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之我见
2016-03-01田积山
田积山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 甘肃武威 733103)
《拿来主义》教学之我见
田积山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甘肃武威733103)
有幸参与“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展示竞赛课”,同时也听取学习了其他几位老师的课,实感同课异构,异彩纷呈,课无定法,教无定则,很难有两位老师将同一课文讲授的一模一样,由此得益非浅,思索之余,便有些许心得体会。
我们讲授《拿来主义》。鲁迅先生人格伟大,思想深邃,文笔犀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也必将会对今后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时代对鲁迅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今的学生生活的时代和平、稳定、发展,或多或少对鲁迅年代的斗争缺乏真切的了解,教授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定的文章有特定的背景,背景要了解,正是在特定背景下的文章中才显出先生思想之伟大。比如,讲到“闭关主义”之害,清政府闭关锁国自守的后果是鸦片战争。我讲到“文化大革命”也是“闭关主义”的表现,其后便有了改革开放。以期学生对历史和现实有深入的思考。
鲁迅先生杂文论证过程极为缜密,以诙谐幽默之语言,极尽讽刺之能事。细加体味“捧”、“挂”、“进步”、“丰富”、“大度”、“抛给”、“摩登”等词语以便对鲁迅杂文有深入的了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尺幅之间,先生心游万仞,思接千载,便将各类错误思想和态度批驳的体无完肤,入木三分。抓住其“破”,便有了“立”,树立了先生的“拿来主义”。自此,破立论证不言而喻,水到渠成。“拿来主义”虽有些深奥难懂,但抓住关键,由浅入深,便不难突破。
字词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组成部分,多音字“孱”是这课重点掌握之字,但个别教师在《拿来主义》教学中将字词教学视为重头戏,花气力、时间去解决许多词,势必本末倒置。窃以为鲁迅文章认识其思想之深度仍是教学之重点,分析探究之难点。有些教师拈轻怕重,不做深入探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实难触及先生思想灵魂之深处,使本就对先生伟大之处略感遥远的学生了解先生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课件设计,问题多多,只问不答,自问自答,眼花缭乱之后便将一堂课讲授完毕。问题要有,学生要阅读、体会、品味、思考方可有收获,方可获得阅读水平的提升,思想认识的升华。沿着作者的思路教学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杂文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一堂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还是认为第一课时先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为宜,然后再考虑“怎么做”,精讲方可高效。
时代对每个人都有极强的烙印,鲁迅也不例外,他是时代的巨人,既有对广大民众的《呐喊》,又有知识分子的《彷徨》。今天读《拿来主义》,今日教《拿来主义》,应将“拿来主义”赋予更广泛的内涵。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不同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可将“拿来主义”赋予现代意义,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级化的今天,当年鲁迅先生的观点也未必完全准确。大胆引领学生置疑古人,比如美国大片已成为CCTV电影频道主要组成部分,经济文化开始多层面交流,中国已经推向全世界,世界也在展示其多彩的一面。但一定要指出鲁迅先生那种为民族着想,为不屈抗争的精神仍放光芒,熠熠生辉。
浅陋见解,不成体统,粗俗认识,难以为文,敬请大方之家给予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