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写什么”到“怎样写”
——《母鸡》教学

2016-03-01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老舍母鸡意图

佘 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引题:从“写什么”切入

师:同学们,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学了不少状物类的文章,有写植物的,也有写动物的。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聊一聊《母鸡》。

师:你们见过母鸡吗?如果让你来写一写母鸡,你想写些什么呢?

师:作家老舍又是怎样写母鸡的呢?让我们打开课本,开启今天的阅读之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他们联系已学过的状物类文章的特点以及生活中熟悉的母鸡来谈谈自己的写作构想,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为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作者个性化的表达埋下伏笔。】

二、品味:在“怎样写”展开

(一)扣住态度转变,了解过渡作用

(师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_______的母鸡。

2.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有变化吗?找找、画画,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师:你读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相机板书: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喜欢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师:作者前后的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出示句子,齐读。)

师: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这看似矛盾的两部分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发挥了这个作用?(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段中有一个关键的词语写出了作者态度的转变——(可是)。我们把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自然段叫做——过渡段,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用上这样的段落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连贯,转换更加自然。

【设计意图:借助“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把握母鸡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把这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从而体会“过渡段”在本文中衔接与转折的妙用。】

(二)扣住叫声特点,学习夸张手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两处描写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课文的一开始作者说——(出示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一向”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找找原因。

预设一:第一自然段

师:母鸡嘎嘎乱叫是令人讨厌的,细声细气地也令人心烦。可见,作者真是烦透了母鸡的叫声!作者讨厌母鸡还有什么理由?

预设二:第二自然段

师:对待忠厚的鸭子和自己的同类竟那样凶狠,真是典型的欺软怕硬!你能读出那种欺软怕硬的感觉来吗?

预设三:第三自然段

师:聋子真能听到母鸡的叫声吗?还会被吵得受不了?(不会)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者这样一写,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母鸡?(下完蛋拼命炫耀)这种写法就叫夸张。适当的夸张,可以帮助我们将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让我们用夸张的写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全。(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

蜗牛爬得可真慢啊,____。

兔子的胆子也太小了,__。

这真是一只骄傲的白公鹅,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将阅读理解的着力点安顿在课文的词句上,这是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的基本定位。而此环节的着力点就是在体会作者精妙传神的夸张表达上。通过对蜗牛、兔子、白鹅的迁移训练,促进了学生对“夸张”这一表达方法的习得。】

(三)扣住母鸡护雏,掌握复述技巧

师:母鸡叫声难听、欺软怕硬,还喜欢炫耀,说它讨厌真是毫不过分!可是现在,作者却改变了态度。(出示: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他甚至还这样赞美它——(出示倒数第二自然段,齐读。)对此,你有什么想法?作家老舍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他情感变化如此之大的原因的呢?(通过真实生动的例子)

师:为了表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请大家默读第五至八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交流:保护小鸡、给小鸡找食、教它们本领、宠爱它们、赶走黄鼠狼等。)

师:这些例子虽然都不长,但读来却那样的亲切感人,你能把这些例子复述出来吗?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复述?是的,复述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每一段的关键词和课文中的插图,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思路更清晰,表述更完整。还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语言哦!(出示关键词:立刻警戒、咕咕紧叫、一声不哼、放声啼叫,小组练习并展示复述第五至九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课文中的顺序来进行复述的。如果调换一下,把“伟大”放在最前面,谁再来描述一下这只母鸡?

师:这样把顺序一调换,结构就有了怎样的变化?(分总—总分)

师:一只成为了母亲的母鸡是多么伟大!难怪作者要这样赞美它!(配音乐,指名读。)

师:于是再读这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你知道作者其实想表达的是:我___母鸡。(喜欢、敬佩、尊敬)这“不敢”的背后,是对母鸡深深的敬意啊!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作者所举事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复述的方式来再现这些细小而生动的事例,这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背诵,也不是对课文大意的简单介绍,而是引导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也是掌握、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总分和分总这两种不同的构段方式来进行复述,旨在引起他们对文章表达结构的关注。】

(四)扣住矛盾之处,体会对比手法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既然作者那么喜爱甚至尊敬母鸡,为什么一开始还要写那么多讨厌母鸡的地方?(学生讨论:通过作者前后态度对比,更能衬托母鸡母爱的伟大;欲扬先抑,为了突出对母鸡的尊敬,先写它令人讨厌的地方。)

师:其实,状物可以如此,写人也可以这样!你能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写其他的人或事物吗?(学生动笔写)

【设计意图:潘新和先生曾经明确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对比、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是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最显著的特色,也是中年段学生不易把握的难点。因此,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引导聚焦这个话题,在回顾和讨论中感悟文本表达的秘妙,使学生知其然,又能适时、适度地知其所以然,并在大胆的仿写、创作中进入到阅读活动的理想境界。】

三、结课:在“我会写”落实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分享了老舍先生的这篇名作《母鸡》,感受到了他对母鸡由“讨厌”到“尊敬”的情感变化,还学习了不少写作的技法。现在对照咱们课前的写作设想,你打算怎样写好母鸡或者其他的动物?

师: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可以写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写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别忘了,恰当的写作手法可以为我们的习作增色!

【设计意图:回扣课堂初始时提出的写作话题,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和斟酌,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走一个来回,从而让阅读教学不再停留在朗读和理解上,使学生能更加生动而富有个性地去表达。】

猜你喜欢

老舍母鸡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北平的秋
母鸡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母鸡下蛋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母鸡
老舍的求婚
小母鸡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