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激趣,营造生活课堂
2016-03-01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蒋金娣
□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蒋金娣
活动激趣,营造生活课堂
□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蒋金娣
新课标明确说明:初中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之一就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却失去了应有的生命色彩,更多地表现为唯科学化倾向。根植于教师的教学意识当中的唯科学化,也广泛地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重视主题、段落、技巧、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点的落实,却漠视文本内在韵律及审美境界,忽视学生个体对文本解读能力的训练,也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克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割裂解读文本,忽视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呢?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游戏虽然时间很短,可能就是5分钟,但是它针对性地指导解决了中学生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生存意识、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帮助班主任解决了在班集体建设中面对的如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等难题。笔者从这里得到启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活动激趣,营造生活课堂”进行了尝试和实践。
一、趣在“识记”活动
新课标指出:7~9年级,在识字与写字上要做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的书写绝大多数达不到这个要求,很多学生拼音与英语的字母混淆着写,汉字的偏旁书写不清晰、不到位。很多学生阅读文本,求速度,重结论。对于语文学习中的词语积累不是很重视。为此,我尝试在教学环节,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设计“识字”活动。
新课预习,第一步是生词注音,所用工具是《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第二步是检查预习环节,学生演示活动,请学生板书展示预习成果,伙伴对所注拼音纠错;第三步是学生板演写字,有意识地强化词语教学,在这种情境式的活动中,很多字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四步:朗读拼音和词语。朗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声音再一次强化了对词语的识记,对于学生识记词语是一种极好的提升,同时也因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会延伸出富有个性化的方法和技巧,这些都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活的元素。
二、趣在“朗诵”活动
要领略文气,念诵是唯一的途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美文,尤其是古诗词的韵味更是许多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篇目。一篇篇文章是由一个个文字积累而成的,这些文字的巧妙搭配,使得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整篇文章有了一种“气”,这就是所谓的“文气”。文气,是看不出、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是用口诵读。诵读是一个进行的动作,文章一句一句地念下去,自然就发生流动,像流水一样。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设计进去的环节,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和重点、难点,设计了当堂朗诵活动。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讲到小弗朗斯听到这一堂课是自己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一时心里很难过,也很懊悔,这种感情集中在“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一句上。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也一次次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小弗朗斯的心里,感受到小弗朗斯此刻的懊悔,同时一次次的朗读也引发了学生不由自主地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学生在课后说,那种感觉就是自己有一次后悔的心理。实践证明:学生对于精致的朗诵指导不但感兴趣,而且会加入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体会文本,体验生活。所以在《再别康桥》的朗诵比赛活动中,学生沉浸其中,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小组朗诵比赛中,学生慷慨激昂。这是生活的真实再现。
三、趣在“表演”活动
1.在表演活动中,唤醒生活体验。语文课堂是初中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人文性强,有的给人以画面感,有的让人感受到一份真情,有的句子刻画传神。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和体悟,仅靠老师的讲解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还是无法深入理解的。但是一旦对这些生活元素凸显很强的语句进行重新包装,设计成场景活动,并结合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就呈现生活化的课堂了。课堂上结合文本中语境而开展的学生表演活动,能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文本,这种理解带着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体悟,是在教师教授基础上的再阅读、再理解和阅读再创造。如“晏子避席对曰”句,在 对“避席”、“对曰”这两个动作的课堂表演活动前,学生会定位晏子的身份地位、当时他面临的处境及在这种处境中应该有的神态和动作。表演前的定位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索,同时这种定位在自主实践活动得到自主的理解和体悟。
2.在表演活动中,链接生活画面。学生一定都是有自主学习的潜能的,教师要善于通过“生活化语文”来唤醒学生的这种潜能。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生活、作者生活、历史背景,调动自己的积淀和阅历,回归生活情理去自主思辨,发表独立见解。对文本细节的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对于文本本身的解读表演,更是在更大范围内,改变了学生专注于“死”知识、等待老师给出结论(答案)的习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更活化了语文课堂,达成了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实践表明,这种由课内到课外的生活化的课堂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事物,获得更多课堂上得不到的信息,有利于拓展学生理解文本的思维途径,有助于课内外思辨良性对接、循环与相互促进,不断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更有利于他们自主、独立而又健全的灵魂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