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里的未来》的舆论引导力

2016-03-01钱志强

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专版手记舆论

钱志强



《村里的未来》的舆论引导力

钱志强

《村里的未来》是一篇记者“手记”,刊发在《陕西日报》2016年2月15日11版。

这一类“手记”是“新视点”等几个专版上的一个栏目,是记者对某个事物进行调查后,得出的有指向、有分析、有观点的评述。这种对客观具体事物有较深了解后写出的感悟性文字,它的传播影响力、对舆论的引导力,会因它写得有根有据而更出效果。《村里的未来》是近期报纸上刊发的较好的一篇。它好在哪儿呢?

第一,它一开头在肯定了中国农村“发生着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变化”的同时,关注到了“许多返乡回家的有识之士都生出对于农村未来的担忧”这一舆情,提出了“中国的农村,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究竟该往何处去”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但记者还是把它提了出来,面对陕西的现实说道一番。我们常讲的舆论引导,是离不开直面问题的,他提出这么大的问题,说明这位记者的问题意识非常强烈。这里所说的问题意识,是记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助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所讲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离不开对问题的分析、纠偏、化解或引导的。

接下来,记者说道:农村发展,从来没有一个长久的固定模式。“三农”问题,关系国家之根本。提醒大家应该看到,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看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生产力过程中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记者认为,这是如今农村纷繁复杂背后一条一直起支配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发展、调整,再发展、再调整……记者正是依照这一规律作为看待农村一系列变化的理论依据的。

第二,记者在肯定了农村那些实实在在的巨大变化后,又针对另一种舆情,即对传统农村依恋的心理,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当我们无限憧憬过去的田园生活时,又有几人愿意真的回到过去那种传统生活?这一反问无疑将引起人们的进一步思考。首先应该看到,农村已经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城镇化又让不少农民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生活。也许,是某些地方在政策的执行上不到位或出现了某些偏差;也许是把本应渐进的过程,为追求城镇化比率而盲目加速,致使一些人反过来又产生了对农村传统田园生活的依恋。在此,记者用了“终究还得学会接受”几个字来引导。“学会接受”这几个字内涵是很深的。对于当下农村存在的问题,比如:空心化、留守儿童、养老、土地抛荒等,记者也没有掩饰。但又语气坚定地说:“解决的途径只能在发展过程中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总的思路该是什么呢?记者的观点鲜明地提了出来。他认为,“理想的一种农村生产状态,当然是农村的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在可以利用的一切现代科技水平条件下,实现最佳组合。”未来农村最起码在四个方面应得到保障,依次是:粮食产量上的稳定;食品安全上的保证;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这里,有必要补充一点,就是要坚守耕地保有量的红线,并拒绝一切违规违法行为。

第三,“手记”的最后,有一个紧扣主题的精彩结尾,即它的前瞻性,对现今农村发展中的某些做法说了一个“不肯定”词。记者说道:“站在最长远的角度,我们是否也可以期待,现今在陕西农村普遍流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这样的农业模式,说到底都还将是一种过渡模式,农村土地的最终,还是会走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我的理解,这个“不肯定”词不是否定,是用发展的、进行式的眼光看待事物,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做出的深层次的思考。我注意到,记者在这篇“手记”里,谈到中国农村发展时,用了“局部段落”“试着迈进”等话语,表达的是在当今中国国情、省情面前记者所具备的探索式的思想方法。

“手记”是记者调查性报道的结论(或称阶段性)见解,是观察事物、了解事物到一定程度以后发散出来的智慧,形成了富有创见的观点。有道是:观点使新闻更有力。这也正符合陕报几个专版的编辑主旨,达到有思想力和理论高度的要求。具备了这一条,必然有了引导舆论的力量。

(作者系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审读专家)

猜你喜欢

专版手记舆论
我的航天员手记
编辑手记(四则)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阅卷手记——一次函数
八月手记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特别专版
“奥运专版”今日推出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专版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