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3-01于海洋

学术交流 2016年2期
关键词:师范大学中国化哈尔滨



学术会议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于海洋

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杂志社和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2月26—27日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知名学者,以及《求是》《哲学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等杂志社的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与会代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围绕“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哲学研究杂志社副主编鉴传今编审强调,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今后学界应立足于中国实践,在理论的层面做到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方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首先应立足于实践创新,应该关注时代问题解决时代问题,就是“即事求理”“即器见道”。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翔海教授认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既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同时也突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贯通性。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秀军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如何能够中国化的视角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在价值追求上有契合之处,并且在中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际价值的。

“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庆霞教授从责任担当的角度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党、人民的担当,体现了精神与使命的统一,勇气与智慧的统一,同时这种担当也表现为一种态度和能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刘爱军教授认为,“四个全面”的人学基础是以人民为主体,强调以人民为主体与封建的民本思想、西方的人本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强调无论是从“四个全面”思想内容,还是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来看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方面,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美堂教授认为,从哲学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自由,从社会本身来说应该是公平,从手段角度来说应该是效益。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玉忠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四进四信”工作的三个维度为主题,从理论维度、教学维度、现实维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的转变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晏辉教授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及其意义视角,提出了马克思哲学由低到高的四种形态在应对当代中国权力资本化及其转型、城市化及其伦理问题、世界秩序与心灵秩序问题上都有着普遍而深远的现实意义。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广云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化的实质内容应该包括理论的传入,也应该包括理论的应用,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中国化,由原初形态转换为新形态。新华文摘杂志社副总编王善超从结构和形态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由外在型的马克思主义转化成内生型的马克思主义。

本次研讨会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的理解,梳理和明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杜娟〕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中国化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