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历史微课设计的视角
——以“卢沟桥事变”为例
2016-03-01张克州
张克州
(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昆山 215300)
以小见大:历史微课设计的视角
——以“卢沟桥事变”为例
张克州
(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昆山215300)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视角的选取应受到高度重视.在选取设计视角时应遵循“小切口”“以小见大”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如何选取一个“小切口”的视角,做到“以小见大”呢?下面以“卢沟桥事变”为例进行说明.
一、史学阅读,确定“小切口”
历史包含着丰富的细节,离开了细节就难以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复杂的历史.而历史的细节往往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小切口”.所谓“小切口”指的是,用微观的事物作为观察、认识历史的切入点.这个事物可以是一位普通人物、一个具体小事、一幅历史图画等.那么,在七七事变的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小切口”的视角呢?
要想选取一个“小切口”的视角,教师必须对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为此笔者阅读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等学术专著,以及《一位七七事变亲历者的回忆》《卢沟桥事变琐闻》《七七事变亲历者口述实录》《原29军老兵的卢沟桥事变记忆》等研究文章.通过阅读得知: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日军就频繁地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附近进行一系列非正常活动.在地点的选择上,始终以北平的西南门户——卢沟桥为中心.在时间的选择上,从上午逐渐改为下午,由白天逐渐转至夜晚.在内容的选择上,由一般的军事操课到施行实地动作如挖掘战斗掩体,进而上升为进行实弹射击的军事演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日军至少制造过两起士兵失踪事件.7月3日下午,日本演习结束后,有一名士兵将一支步枪和一副子弹盒皮带挂在卢沟桥火车站外的歪脖柳树上,然后离去.日军派出两人到歪脖柳树下,将步枪和子弹盒皮带取走,随后向中国守军提出交涉.次日,中日两方代表到现场实地查勘.就在双方谈判之时,日军却向卢沟桥逼进,并打死中方守军.中方还击将其击退.
可见,驻北平附近的日军,早就在策划“卢沟桥事变”了.为此,笔者在设计中选取“日军演习”作为视角,引导学生从这个小切口来理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二、选取 “以小见大”的材料
学习历史并非仅了解一些细节,而是应通过历史的细节分析出历史的一般性规律.为此就需要借助“小切口”,引导学生“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指的是,通过所选取的具体事物来认识和理解一个较大的历史事物.“大”不仅包括历史事物本身的知识层面,更应该包括这一历史事物所体现的价值内涵.
当然,为了使设计“以小见大”,应选取适当的教学材料.李文岚在《卢沟桥事变琐闻》一文中写道:
1937年,日本华北驻屯军行军……地点多在大瓦窑(卢沟桥火车站至宛平县城铁路桥)的丘陵起伏地段.时间大都在上午8时至11时30分左右,或下午2时至5时30分左右……但是到了6月下旬地点仍是大瓦窑一带,但时间则改为无定时,不但时早时晚,有时连夜晚也行动.特别是从7月1日起,不但把部队的一般操课动作改为施行实地动作,而且向着宛平县城、卢沟铁桥、火车站等方向挖掘战斗掩体,掘成后又马上填平.[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第一,日军活动的地点始终在卢沟桥火车站至宛平县城铁路桥一带,其目标指向是十分明显的;第二,日军活动的时间从固定的上午或下午变为无定时,不定时活动有利于增强日军发动事变的适应性,而夜晚活动将使其行动更具隐藏性;第三,日军活动的内容从一般性的操练向战斗行为的变化,则更加暴露了其行动的重要目的.
三、设置指向“大”的问题
通过对“小”的历史细节进行设问,指向“大”的历史.例如针对上述材料设置如下问题:
(1)日军行动地点在哪里保持不变?(参考答案:卢沟桥.)
(2)日军行动时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要这样做?(参考答案:由定时改为不定时,由白天到夜晚.掩人耳目,增强日军对以后发动事变的适应性.)
(3)日军为何要挖掘战斗掩体,掘成后又马上填平?(参考答案:为以后发动事变做好准备.)
(4)日军的上述行动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七七事变爆发前,日军已进行各种有预谋的准备行动.)
前三个问题分别说明了日军在行动的地点、时间、内容方面所做的有预谋的准备,第(4)个问题是对前三个问题的概括与总结,突出了日军的预谋,并指向日军策划七七事变这个“大”的阴谋.
综上,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学术阅读,这是进行设计的前提;其次,选取“以小见大”的材料,这是进行设计的关键;最后,设置指向“大”的问题,这是进行设计的核心.
[1]李文岚.卢沟桥事变琐闻[J].文史精华,2011(22).
1 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参加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的研制、修订和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工作,承担多项研究课题.出版了《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等著作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