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
2016-02-29梁伟叶
梁伟叶
[摘要]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关于地理学科的教育要求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人才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地理教学中能够贯入人文精神,可使得学生在地理科学领域获得知识与情感价值的双向成长。选择人文精神为地理教学的教育新内容与目标,通过对地理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融入现实进行理性认知,并基于此尝试构建符合当前社会及教育价值需求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系。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课堂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11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地理学科正在扮演越加重要的角色[1]。从学科视角来看,其综合了行政区划、气候特征、交通运输、矿产资源等诸多知识内容,而从人文视角,地理学科又涵盖了政治区划、资源争议及领海领空争议等潜在教育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融入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对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提升。北京市地理学专家刘桦林认为,人文精神教育进入地理课堂并非简单地对学生道德、修养等进行塑造与培养,其对于学生规范的人格培养、积极的价值追求教育更为明显,是从世界观、人生观视角展开的生命品质教育。因此,在多层角度审视地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地理学科的人文精神渗透进行行为优化,可以为学生除地理学科知识之外的人文情感培养奠定基础。本研究将结合相关理论与教学现状,在本人的教育经验基础上,进行地理人文教学策略构建。
一、审视学科特征,定位人文教育目标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作为教师要从地理课标入手,对其知识所潜在的人文素养进行充分理解并整合。《中学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地理是集科学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分类[2]。如上所述,在地理学科中既有各类学科性知识,更有许多能够挖掘为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资源。如从行政区划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展至“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从发达的交通网络可联系到“祖国繁荣发展的自豪与自强”等。同时,教师要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各项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发现活动中,紧抓每个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帮助其建立越加健全的人格。
在序言《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中,教师就可引入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为了获得第一手地理资料翻山越岭、吃苦耐劳的感人事迹,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树立个人学习的榜样,树立“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求知思想,为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乃至地理素质的提升开个好头。
明确地理学科所具备的丰富人文性后,教师要准确定位地理学科不同内容的人文教育目标。从宏观上来看,地理学科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先祖所积淀的各类经验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能够将国家地区间的联系、风土人情的异同等放置于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并学会从全球视野发现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升自身学科理解能力、辨别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能力等。
二、合理链接事例,提升学生感性认知
地理学科跟其他学科一样,都占据着固定的课时数。代课教师既要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又得保证学生在进度完成过程中获得真知与成长。将人文精神融入地理课堂,从表面看无疑是增添了教学的负担,但是实质上这种人文精神教育恰恰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动力,从而提升课堂实效。
教师善于将学科内容链接到典型事例,将有助于学生对事件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辐射性事例思维把控的能力。这将体现地理教师对学科综合性问题的把控能力与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将学校当地的企业、工厂等一一罗列出来,并鼓励学生对其可能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危害进行分析与归档分类,阐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之根源,尝试性提出环境优化、生态建设的相关措施,从而形成本次活动的一大成果。而在破坏自然生态造成的后果上,教师又可将“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原因引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区域环境破坏后果的同时,又能自觉形成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认同与行为支持。当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分清楚自然灾害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提升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地理学科知识实践辨识能力。
三、树立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在经济发展的和平大环境下,社会过多地强化个人价值与利益,这导致了不少学校的爱国教育都成为政治思想教育的薄弱环节。反观地理学科中,除了“地球村”观念,还有就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界限分明的领土、领海、领空。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辽阔的疆域》内容讲授时,笔者曾做过一项关于领土纷争时政事件看法的调查。
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有些岛屿并没有争执的必要,尤其是在中国与菲律宾关于黄岩岛之争的看法上,不少同学认为黄岩岛微不足道,为此争执而伤害友邻情感只会树立太多敌人,不利于国际环境的稳定。从这点来看,在学校中不少学生的国土资源知识、国家领土及民族意识十分令人担忧。教师可通过制作黄岩岛、钓鱼岛的精美ppt用以介绍其历史归属,引导学生感知优美风景,让学生在美与价值的欣赏与挖掘中,逐步积累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其积极的人格。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必然会对自然产生极大的探索欲望与信念。
四、实施情境教育,优化社会责任意识
不同的国度,其社会制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历经社会更迭,我国始终推崇担当精神。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度穿插当前我国国家政治及经济情况[3]。要及时对国家关于土地、交通、气象等诸多方面的新政策与新思路进行解析,并可将譬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战争问题及资源问题等多方面的人文教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倡导“和睦、公平、友善”的社会价值氛围,要求学生明确自身在社会中应尽的义务,应承担的责任等。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倾向与人文精神特征,且对此要保持理解、尊重与宽容,学会以关爱的目光看待世界的弱势区域与人群。
如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中东》内容时,笔者首先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用以引导进入本课学习内容。①中东地区缘何总处在战火之中?②中东地区缘何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区域?学生在看到问题时,都在急于去献出答案。但是回答的核心问题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争夺等上,并不能从战略位置的角度来提出看法,而从社会乃至全球责任意识来看则更加寥寥无几。其后,笔者通过播放中东地区相关纪录片及采访视频,引导学生对生存环境进行自我审视,同时对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形式下的观念及行为给予理解与尊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化思维,拓展自我活动视野,从而以主人翁姿态面对社会和世界。
五、加强合作探究,引导铸就良好品质
初中学生在青春期及升学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心理变化相对较大。许多学生总是表现于表面的互敬互重,有的学生则辨别能力较弱,盲目跟风;也有的学生则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味扎进学习中,与同学交集较少。因此,现在学生普遍都缺乏良好的个人品质,如谦让精神、合作精神、理解及赞赏品质等。他们在班级内部与同学相处、参加集体性活动时往往表现为冷漠、消极。由于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科学性,讨论与探究可让探知更加科学与合理[4]。因此,教师不妨在地理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合作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适应交往,学会交往,且在交往中能够锻造多种优秀品质。如对同学的优秀表现给予充分赞赏并分享;对同学的某些行为给予深切理解与支持;对同学的不友好行为给予宽容与谦让。同时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给予审视与剖析,从交往中提升自我品质。
如在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节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农民工问题作为开放教学板块的主题,并提出以下讨论要求:
1.集体小议: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是出于什么原因?
2.同桌讨论:你如何看待外来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及农民工进城这种现象?
3.分组讨论:农民工进城给城市带来哪些变化?给农村造成哪些影响?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逐题讨论,由于在学生中间也有农民工子弟,不少学生能够体会到农民工离开家乡的无奈与生活艰辛,认为农民工身在异乡打工不容易。也有学生认为农民工的过度涌入造成了城市生态的破坏,城市住房、城市卫生、城市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出现危机与困境。也有的学生觉得农民工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小角色而已。
在问题的深入探讨中,作为农民工子弟的学生认为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不够,导致农民工生活及工作中都存在巨大的问题,不过,作为农民工要感谢城市提供给其维系生存的工作机会,且也有不少农民工通过城市建设舞台展示出自己的才能。而作为城市家庭学生则认为虽然农民工进城在一定程度上让城市各个领域生态遭遇危机,但是农民工的汗水与付出,推动了城市在诸多方面的发展,城市应该感谢他们的付出。笔者对学生们的总结首先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多从全面视角来看农民工的历史价值。学生们经过几番讨论与修正之后,认为农民工很辛苦,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对农民工进城所导致的社会问题要以积极的思想态度予以宽容与理解。借助此项活动,学生们所触及的可积累品质有宽容、感恩、理解与尊重等。只要教师能够组织得力,引导有方,那么地理学科的人文精神培养将获得实效。
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时代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所必需的人类品质。而人文精神则应被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初中地理学科中有大量的人文地理知识与潜在教育资源,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人才。同时,要借鉴国内外人文教育的优秀做法,重视地理学科课堂人文教育的渗透法则建立与教学手段选择。要发挥地理学科与人文精神培养链接的优势,争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素养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田洪.初中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1).
[2]陆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3(4).
[3]张中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新课程(中学),2011(2).
[4]刘清萍.浅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教育革新,2011(5).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