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百家讲坛》收视机能衰退的“病因”

2016-02-28吴海东拉萨市广播电视台西藏拉萨850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收视率整改百家讲坛

吴海东(拉萨市广播电视台,西藏 拉萨 850000)



浅析《百家讲坛》收视机能衰退的“病因”

吴海东
(拉萨市广播电视台,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自2001年7月推出以来,时至今日(2015年底)已届14年。前些年,《南都周刊》的一期报道说,央视名牌栏目《百家讲坛》遭遇了“七年之痒”。此前,该栏目频遭诟病,有关收视率下跌的传闻甚嚣尘上,屡次见诸报端。一时间,《百家讲坛》“树大招风”,成了众矢之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有媒体称,《百家讲坛》“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衰亡还是转型,成了《百家讲坛》必须穿越的十字路口。本文锁定《百家讲坛》收视率下降、生存状况艰难这个热门话题,对该栏目收视机能衰退的“症因”进行归纳、简单分析,并“对症下药”,提出“拯救”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百家讲坛》;收视率;衰退;整改

一、《百家讲坛》收视机能衰退的原因

关于《百家讲坛》的“视微”,媒体众说纷纭。笔者综合各家观点,认为该栏目收视机能衰退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节目过度娱乐化、庸俗化,公信力受质疑

《百家讲坛》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登坛宣讲的主讲人大多是中国当代知名学者、专家,还在在于它高举的中国国学大旗,更重要的或许在于它通过央视这个强势媒体,把深奥的学术问题以一种新的通俗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寓教于乐,给人启发。几年前,《百家讲坛》主讲人向大众传播的思想、见解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广大观众的需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共鸣。从当时火热的收视情况来看,这个学术节目还算成功。但后来,节目越发地强调“市场”,摒弃了思想,对文化和学术进行庸俗化、娱乐化的解释。让一个领域的专家讲述另一个专业的内容,这几乎成了主讲人火爆的铁律,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等人莫不是如此,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阎崇年、易中天、纪连海、于丹等人随着《百家讲坛》的日渐火爆也被捧成学术明星,一时变得炙手可热,名声在前,利随其后。

姑且不谈学术传播要将最新、最权威、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传递出来,但搞学术最起码不能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百家讲坛》的一些主讲人讲述的内容因存在硬伤而饱受争议,如于丹对儒家经典中一再出现的“小人”,“创造性地”解释为“小孩”,让人大跌眼镜。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于丹更是不求甚解,因循前人。王立群称:“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汉朝的很多皇帝,包括刘邦都是双性恋。”这种庸俗化的视角,和学术显然没有关系……

在学术上固然可以见仁见智、百家争鸣,但是在宣扬“授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的《百家讲坛》上,对学术观点的浅薄甚至歪曲解读是绝对要不得的,这是对学术、媒体和观众的不负责任。《百家讲坛》从鼎盛走向衰微并不奇怪,大众化、通俗化的学术节目在经过娱乐化、庸俗化的改版之后,最终只有一条路,就是衰微。

(二)主讲人匮乏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曾说:“这样的栏目,只要有真才实学的、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的人都应该有资格开讲,不一定需要有什么样的学术头衔。”

主讲人是《百家讲坛》的核心竞争力。近一段时间,《百家讲坛》的一些老面孔纷纷重返讲坛,这恐怕也是《百家讲坛》面临危机的一个信号。

为“扶大厦之将倾”,《百家讲坛》再次起用自家打造出来的名人,延续其辉煌。眼看《百家讲坛》就要“江河日下”,这些因栏目获益的名人们,是该他们用自己的人气为栏目做点什么了。2008年春节假期,于丹重返《百家讲坛》,这是她第三次被该栏目委以重任。第一次是2006年10月讲述《论语》心得,第二次是2007年春节演绎《庄子》的哲学,这一次,于丹书接上回,再续《论语》。在于丹之前,重返《百家讲坛》的老面孔越来越多。刘心武也卷土重来,依旧揭秘《红楼梦》。而已经两度登坛的易中天,又上演了“梅开三度”,开讲先秦“诸子百家”。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百家讲坛》已经很久没有推出新人了。2005年的《百家讲坛》推出了刘心武、纪连海,2006年,捧红了易中天和于丹,到了2007年,虽然该栏目强力推出王立群、蒙曼等主讲人,但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跟前几位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而2008年,《百家讲坛》在主讲人的推出上,后继乏人是毋庸置疑了。

(三)观众审美疲劳,内容缺乏创新

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说:“大众的兴奋期已过,不会再亢奋了,更不会再如痴如醉了。《百家讲坛》已进入了衰退时期,将成为一段历史。”

《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给我们这么一个警示:任何一个栏目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诞生、发展、成熟然后衰退的周期,应该居安思危,不断调整自己,在变革中求发展,以防被瞬息万变的观众口味所抛弃。前车之鉴有央视老牌栏目《电视你我他》《综艺大观》以及收视率每况愈下的《曲苑杂坛》和《正大综艺》。虽然《百家讲坛》一直在推新人、新选题、新思路,但从传播学的原理来看,观众早已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对节目的推陈出新已经产生了“抗体”。

《百家讲坛》围绕“清史”“老子”“三国”折腾了一阵子后,在内容上已经有所革新。2007年,节目邀请河南林州市政府女官员大讲“红旗渠”的历史,但观众仍不买账,重遭质疑。一些《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也认为《百家讲坛》确实没有以前好看了,有观众在网上论坛发表意见:“现在讲孟姜女、白蛇传,还不如找经济学家解读一下经济危机产生、发展的过程呢!”也有观众认为易中天的先秦诸子没啥新鲜东西,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前人说的,而且知识量太小:“易中天讲的40分钟内容,我估计读一页书也就差不多了。”

无论是对于节目的形式还是内容,创新都是势在必行的。其实,更深层的还有央视节目独有的话语权的创新。不论是精英分子,还是草根力量,都希望在《百家讲坛》上实现平等对话。应该让持不同观点者立足于同样强势的平台,进行争鸣。有人说《百家讲坛》一张桌子、一位主讲人,连讲数期,现场及电视观众如聆听高僧讲法一般。魏明伦就直斥《百家讲坛》垄断了话语霸权,受众无法对答:“《百家讲坛》可否另设一席,请海内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俊杰,与易中天‘教父’、于丹‘圣母’对话《三国》,答辩《论语》?”愤青掌掴阎崇年、网民韩江雪拍山寨版《百家讲坛》,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由于缺乏与栏目对话的渠道,草根力量奋起对抗《百家讲坛》的情况。如何进行创新和进行怎样的创新成为《百家讲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四)奇观文化,必然昙花一现

《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谈节目收视的下降:“这是符合一个电视节目生命规律的,从一个新生事物到大家司空见惯。这不是没落,是回归正常,当年的狂热现象只是一时的,是不正常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说:“奇观文化往往来去匆匆,昙花一现。原因说来简单,非理性的迷离恍惚虽然很适宜奇观文化生长,但毕竟不是人的常态。人们一旦回归理性,奇观文化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百家讲坛》应该明白历史与学术追求的不是趣味,不是轰动效应,而是真知,并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做历史,应该致力于追求历史的真相,使人们看到历史与文化的源流;做现实,应该致力于使整个社会看到我们的现实处境和社会前景,并意识到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有一个基本认知,达成价值共识。

有专家呼吁电视媒体应注重理性的回归。建议电视媒体不应沉沦功利,更不能摒弃理性。也许电视媒体真正需要的,是从娱乐狂飙的道路上华丽转身,在锻造硬邦邦的、富有生命力的精品和挑起沉甸甸的使命上多花些力气。

二、何以“拯救”

前面,我们分析了《百家讲坛》收视衰退的“病因”,接下来在探究“拯救”的措施和方法时就需对症下药了。

(一)栏目定位须改革

《百家讲坛》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无意之中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第一股浪潮。但是,其是用功利的方式去挖掘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如果《百家讲坛》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讲坛”,它近期的前景确实不太乐观,需要等待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二次浪潮。

有学者建议《百家讲坛》将自己定位成“用通俗的方式向老百姓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讲坛”。这或许也是其浴火重生的办法,因为老百姓这方面的需求实在太大了。《百家讲坛》只要以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不再把自己束缚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上,可讲的内容其实非常多。

(二)治学态度要科学严谨

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是说给作为栏目主讲人的专家、学者们听的。在《百家讲坛》这种带有学术性质的电视栏目上,如果主讲人不能坚守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会误导很多受众的。在课堂上,老师讲的每句话学生们都可能会记在心里,如果你讲的是错的,那么他们记住的也就是错的,其后果当然是非常糟糕的。更何况该栏目是要面对无数对文化、智慧、思想等有着极大学习热情的电视观众,一旦主讲人在学术上存有硬伤,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真金不怕火炼,主讲人所讲述的东西只要有根有据,以理服人,使人获益,就不会招惹各种质疑,也会取得包括学界精英在内的大多数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主讲人须有个人魅力

《百家讲坛》可不必十分在乎主讲人在学术界的头衔、权威等,毕竟“英雄不论出身”嘛。在选择主讲人时,要尤为重视其个人魅力和观众缘,权威与否反而次之。因为《百家讲坛》不是一个纯粹的象牙塔式的做学问的地方,如果过分强调头衔、权威,可能会与之相去甚远,毕竟主讲人还需在《百家讲坛》上经历一个从“做学问的”变成“做电视的”转变过程。易中天表示,主讲人的个人魅力的确很重要,“观众不但要听你‘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听你‘怎么说’。《百家讲坛》主讲人要有学问,但不能只有学问,还要有见解,有个性”。

(四)广泛寻求题材,着力创新形式

《百家讲坛》说完历史说什么?众多学者认为,目前不少类似的文化节目都面临发展瓶颈,继续发展需要突破,不仅内容要对观众有所引导,形式也需要更新。有专家表示:“虽然帝王将相和历史名家的逸闻趣事是文化节目的首选,但是节目就像足球比赛一样,会培养出越来越专业的球迷,所以当务之急要寻求更多的题材,创新形式来满足观众的要求。其实,文化节目弄点娱乐也没什么,只是多开发点品种才能办得长久。”

在节目传播形式的创新上,制片人万卫称,《百家讲坛》将着重打造网络平台,以便观众和读者与主讲人更好地交流。“这个渠道我们一直在做,网络交流的优势大于电视,环境相对宽松,目的就是让广大网友和主讲人通过网络直接交流,我们也想把这个平台打造成品牌。”这应该是栏目开始有实质性创新的一个积极信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总之,《百家讲坛》若要重焕生机,并维持较好的收视效果,那么创新是其必行道路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建鸣,胡运芳.收视率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5-31.

[2] 张健.电视媒体不能只认“收视率”[N].人民日报,2008-11-14(16).

[3] 杨致远.清算百家讲坛[J].南都周刊,2008(269):5-13. [4] 钱欢青.《百家讲坛》跌出收视前十学术太过娱乐惹的祸[N].济南时报,2008-11-25(12).

[5] 刘海明.谁踢了《百家讲坛》的场子[N].新京报,2008-11-27(14).

[6] 王慧.且慢给《百家讲坛》判死缓[N].齐鲁晚报,2008-12-14(16).

[7] 林芳.《百家讲坛》何去何从明星主讲人对症下药[N].广州日报,2008-02-25(专题策划版).

作者简介:吴海东(1981—),男,四川丹巴人,本科,拉萨市广播电视台助理记者,主要从事工作:新闻采编。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84-02

猜你喜欢

收视率整改百家讲坛
说 《百家讲坛》
大型活动策划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升策略研究
如何利用微信平台拓展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做好校护理技能大赛阶段性考核的体会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重庆市交通拥堵整改问题研究
教辅人员的作用在高校教学研究中存在的误区及整改措施
从电视访谈节目看名记者的采访技巧
“犬儒主义”与收视率
“百家讲坛”构建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