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课堂 儿童站在正中央
2016-03-01潘文彬特级教师
潘文彬(特级教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稍加留意,我们便会发现儿童的学习始于“问”,而后“学”,即从问题开始,在问题的驱动下学习探究,在探究中解惑,在解惑中生智。问学,顾名思义就是由“问”而“学”,因“问”而“学”,先“问”后“学”,循“问”而“学”,这种以“问”为发端的学习正是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问学”,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问,而是一种思维品质,是一种探索实践,是一种求知过程。是儿童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围绕学习内容,主动地问,大胆地问,多方求教,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自主、合作、探究、分享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问学课堂,是学生第一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第一的课堂;是学生“问”的课堂,而不只是教师“讲”的课堂;是学生“学”的课堂,而不只是教师“教”的课堂。故而,问学课堂,儿童永远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一、问学课堂:以“问”为特征,开启儿童的心智
问学课堂,以“问”为基本特征。“问”是“学”的发端。学生敢“问”会“问”了,个人的思考开始了,“学”才会成为一种可能。问学课堂,是问题驱动的课堂,问题,扮靓了课堂的精彩;问题,激活了儿童思维;问题,牵引着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问学课堂,学生拥有“问”的权利和自由,教师绝不能怕学生不会“问”抑或“问”不好,而因噎废食,越俎代庖,不让学生“问”,也不能只流于形式,而让学生毫无章法,漫无目的地“问”,更不能只满足于解释和应答学生的“问”,而是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源”“问流”“问法”,提升“问”的品质,习得“问”的方法,生成“问”的智慧。
“源”,即知识的源头。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目标体系、内容系统、学习要求和学习途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问源”——刨根问底,探寻知识源头,掌握根本的方法。也就是要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所学知识的核心点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对于所学习的知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优势?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如此这般,让学生去探寻知识的源头,开启学习的航程。“问源”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和儿童心理的特点,循本溯源,追寻教学的源头,找准教学的起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流”,即学习的过程。所谓的“问流”,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亲历学习的过程,自主实践,勾连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动化的不断“滚雪球”的效应或者形成清晰的“知识链”,也就是要不断地去思考和追问:对于所学习的内容,准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探究解决?哪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寻求老师和伙伴帮助的?“问流”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长。
“法”,即学习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问学课堂之“问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叩问自己——我是怎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从中习得了哪些方法,获取了怎样的经验和智慧,如此等等。我们知道,不同学段、不同内容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在“问法”的过程中,教师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那些共性的、关键的问题的解决策略、途径,以帮助学生不断总结经验,获得汲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当然,不同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倡导“问法”的丰富性,以帮助学生形成各具个性的学习经验和智慧。
厘清了问学课堂儿童“问”什么之后,还需追问一下如何问。
其一,儿童问学,怎么“问”。
儿童问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增强“问”的意识,要对身边的人事景物充满好奇,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二是拥有“问”的方法,要切中要害,问在关键处,问在疑难处,问在空白处;三是养成“问”的习惯,从小就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问中学,在学中问,如此就能获得真知。在儿童问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包容儿童“问”的瑕疵,守护天性,让儿童毫无顾忌地大胆地“问”,因为问的过程就是儿童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过程。
第二,儿童问学,何时“问”。
儿童问学,可以“问”在课前,上课前,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提出自己的质疑,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与老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可以“问”在课中,就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潜心探究,并与老师、与伙伴分享交流;可以“问”在课后,就是课堂学习的内容为儿童的思维洞开了一扇窗,使儿童由此生成了新的问题,唤醒儿童探究的兴趣;也可以三者兼而有之。
第三,儿童问学,向谁“问”。
儿童问学,可以“问”自己,可以“问”伙伴,可以“问”师长,可以“问”教材,可以“问”网络。凡是遇到问题,要养成随时随地请教别人的习惯,让儿童认识到,不管是谁,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所谓的“不耻下问”“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二、问学课堂:以“学”为核心,砥砺儿童的能力
学习本就是儿童自己的事情,是儿童自己动手实践,反复练习,获得本领的过程。问学课堂,以学生自己的“学”为核心,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问学课堂,以现实的、有趣的、探索的情境来展开学习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让学习真正发生;问学课堂,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学习也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
为了让语文学习能够真正发生,以充分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得见学生思维的拔节。我们将问学课堂中学生的“学”细化为五个实施要素:自主探学、分享互学、优化练学、总结理学、多元评学。这五个要素彼此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串联模式,而是可以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在一堂课上,这五个要素也是可以根据需要交叉运用的。
问学课堂的“学”是学生兴致盎然、享受快乐的“学”。学习语文本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尽管有时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枯燥的,甚至是艰辛的,但是乐在其中。所以,问学课堂第一要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之”,这“乐之”,皆为一种情感。其实,儿童的这种对学习语文的“好之”“乐之”的情感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日益培育起来的,是容不得一点懈怠和伤害的。问学课堂的“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灵动的实践,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幸福的生活,一种温暖的生长。
问学课堂的“学”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都是由惊奇和问题开始的。”问学课堂是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一种习惯来养成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善问、会问、乐问。“世事洞明皆学问”,问题的来源是多元的:从文本中,从生活中,从人与人的交往中,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要拥有善于思考的头脑,处处留心,都可以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然而,儿童毕竟是儿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提出一些富有思维含量的真问题确实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质疑问难的实践中,不断增强问题的意识,提升质疑问难的质量和水平。比如,拿到一篇课文后,可以启发学生先由题目想开去,看一看,想一想,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以此为题有何用意?也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中心意旨是什么?还可以从表达的角度去提问:这篇课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之后,如果发现文中有比较特别的语段,或者陌生化的表达,亦要驻足凝视,用心思量。像《少年王冕》中的景色描写,《钱学森》中的倒叙写法,《詹天佑》中的环境描写……对于这些特别之处都可以去发问,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探究、学习。
问学课堂的“学”是学生习得方法、生长智慧的“学”。问学课堂尤为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分析、解决的思维方式,要启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历程中不断反刍,不断思考,理解内容,明晰思路,领悟方法。这样,学生在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就不只是知识了,还历练了能力,习得了方法,增长了智慧,形成独具个性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少年王冕》一课时,学生发现这篇课文中最长的一个自然段却是描写雨后的美景的,于是,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是写王冕的,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雨后的美景?这是一个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语文的真问题。通过潜心会文,讨论交流,学生总结出以下原因:第一,是这样的美景触发了王冕要立志学画;第二,这样的美景是为表现王冕的品行服务的,王冕就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可见,这一段的景色描写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景”和“人”相得益彰。有学生由这一段的学习立刻领悟到:今后,在阅读写人类文章的时候,如果发现文中有景色的描写,就要注意把景和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景色描写去感悟人物的命运或形象。这就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习得的一种知识经验和阅读智慧,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问学课堂:以“活动”为载体,放飞儿童的天性
问学课堂关注儿童当下的语文课堂生活,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得,变静听式为参与式,变单一性的活动为多样化的活动,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在热烈的情绪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表达、操作等经历,过上一种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生活。问学课堂中的活动立足于儿童,着眼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以活动为载体,以丰富学生和谐的语文学习生活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因而,这样的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它至少具有以下一些属性。
1.游戏性。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富有儿童情趣的,是学生乐此不疲、快乐体验的一种活动,而不是浮于浅表、嘻嘻哈哈的一种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在游戏精神引领下,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一种儿童游戏的活动,把课堂变成儿童自由游戏的场景,让学生在自由游戏的过程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2.探索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一种不断尝试和发现的探索性活动。因而,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精心选择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提升活动的思维含量,用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心灵共振,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和大胆探索的进程中,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追求创新,提升素养。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具有思维张力的,是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真知的一种活动,而不是肢体乱动、思想游走的一种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惑,也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豁然;既有一种思维的压迫感,也有一种自由的愉悦感;既有一种个体智慧的闪现,也有一种群体力量的发挥。因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才会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
3.合作性。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一种在话题的驱动下的合作性活动,是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的合作交流的活动,而不是单兵作战的活动。萧伯纳说的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所以,这种合作性活动就是营造一种分组研讨、相互切磋、相互争鸣、共同商榷的情境,让学生在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分享发现,启迪智慧,获得发展。
4.开放性。生活有多广阔,课堂的天地就应当有多广阔。问学课堂中的活动是一种向四面八方打开的开放性活动。这种活动是基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调,是向着学生的生活打开的。这是其一;其二,这种活动是指向儿童真实的学习情境的,是让儿童在活动中亲历语文实践,自由学习,自由生长,是向着学生的学习打开的;第三,这种活动是尊崇儿童的天性,放飞儿童心灵的,培育儿童悟性的,滋养儿童灵性的,是向着学生的心灵打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