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动之以情”

2016-03-01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陆晓瑜

新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花草品德

□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 陆晓瑜



也谈“动之以情”

□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 陆晓瑜

人,与其说是血肉之躯,不如说是情感之体,因为情感性(当然还有思维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与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动物”,他们的交流、对话及相视、相携等都不乏“情”的流露。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提出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且放在首位。课程强调关注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有创意地生活,但如果没有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情感欲望,激发内心需要,这些要求也许只能是说得好听罢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个镜头——

【镜头1】一群白衣天使正走向二年级教室,准备打预防针。教师里随即沸腾了,叫喊声、哭闹声此起彼伏。班主任皱着眉头不知所措,片刻,他思忖了一会儿,说:“小朋友们,别怕,前几天《品德与生活》课上,我们不是学过《我不胆小了》吗?好多小朋友都说从此不胆小了,可现在怎么能出尔反尔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面面相觑,但那份紧张与害怕似乎并没有真正消失;当医生取出针筒,准备打针时,不少孩子又害怕得哭了。任凭老师反复劝说,都无济于事。对他们来说,此时的担心、惶恐已掩盖了一切。殊不知,那天在上《我不胆小》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出了今后会如何克服胆小的毛病,还大声地喊了好多遍“我不胆小了”,可如今……

【镜头2】昨天我上完《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后,自我感觉挺不错的,不仅因为在课堂上学生说得那样头头是道,个个积极性高涨,更为课后孩子们还主动去学校的花圃旁与花草树木们“窃窃私语”而欣慰,那般爱怜的样子令其他老师赞不绝口。也许是我赋予了花草人的语言和动作,孩子们与花草零距离接触,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了感情,认识也得到了升华。正当我还在为自己的“成功”庆幸时,今天的一幕让我倍感惊讶:傍晚,在我家旁边的那个小花园里,一群孩子正在嬉戏玩耍,一会儿不停地摇晃树木,一会儿又采起那鲜艳美丽的花朵,还不时把树枝当秋千玩耍呢!定睛一看,这群孩子有大有小,但其中两位一年级的正是我班学生。我在一旁站立了片刻,有个大同学最先看到我,忙对大家说:“看,老师来了,别采了,别玩了吧……”“没关系,这又不是在学校!”回话的正是我班的学生。我愕然了,温暖的春风吹来,我却感到一阵凉意,赶忙回到家里思索起来……

以上两则案例中,就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其认知目标基本已经实现了,但这仅仅是短暂的实现,因为课堂之外,我们看到的是另一幕情景:那就是还没有情为所动,也未通过情感这根纽带,把明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道德行为的转变。因为学生丰富的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任何美好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它,这也符合《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的情感教学。低年级品德的形成更富含情感因素,课堂上我们若能触及到孩子的内心深处而非表面的情感因素,触及到他们的心理需要时,他们还会将道德行为作为演给老师看的一场戏吗?情感教学在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好似机器中的润滑油,举足轻重!那么,又如何来发挥好这“润滑油”的功能呢?关键当然要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一、教师动“情”

曾有人这样说:教育学生,三流的教师用惩罚,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一流的教师用眼神。当教师用眼神传递着内心复杂的情感时,学生也会被感染,此时,勿须多说,感化的力量将是无穷的。我回忆着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的情景,想象着绞尽脑汁创设的各种情境中,学生玩得那样带劲,演得那样动情,而我却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我是一名忠实的“观众”,我没有同情,更没有看到花草树木得到保护后的欢喜。看得出,也许有的孩子真的动情了,毕竟我创设的生活情境比较真实,但大部分孩子可能真的是在演一场精彩的戏给我看。我庆幸看到了这位肆意摘花的小朋友,让我从成功的喜悦中回过神来,重新思考。“情”这个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却能将老师与孩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教师只有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由此动情,并在教学中加以自然流露,如春风细雨般滋润学生,感染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触动,摆脱那种“虚情假意”的表演,让课堂实实在在地成为演绎精彩生活瞬间的场所,真正让品德与生活同行。因而,在品德课中,教师要善于“生情”和“持情”,并逐步将自己的情“移交”到学生身上,以“我情”激发“他情”,感染学生,这将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

二、设法激“情”

低年级小朋友的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情绪的维持又缺乏恒定性,而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对道德行为的产生,都源自于道德情感,因而“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善于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自然得体的体态语、形象有效的多媒体和多样化的情境创设来激发情感,让学生获得如沐春风、如有神助的亢奋状态,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许多积极向上的想法。如第一则案例中的“我不胆小”这一品德的教育,因直接与小朋友的情感有关,所以更需在课中激情,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促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回想老师在上课时安排的各种活动都是比较简单的,而且注重了活动情况,忽略了活动中学生感受的掌握和调控。也许正是由于没能触及心灵世界,激发学生“讨厌胆小”、“做勇敢者”的强烈愿望,从而导致表里不一。因而,教师在自己动情的基础上,还应更好地激情,要拥有一颗“童心”,能将自己变为“学生”,与学生有一样的“思维”,一样的“言行”,一样的“顽皮”,一样的“天真”与一样的“好奇”,让学生在完全的、真实的平等中引发对学习的“有情”、“深情”、“用情”,这将是他们各种美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源动力。

三、学生生“情”

任何一种道德行为的产生,只有来自学生内心需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行为,什么时候他们才会不断地产生内心需要呢?那肯定是在产生共鸣之时,受到感染之时,心灵振奋之时,也就是在学生生“情”了,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就会产生养成各种美好品德的愿望。教师的“生情”与“激情”也是为了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也动情。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教《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时,只重视了活动的多样性与课堂氛围的调适,却忽略了以情染情,用情激情,引导学生“生情”。我也许就是在演绎了精彩的教案剧,学生也努力配合着“表演”。而没有真正促其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变化,才导致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情感是丰富的。各种好习惯、好品德要自然地植进他们的心田,才会很快地生根发芽。那么这块田地中必须有“情感”作为肥料,方能浇灌出美丽的品德之花。

四、教育有“情”

“教育是美丽的经营”(李正火语),充满活力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更需经营。情感是课堂生命的纽带,我们用“情”来经营课堂,让教师成为课堂的持情者、移情者、激情者。当然还需要有“真心”,真心地面对课堂,真心地面对学生,真心地面对与学生的交往,真心地面对自己(包括来自于自身各方面所有的言行举止)。一旦有了真心,也就有了真诚;有了真情,就会对课堂、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真心”与“真情”换得学生的“真心”与“真情”,从而避免表里不一(嘴上说胆大,行动却胆小)、真戏假做(老师面前爱花草,背着老师损花草)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中由心动、感动再到行动,让品德课堂成为情感的课堂、生动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心动的课堂,使品德教育成为有“情”的教育。我想,这也是我们共同期待的理想的品德课堂。

有情的课堂犹如一个灵魂,实现着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有情的课堂犹如一片绿洲,构造着和谐的生态环境;有情的课堂才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取得诞生的新生儿,由它来承担重任,品德教育将会展现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花草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爱护花草
勿摘花草
花草春夏
沉睡的花草园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品德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