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敢了!”意欲何为
2016-03-01鞠其艳
鞠其艳
在执教《狐假虎威》(沪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狐狸与老虎的三句对话。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想演这只凶猛的大老虎。谁愿意演一演这只狐狸?旁白部分其余同学读。
出示: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生:“你敢吃我?”(该生语调平平,很明显没能体会到狐狸的心情。)
师:“当然敢了!我是百兽之王,难道还怕你一只小狐狸不成?”
不出所料,此时,所有学生齐刷刷地抬头,诧异地望着我,甚至有学生直接喊出声:“老师,你读错了!”殊不知,我要的正是这种效果,我笑了笑。
师:狐狸被老虎逮住,心里怕吗?
生:怕。
师:狐狸对老虎说话的时候,它的心里还是很怕的。它需要借助声音来给自己壮胆。于是,故意扯着嗓子,问——
生(齐):“你敢吃我?”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没有读出人物的语气时,别出心裁、积极正面地进行引导,效果即时显现。我认为这样的朗读指导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当然敢了!”激起了学生积极的情绪
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如好奇、高兴、满意等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朗读的欲望。反之,学生如果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就会使他们缺少自信,产生畏惧的心理,久而久之,便会害怕在朗读时表露自己的情感。在以上的教学中,我的一句“当然敢了!”无疑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他们自然会想:怎么回事?老师怎么没有读课文里老虎的话“为什么不敢?”是不是老师读错了?可长期以来对老师形成的近乎权威的观念很快便会让他们转念又想:不可能,老师怎么可能错呢!老师这么说,一定是有原因的。这样的疑惑会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悟到怎样的朗读才能表达情感。
二、“当然敢了!”体现了教师的语言艺术
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上,教师无法准确预见他们的一言一行,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突发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能够全面预设,想好应对措施。这是一个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在《狐假虎威》一课分角色朗读中,第一个扮演狐狸的学生声音温柔,很显然没能体会出当时狐狸的心理活动。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的处理一般是:①反问。“难道狐狸是用这种语气说的吗?”于否定。“狐狸不会用这种声音说的。”③委婉表达。“你的声音很好听,老师很喜欢,可是狐狸会这样说吗?”接着,这位学生或是沮丧、或是难过地坐在位置上。以上三种评价语言或多或少都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当然敢了!我是百兽之王,难道还怕你一只小狐狸不成?”这段话使评价的语言蕴含在老虎的回答中,学生会悟到:狐狸的语气并没有把老虎唬住。看着学生疑惑的目光,教师的一句“狐狸被老虎逮住,心里怕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揣摸狐狸的内心。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最后才会异口同声、情由心生地读出“你敢吃我?”可见,教师恰当的语言评价是朗读的突破口,从而实现了师生、生本之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