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2016-03-0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张晓昕

新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动心学具动手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 张晓昕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 张晓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老师经常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纪律上,因为低年级孩子“好动”的年龄特点,老师们总是很担心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讨论的环节会“出乱子”,所以有时候会尽量避免类似环节的设计。但是如果我们总是设计单一的、静止的学习环节,只是让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而没有一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环节,数学课堂怎么能有活力?学生怎么会对数学感兴趣,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呢?

所以,笔者认为:低年级的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的基础上,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动心”;根据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让他们“动手”;另外,还要让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口”。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才能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动心

新课标说到“数学课中最需要做的事”就提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动心”,从心出发,真心地想去学习数学知识。

1.明白数学知识学来何用,从内激发兴趣。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忽略这一点:没有让学生去体会某一个数学知识学来有什么用,就忙着将学生带入我们创设的情境去解决问题,学习知识。但是学生会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老师为什么让我们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学了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用?其实,低年级的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认识人民币”、“时、分、秒”、“认识方向”等,学生都有一定了解,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遇到一些用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所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激发了。在学完新知识之后,再回过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看似简单的数学知识,其实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的用处,从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根据年龄特征进行教学,从外激发兴趣。低年级的孩子还保留有童话、卡通的兴趣状态,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也都要带着这样的色彩。现如今丰富多彩的数学教科书为我们进行这样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字、算式都变成了可爱的动物、童话场景,让低年级的学生很乐于去翻阅。但是这样的教科书对于充分调动数学学习的兴趣还是不够的,毕竟教科书一直和学生为伴,新鲜感也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设计新鲜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环节,使用低年级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制作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利用这些可以创设的外在的条件去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对数学学习能够“动心”,从“动心”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二、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

人类的活动靠双手,人类的发展靠双手,让双手动起来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说到让学生“动手”,就需要用到学具。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学具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是有些老师不够重视,或者怕学生将学具当做玩具,所以索性不给学生操作,单是老师在黑板上或者课件上演示。试想,这样进行上课,学生如何才能收获数学知识?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抽象的逻辑思维,但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所以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要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这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学生可以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动手操作“内化”为他们的智力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写到:“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所以学具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通过学具,将脑中思考的抽象的数学外化为手中形象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三、采取措施,让学生动口

以前我们会说,中国的英语是“哑巴英语”,因为大家只会写不会说。现在我发现小学数学也有点“哑巴数学”的趋向了。学生在课上都不愿意“动口”,上课发言的情况、讨论的情况很差,每次举手的没几个人或者总是那几个学生,这让老师非常头疼。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没有很好地进入小学的学习状态、性格内向等这些都成为不“动口”的原因。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老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培养“动口”的习惯。“动口”即举手发言,原来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现在看来,却更像是一种学习习惯了,很大一部分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就是不愿意举手。有些是因为性格胆小,有些则是对举手发言根本不在乎。所以在低年级,我们就要培养孩子举手发言的好习惯,明白举手发言是学习积极的表现,也是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回答的对错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回答正确可以得到一些物质奖励,如果回答错了,也要表扬他们勇敢举手。

2.给予“动口”的机会。现在的数学课堂任务都比较紧,老师在上课时总是在抓紧时间讲课,一个问题下去,几秒过后就请学生来回答。这样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导致每次都是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在举手,成绩一般的学生永远没有充分思考和回答的机会,班级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稍加引导、或者进行讨论。其实,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会的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更加完善自己的想法,不会的学生也可以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得到启发,这样一来举手的学生肯定会增加。毕竟每次上课能发言的学生不多,那就要多多安排一些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中也能够“动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动口”的习惯,让学生能有充分“动口”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前面说到,在学生充分动心、动手、动口之前,动脑是基础。但它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蕴含于动心、动手、动口中,蕴含于学生每一次的操作、每一次的发言、每一次的活动中,学生动脑和动心、动手、动口都是共同存在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从动心出发,动脑是关键,通过充分的动手、动口、甚至动脚等,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鼓舞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思维才会被点燃,创造才会被发掘。

猜你喜欢

动心学具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相见欢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中年动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青少年心灵—做到贴心、动心、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