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隐者得遇
——《寻隐者不遇》磨课手札

2016-03-01吴诗清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隐者年段诗句

吴诗清

【课前思考】

唐诗《寻隐者不遇》(贾岛)被收录于小学语文苏教版、长春版、鄂教版、湘教版等多种版本。但是,同一首诗,它却分别编选于二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说明这一首诗虽然字字易懂,却处处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论哪个年段的学生来学习这首诗,都可以读出一些东西来。如何利用好这样一首好诗,使它的内涵不再是“隐而不遇”,或者只得其一二,而让学生真正地能“寻而有得”——知其妙,得其法,是我在遇到这样一首诗之后所思考的问题。

首先,这首诗在诗意上究竟有何妙处?从诗句的字面意思上看,诗人并没有遇到他要寻找的隐者本人,从诗题到诗的每一句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字词来证实这一点。但是透过诗中一处处的意象,读者跟着诗人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隐者其神。或许,诗人执意要寻找的,并不一定是隐者其人,他只是想借这一个寻找的过程来感受隐者的神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人已经“遇到”了隐者,达到了他的目的。当我们读这样一首诗时,不仅要关注诗的字面意思,更要关注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诗人情感。作者把他的真实目的与内心向往隐藏其中,粗心的读者就真的是“寻隐者不遇”了。

其次,这首诗在写作上用何手法呢?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发现,这首诗里都是对话,而且是问答式的。但是,从字面上看,诗人只告诉我们他问了一次,问的是什么还没说。究竟问了几次呢?每次问的是什么呢?细心的读者可以通过童子的回话来找到答案。原来,诗人是把自己的问题隐藏在童子的回话中,这种“寓问于答”的手法使诗句的内容紧凑凝练,为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同时,作者为了帮助读者加深对隐者的印象,增强对隐者神韵的感受,在诗中借用了四种意象——松、药、山、云。这些意象的恰当使用,既交代了隐者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又勾勒出隐者高洁飘逸、远离世俗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内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让我们不但遇到了一个真正的隐者,还遇到了一个欣羡隐者生活的诗人。这是属于读者的“寻隐者得遇”吧。

再次,面对这样一首诗,我们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预设的目标呢?为了让学生发现诗人“寓问于答”的手法,应当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感知。这个过程,学生不但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习得或者训练一种学习能力。而要发现诗中所隐藏的两位人物形象,则必须借助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的发现与感知也不应当是在机械的问答中被强调的,而是通过师生的谈话达到水到渠成式的自然感知。

最后,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设想,这首诗放在哪个学段学习比较恰当?基于多方面的考虑,我认为放在高段比较合适。一方面,是根据课标对不同年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课标要求高段的古诗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也就是说高段的古诗教学不只是要知道诗人在诗歌中呈现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要知道这个内容和情感作者是怎样表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多地采用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式。另一方面,是基于本诗自身的特点。诗人把手法的运用与诗情的表达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无痕的境界,需要细致地解读。再一方面就是基于教师对本诗教学目标的预设。而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须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及相应的知识积累。

【课堂实践】

带着这样的理解与思考,我开始了课堂实践。最初我采用的是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编排一个情景剧,内容要符合诗意。这个形式很受学生的喜爱,他们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其剧本的对话也能围绕诗句开展。但是这个形式弊端明显:学生的编排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诸如分工、背景的摆设、动作的设计等,与学习目标关系不大,而且在表演时,“观众”关注的往往不是“演员”的对话,而是他们的表演。于是,我把“演”改为“写”:结合诗句,给小剧本写台词。这样的安排,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编写剧本对话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句的意思,又在创作的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寓问于答”的写作特色,一举多得。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独立思考,同时,不论是写,还是读,大家的注意力都是集中在对话上,容易发现隐藏在其间的奥秘。

果然,编剧本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开始发现,这首小诗不简单了。

教师适时提问:“在你心中,隐者是怎样的一类人?”“诗中有没有哪些景物可以加深你对隐者的印象,增加你对隐者的了解?”这几个问题自然地把话题引向了“隐者”。结合心中已有的隐者形象,借助诗中的意象,学生对于诗中的隐者,对于存在于文化历史中的隐者,有了更为清晰的印象。在诗人究竟有没有遇到隐者的讨论中,学生明白了,隐者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已经渗透在诗的字里行间,是那样的鲜活丰满。而作者之所以会去寻找隐者,感受隐者,是因为他的内心也有这样的一份向往。

从诗句,到意象,再到人物,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的视野也从一首诗到一个人,又从一个人转向了一类人——隐士。借助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一诗,学生更深入地感知隐士这一类人物的形象。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把中国隐逸之宗陶渊明推荐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内拓展到了课堂外。

【课后认识】

《寻隐者不遇》一诗,经历了最初的“遇到”,开始了关注,经过资料查找、多方求教,到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其间,我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有了一些认识。

认识一:古诗教学的目标要体现年段特点。虽然目前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对于古诗文本的选择,年段性体现得不明显,但是在不同的学段,古诗学习的目标与策略还是有不同的。具体到每一首古诗的教学时,我们在确定其学习目标时便要以课标为依据,体现古诗教学的年段特点,避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用同一个模式教古诗的现象出现。

认识二:古诗文本的解读要深入。教师在解读古诗文本时要透过简洁的文字,读出诗中的情,诗中的法,诗中的人,诗中的文化传统。我们的解读越全面,越深入,我们就越能发现每一首古诗最有价值的地方,即最细微的情感,最独特的手法,最生动的人物,最丰厚的文化意蕴。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解读,在教学中就只能人云亦云。

认识三:古诗学习的过程要重体验重方法。学生对于古诗中人物情意的感知,写作手法的了解,不只是靠认知而获得的,更是在体验和感受中获得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种种手段和策略,使学生获得多样的体验和感知的途径。同时,古诗的教学还要渗透古诗欣赏与体悟的方法,比如借助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认识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一把欣赏古诗的钥匙。

猜你喜欢

隐者年段诗句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读诗句,写成语
把握年段特点 做好班级管理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