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之新理念点滴谈(六)
2016-03-01深圳小学石景章
□深圳小学石景章
语文新课标之新理念点滴谈(六)
□深圳小学石景章
2014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谈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明确指出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什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文中没有明确阐述。但在整个小语界,普遍认为是一个“读”。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以读为纲、以读为本、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等想法,占据了整个小语教坛。这些想法错了吗?当然没有错!因为“读书”是人类获取一切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我想,新课标的意思是:在走这条“读书”之路时,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比方说,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就讲过一句话:“不动笔墨不翻书”,我认为这句话道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至少可以说是基本方法之一。这句话提示的方法放到当代学习中,应该理解为“批注”。今天,我就谈谈“批注”这个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我对“批注”的理解是:批是批,注是注,而且应先“注”后“批”。所谓“注”是指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如直线、曲线、单线、双线、加点、加圈等,“注出”读书人想突出一下的地方,或字、或词、或句、或段。所谓“批”是指用语言文字“批出”自己所“注出”内容的理解、联想、判断乃至于置疑等。这样一注一批,不但可以体现读书人的读书态度是认真的,甚至“入神”了,还可以证明他是“会读书”的人。因为所作的“批注”体现了他在读书时的思考。“一边读,一边想”本身就是一种正确而良好的方法,而作“批注”正是力证了这位读书人的读书方法既正确又良好。
其实,对“批注”的认识与运用早就成为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比方说:一年级学新课,要求小朋友用符号圈出生字,标出新词。这就是“注”的要求,多好!可惜,在实施这种注字、注词的教学环节时,有的老师常常会遗漏一个测定反馈的环节。此时,如果能抽查任何一位孩子的“注”的效果,来测定孩子们“注”的正确程度,如生字是否有漏圈或多圈的、或新词是否标错,则更加好。我试举一例:一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比尾巴》,文中有个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小朋友想标新词“一把伞”,结果他认为“一”字他懂,就不标,标出的是“把伞”。这在此文中合适吗?这样标词,算正确吗?不测定,你怎么掌控小朋友初学“注”的局面,以保证这个环节的有效性?为此,我给老师们一个忠告:凡是孩子作“批”也好,作“注”也罢,你都别忘了“检测反馈”这个细节。这个细节的坚持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落到实处,有利于老师最及时地掌握学情,同时,也足以佐证这位老师教学机制的明智之处:在完成“预设”后,不忘孩子们的“生成”。
我一般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孩子作“批”的。下面我举一个课例,与同行分享——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三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第一课。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如下——
1.明确目标:孩子们,从今天这堂课起,我们将要学习一种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叫“批注”。(在黑板的正上方第一行用红色粉笔大大地写上“初学批注”)什么叫“批注”?其实,“注”你们早就会了,就是用各种符号在课中标出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或某个段。今天我们主要学“批”。怎么“批”呢?就是在你标出的字、词、句、段旁边写出你的理解。怎么学呢?我们利用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来学。(板书课题)
2.预习检查。(检查字词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此处略)
3.批注示范。(将课文投影到大屏幕上)
我在课题中的“民族小学”四个字的下面用直线作“注”,在旁边作“批”:为什么叫“民族小学”呢?告诉学生:老师画的直线是在作标注,写出的问句是自己的疑问。
然后要求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看谁能找出答案,并先作标注,再写出自己的理解。(老师下讲台作巡视检查,趁机帮助有困难的孩子。此环节耗时5分钟)
4.测定反馈。投影出一段经巡视所发现批得较好的答案。(理由:树立榜样)
这位同学在第一段中用直线画出了“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等五个民族,在旁边写了一句话:“原来有这么多民族的孩子同在一间学校念书!”这位同学所画的词和批的句子,已经证明他读懂了课文,也学会了怎样批注。老师讲评后,让同桌互相检查,然后让某一组同桌作汇报交流。接下来,老师让孩子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这么多民族的小朋友同在一所学校读书是一个怎么样的状况。(生齐读)
5.学生尝试作批注。第2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写上课钟声响了,指名读就过去了。提出按先注、后批的方式,尝试自学第二自然段(给足五分钟)。学生想标注什么、怎么批,全凭自己的理解,不作任何规定。(老师巡视、辅导)
6.测定反馈。同样需要投影出一个批注榜样(初学阶段,投影出典范让孩子们效仿是极为有效的教学捷径)。我所展示的那位学生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只圈了两处。一处是“上课了”,另一处是“下课了”。批的句子是“这样的民族学校真好玩!”同样,师生讲评后,同桌互相交流,我再抽查一对孩子的批注效果……是啊,这样的民族学校真好!我们再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好好体会这样美丽且“好玩”的民族小学。
7.小结。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借助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学会了什么?
生:批注。
师: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真的?
生:真的!
师:那好,今天的回家作业就是自读第二课,也学老师这样先扣住文题作一次批注,明天大家交流评价。下课!
这样上课很吃力吗?这样的课堂需要花很多时间作精心设计吗?这样的学习过程孩子很累吗?这样的学习效果实在吗?你是否也想试试?那就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