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进孩子的思维了吗?
2016-03-01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徐爱军
□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 徐爱军
你走进孩子的思维了吗?
□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敬恩实验小学徐爱军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常常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忽略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对话,造成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甚至负效。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的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变这些现状的对策。
一、教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代替了儿童的思维方式
1.教师高估了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时,课前我分析学生已经有了在平面图上认识四个方向的基础了,今天只不过是在以前的两个方向之间增加了四个特殊方向,学生掌握这八个方向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教学中,当我出示了情境图中的四个基本方向后,问学生:“超市在学校的什么方位?”学生观察后立刻说出了是东北面,接着提问人民桥、公园、体育场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学生也毫无困难地说出了答案。
学生果真都懂了吗?教学继续推进,教材中一直以情境图的中心“学校”作为参照物,我运用了一下变式原理,用了不是中心的“少年宫”作为参照物,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一面?”结果居然有60%的学生回答错误。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就开始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我意料之外的高错误率呢?我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在课前高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认为学生认识新的方向只是以前方向知识的简单重复。
2.教师缺乏儿童思维的视角。特级教师周卫东曾经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道填合适的长度单位的习题:黄瓜长2( )。有不少学生竟然填写的是2厘米,换作其他老师可能会这样责怪学生:“你们怎么这么笨?黄瓜怎么会这么短?”周老师没有像我们的老师那样去责怪学生,而是耐心地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呢?”这一问,却发现了我们成人所没有注意到的视角:原来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见过一根完整的黄瓜,而只是在饭桌上见过已经切好的黄瓜;了解到孩子这样的想法后,我们不正好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吗?
【对策】教师要了解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蹲下身来走进儿童的思维世界,去寻觅他们的思维方式,而后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切不可以成人的思维去推断或取代儿童独有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在课堂上沉浸在自己对教学过程的思考中,过于关注教案和教材,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由于对教案不熟,上课时不停地看教案,对学生只是机械式地提问,对学生的回答也没作评价,更没有去仔细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如在进行28×12算理的研究中,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28×12中,算好了28乘2后,应该计算哪一步呢?不少学生回答用28×1,教师对此没有作出任何评价,就让学生进入尝试计算阶段。结果问题来了,全班学生几乎都把得到的28与上一步的56对齐;学生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步乘法的实质其实是28×10,所得到的28其实是代表280。
【对策】特级教师徐斌说过:“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教师课前一定要熟悉教材和教学流程,做到“胸有成竹”,在课上才能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上来。
三、教师过于拘泥于教材或教案,对学生有别于教材或教学预设的思维方式视而不见或进行变相的否定
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唯教材和教案是“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思维方式与自己的预设和教材不符的,要么不作评价,要么进行否定。如在一次教研活动课中,有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下册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一课。当出示了算式30+4=后,教师问学生:“你是怎样算的呢?”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用个位上的0去加4得4,十位上还有个3,所以得数是34。”
教师对于学生这样充满智慧的回答却不满意,说:“你坐下去再想想。”又去追问其他学生,直至有学生说出: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教师这才露出了微笑。后来,我翻看了教材,原来是教材上所呈现的算法就是最后一个学生所说的方法。这位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预设和教材上的答案,变相地否定了学生高一级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果已经超越了教材的要求,教师应该顺势而为,让学生获得肯定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用教材教”,把教材教活,同时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并机智地进行合理应对。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善于从学生发言中捕捉其思维的火花
近日,笔者在特级教师黄爱华的博客上读到了一篇题为《“圆柱的表面积”听课笔记》的博文,发人深省。黄爱华老师眼中的那位老师,对于学生的发言的倾听很没有耐心,他向学生提问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形式而已,没有等待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思维过程,就急忙进入下一教学环节。课后,黄爱华老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访谈,学生说在制作圆柱的过程中其实经历了种种困难,进行了多次调整,可这位教师根本就没有进行耐心地倾听。
最后,黄爱华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倾听与拒绝倾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一次充满理解与信任的静静的倾听。”
【对策】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有足够的耐心与学生交流,分享孩子思维的成功与失败,从而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