力地证明“知沟”的存在。一位同学来自物理学院民考民班,访谈过程中,基本每个问题都要简化之后再重复他才可以听懂。这位同学预科一年加本科四年都没有汉族朋友,平时也不太和汉族同学交流,汉语听说水平都不高。该同学使用的社交软件只有微信和QQ,作用是聊天和看新闻。另一位同学来自民族学民考汉班,已经被保送到“陕西师范大学”。该同学汉语听说水平很高,整个访谈过程中没有任何障碍。这位同学平时“微博”、“贴吧”、“微信”、“QQ”都有使用,也会在“贴吧”和“微博”发言。
(二)除了“知识沟”理论,本文尝试使用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使用与满足研究提醒我们:人们使用媒介的目的很不相同,大众传播的使用者是有控制权的。将这一理论延伸到“社交软件”的使用可以发现,本次研究涉及的访谈对象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院,有着不同的性格及家庭背景,他们使用“微信”、“QQ”,方便了与家人、朋友的联系,可以满足自身对外界信息的需求。他们的生活环境及自身情感需要决定了他们的需求,他们不需要再去使用“微博”、“贴吧”等其他软件。没有追求新事物的动力,他们自然就很难主动去接触新事物。
三、结语
由于访谈对象数量及个人能力所限,本次研究从问题构思到结果分析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未能更深刻、全面地挖掘维吾尔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但是,通过此次研究可以了解到:多数民考民班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有待提高,一些理工科同学对内地也不了解。他们处在新大这个有汉语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却没能很好地与汉族学生交流。现代社会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期,利用网络人际交往加强维吾尔族同学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了解,或许会让少数民族同学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团结有新的突破。
[1] 樊晓辉.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研究——以“校内网”为个案[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2] 沃纳•J•赛佛林,小詹姆士•W•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M].郭镇之,译. 2006:156.
[3] 约翰•C•雷纳德.传播研究方法导论(第三版)[M].李本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8-91.
[4] 屈勇.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8(5):46-60.
[5] 李蓓蓓.大学生网络人际行为以及人格特征相关研究[D].河北大学,2011.
[6] 黄利会.论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实性——基于武汉市七所高校的调查与CNNIC的报告[J].新闻传播,2011(10):112-114.
[7] 孙慧.网络人际交往的反思——当今网络人际交往对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J].科学•经济•社会,2012(3):66-70.
[8] 伊丽莎,孟召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及教育引导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1):7-11.
G206
A
1674-8883(2016)07-0084-01
杜昱丹,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