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
2016-02-29王亚芸周蓬
王亚芸+周蓬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呈现的是思维的过程,是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更有效地读懂作品,更容易深入到作品细节中,更完整地把握作品内容,调动深层思考和想象。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画思维导图,促使学生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呈现出来、扩展开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73-04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索和琢磨的问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教学工具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从现有资料与试验看,思维导图无疑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这个工具在许多西方国家被诸多领域普遍采用,中小学教育中更是在普遍运用它。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这一方法还没有被中小学教师所普遍使用,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思维导图的价值,还没有看到它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功效。为此,本文希望借助一些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读写能力方面的成功经验,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和注意点。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研究大脑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由此意识到: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正在于此。以此为基础,托尼·巴赞于20世纪60年代创造了一种笔记方法,这便是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和Mind Map),也被称为心智地图、心灵图、脑图。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根据托尼·巴赞本人的定义,思维导图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
从其功用来看,思维导图最核心目的就是激发并整理思考。它采用“从中心向周围发散的非线性笔记”,促进人们去整理思维并让其可视化。它是一种图形技术,通常能使看不见的无形思维过程变得可感可见。一个人认识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别人可通过他画的图形直观地看到。思维导图不但能让人看到思维及其过程,而且还因为有了画的过程,使原本模糊的认识、凌乱的思绪变得清晰有序。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思维的过程,是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以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加深理解,强化记忆。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看出他人思维的轨迹、层次等。
许多学者指出,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左右脑协同工作,在艺术创作与表达逻辑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因为把词汇和图标连接在一起进行处理,就既能在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调动左脑来配合。事实上,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是回归自然的原始思维方式之一,它是外化的“精神图谱”,是创造性思维的自然表达。[1]
在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学生需要尽可能地调动大脑的两个半球协同工作。即在运用关键词来表现有关内容时,尽量多画一些图标来表达意义。使思维导图更简洁,更生动形象地表达真正的涵义。
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
三、思维导图能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可以调动学生的脑,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更有效地读懂作品,更容易深入到作品细节中,更完整地把握作品内容,调动深层思考和想象。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导图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
1.线性模式。思维导图像用线串起一颗颗珍珠。只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在阅读中找到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事件、人物和事情经过,用文字和图标记录下来,再用线把它们联系起来,便可画出整篇文章的阅读思维导图。图1为线性模式思维导图:
2.环状模式。开篇点题,或开头为下文作铺垫,结尾与开头、前文相呼应,结尾深化或升华主题的文章,大多阅读思维导图是环状模式的。图2为环状模式思维导图:
3.放射模式与聚敛模式。突显文章所有内容都紧扣一个中心主题展开,所画的图标和记的关键词都与这一中心主题紧密相关。其思维导图为放射性或者为聚敛性的。图3为放射模式思维导图:
以上列举的是阅读中孩子们根据文章内容和线索、结构画出的思维导图。从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情况,看出他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水平。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对文章各个部分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任务并不是回答教师的课堂问题,也不是阅读文章后不了了之,更不是听完教师的讲解做做作业而已。参与的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作品的主干和枝干清楚地画出来。显然,在这种教学中,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多了许多,但是绘图的过程是很有成就感的过程,孩子们会投入其中。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有力的训练。
思维导图并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一篇文章常被学生画得同中有异,各有千秋。这正印证了“阅读是生成的过程”这一阅读理论。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不同,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和发展水平,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有了画图的过程和最后的作品,师生、生生的交流都通畅了许多,相互启发也更容易落实。在学生分享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疑问:“你为什么画成这样?”由此,思考和讨论就变得顺理成章。通过这些讨论,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缜密度和敏锐度都会被提升。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显著的。endprint
当然,用思维导图法来指导小学生的阅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地以图导学,以图导思。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而不是最终呈现的结果;学生在小组里是不是能够通过比较来展示、讨论,通过互相问答,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考过程,互相促进;自己是否能把学生的导图作品作为教学资源,用于分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路,向学生呈现不同小读者的多元阅读理解,构建一个充满思考氛围的阅读教学环境。
四、思维导图能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
众所周知,要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需要学生思维开阔有序,需要学生发挥个性。思维导图恰恰在这些方面有着非凡的功效。因为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画思维导图,促使学生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呈现出来、扩展开来,最终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举例来讲,如果教师对不擅长写什么好的同学启发道:“你喜欢什么?”学生答:“打仗的书。”那么,“打仗的书”就可以成为思维导图的核心。接下来教师问:“你喜欢书里面的什么?”学生会回答某人某事某个场面。这些就可以成为思维导图中的分支,而每一分支又可以不断延伸。这样,学生的思维在画的过程中会逐渐延展开来、丰富起来,从而明白“原来我有那么多东西可写”。
如果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看,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学习效果。思维导图作为以放射性的思考为基础的一种收放自如的思维方式,还能把学生个体的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
因为思维导图能把学生的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的内容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2],因而就能有效地帮助每个学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词语及素材。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能用可视化的思维工具代替纲目罗列式的讲解模式,就容易为学生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思维模型。学生思潮的闸门就会打开,就能在可视的思维导图中直接筛选和组织写作材料,丰富自己写作的内容,安排写作表现手法的应用。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导图这种形式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右脑的图像、想象、色彩、空间和整体思维等,使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等得到了更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筛选、分析、判断、理解等自主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3]。
如图4所示,在小学作文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教学中,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形象地记忆写景状物文章描写的着力点,并进行发散性思考,将脑海中想到的东西立马化为纸上的图画,形成一张张生动形象的作文蓝图,丰富的想象和内容都和运用导图的教学方法有密切联系。
导图导写,正是以类似图式的语言唤醒学生的内部意识,唤起学生的构思热情,催化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内省式、体验式的写作习惯。这样的写作过程倾注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众不同的灵感和顿悟能够被创造性地描绘下来,学生在写作前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都能十分清楚明了有序地记在图中。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写作蓝图。
好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使学生学习的状态得以改善。我们通过教研发现,善于运用思维导图上课的语文教师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方面得到出色的效果。同一位教师用思维导图上课时,其课堂效果与教学效率都会比不用思维导图高。所以,积极组织语文教师了解思维导图、学画思维导图、学用思维导图凸显重要。
参考文献:
[1]江伟英.图解语文[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0:3.
[2]高翔.试论图式理论的心理机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刘蕾.图式在提高记忆能力中的重要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责任编辑:杨孝如、石萍
Mind Mapping and Chinese Teaching Efficiency Promotion
WANG Ya-yun & ZHOU Xiao-peng
(Guangzhou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Guangzhou 510030, China)
Abstract: Mind mapping is a way of note taking, which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also is the key stag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sharing.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mind mapping ma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works, more easily interpret the details, more fully grasp the content, and activate their deep thinking and imagin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teachers may guide students to draw mind maps and encourage them to present what they want to write and expand, so that students could learn what to write and how to write their compositions.
Key words: mind mapping;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efficienc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