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化发展趋势

2016-02-28菲胡亚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40000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分享用户

陈 菲胡亚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 40000;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化发展趋势

陈 菲1胡亚亚2
(1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 400010;2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新闻客户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社交产品功能及用户对其的使用行为的研究,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社会化信息分享和用户关系整合的特点,从而为移动新闻客户端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以此增强用户黏性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社交功能;用户;分享;关系整合

胡亚亚,重庆师范大学2014级文艺与传媒专业研究生。

一、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客户端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成为传统新闻媒体向新媒体融合的主要阵地,基于新闻信息传播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就代表了这一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Talking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2015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11.5亿,其中,新闻资讯移动应用用户规模达到6.85亿,占移动互联网整体的59.6%,手机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终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美国学者约翰·杜尔(John Doerr)曾提出互联网领域发展的三个关键词——“Social(社交化)、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化)”,他将“社交化”作为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先行动力,并认为这三种模式的结合将给互联网发展带来全新的景象。移动互联时代因其社会化信息分享和社交的双重属性,进一步把社交化作为深层次的动力推向了高潮,新闻客户端作为一种基于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媒介平台,也具有社交化的基本特征。

目前,国内移动新闻客户端正面临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竞争压力,这使其发展“举步维艰”。微信、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典型代表,将内容生产和社交相结合,也即是说: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相互融合,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之,平台上的内容又成为联结用户关系的纽带。这种将用户作为媒体的互联网基础单元的观念不仅使“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让用户成了“网络节点”,直接参与到生产和传播环节中。

二、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基础上的社交关系整合现状及特点

移动互联时代加快了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将互联网时代的新闻阅读延伸到更高的层次。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当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国内已经历了7年的发展历程,从2009年伊始的传统媒体客户端打造,到2010年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纷纷试水新闻客户端,再到2012年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整合平台的出现,移动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整合各种资源和关系的新媒体产品。

目前,移动新闻客户端按照运营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媒体打造的新闻客户端、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及整合性的新闻客户端3大类。其中传统媒体最先试水新闻客户端,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及并读新闻客户端等。此类客户端一开始依托传统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因此内容的差异化不明显,但传播载体属性较强。而从2014年7月上海报业集团推出移动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到2015年4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出“并读新闻”,标志着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出现了转型。并读新闻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声”更让许多传统媒体看到了希望,其声称是“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以“新闻、社交、分成”为口号,这表明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开始主动链接社会关系,准备深度融入社会关系网络;同时,依托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如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也开始各显身手,主打自己的特色功能;2012年,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整合性新闻客户端迅速发展起来,这类客户端更多地显示出其平台的属性,即整合其他网站或自媒体信息,同时对基于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进行挖掘,通过算法将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推送给用户。可见,不同的新闻客户端都在不断地参与竞争,争取用户的“入口”。

新闻客户端的转型使信息资源得到极大的整合运用,在此基础上,互动功能的强大又派生了许多原创内容。目前,转型中的新闻客户端朝社会化方向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用户评论的应用

新闻客户端对用户评论功能的再开发,将扩大其新闻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网易新闻开通了博客和论坛栏目,为热点新闻的评论和跟帖提供了平台。“网易跟帖封神榜”是网易新闻论坛栏目下的热门“跟帖”板块,由跟帖主播将用户的热门跟帖进行整合,再吸引用户进行二次跟帖和评论。例如,“网易跟帖封神榜”2015年终“神贴”大盘点这期,跟帖主播将2015年几大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和跟帖进行整合,借用易友的“吐槽”吸引用户的二次跟帖;今日头条在用户端口设置了“我要爆料”的板块,用户可以对“爆料吧”进行关注,通过“爆料帖”爆料身边的新闻,为突发事件提供线索,这种结合微博的即时传播的特点将成为新闻线索来源的重要途径;腾讯新闻客户端也开通了“吐个槽”板块,为用户发表意见提供条件,但腾讯新闻对评论的开发相比较弱;并读新闻设置了针对新闻图片的点评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对新闻图片进行编辑,一定程度上将用户评论转化为新闻信息的解释说明,是一种激发用户主动参与内容生产的重要途径。

(二)社交关系的整合

目前,国内移动新闻客户端开始在整合新闻信息的基础上拓展用户的社交关系,表现在几大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元素和社交功能的凸显。据艾媒咨询201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社交功能使用情况的统计: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功能主要包括自定义频道(60.7%)、个性化推荐(51.2%)、评论与跟帖(44.6%)、订阅功能(37.4%)、分享到好友(35.9%)五大方面。笔者以此为基础,将自定义频道、个性化推荐作为移动新闻客户端针对用户兴趣和个性的把握而精准推送的主要方面;基于兴趣分享和交友需求的话题创建则是直接对社交关系整合的重要方向;评论和跟帖则是将不同用户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和评论聚集到不同的新闻信息传播上,在反映用户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观点的同时,促进不同用户之间的二次传播和人际交流;分享功能则支持不同的社交账号的登录,直接将信息分享给好友,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好友之间的交流。目前,就国内几大移动新闻客户端来说,这几种社交功能正以以下几个不同的面貌呈现:

第一,个性化推荐作为移动新闻客户端整合用户社交关系的基础,已经得到充分的实践。今日头条作为基于数据挖掘推荐的整合平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成为其主要特点,今日头条已开通诸如社会、热点、图片、娱乐等48个自定义频道,这些自定义频道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专业新闻网站的新闻和本地化新闻,而且还为用户提供了“头条号”。“头条号”是自媒体平台,用户可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自媒体账号并互动;其个性化推荐是基于用户的兴趣推荐,用户浏览、转发、收藏、评论等行为都有相应的数据记录,尤其是用户绑定的社交账号也将被记录。因此,用户的整个阅读、分享、评论行为将作为其进行算法推进的“源泉”。网易新闻的阅读功能也体现了个性化推荐,推荐阅读功能通过位置信息和订阅栏目入驻两个方面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新闻。相对来讲,并读新闻和腾讯新闻的个性化推荐表现并不明显,主要以热点推荐和自主订阅为主。

第二,话题创建是移动新闻客户端直接对社交关系整合的重要方向。今日头条在个性化页面中设置了“我的话题”功能,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参与“我关注的话题”,并发帖互动,推荐功能针对用户选择性的“关注”推荐相应的热点话题。用户不仅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参与跟帖互动和创建话题,而且还能关注话题版主和众多小版主的个人主页,并申请成为小版主。网易新闻和腾讯新闻的话题创建功能更多地表现为专题新闻的整合层面,在这方面两者具有相似性,不同的是,腾讯将专题做了分期并加上了图片和导语,而网易的专题只有发布时间,而在引导用户进行个人话题创建方面的功能比较欠缺。

第三,评论和跟帖作为反映用户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观点的重要方面,还将为用户的社交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网易新闻的“无跟帖 不新闻”的口号正是将评论和跟帖作为用户态度的重要体现,网易新闻将跟帖作为其栏目特色板块,用户可以通过网易新闻的跟帖策划和今日排行来选择跟帖,跟帖策划主要是“网易跟帖封神榜”,每期都会由跟帖主播策划发帖,将网友的“头条吐槽”和“跟帖神回复”作为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吸引用户二次跟帖,“封神榜”的跟帖频率比较频繁;“今日排行”根据每日热点新闻的跟帖频次进行排行,用户可以根据排行榜方便参与跟帖。此外,用户在跟帖的基础上还可以和“热门跟帖”“精彩跟帖”和“最新跟帖”中的跟帖达人参与互动,在其跟帖主页对其进行“贴标签”,并回复其跟帖和分享。网易新闻为用户提供了专门的跟帖个人页面,将用户的跟帖集中,并可以查看用户跟帖的回复。用户参与跟帖还可赚取金币,这也是激励用户跟帖的主要方法。相对来说,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和并读新闻的网友跟帖表现不明显,但是用户仍可以对网友的评论点赞并回复。

第四,分享功能直接链接了用户的社交关系网,主要表现在社交账号的绑定登录和社交账号的分享。今日头条通过账号绑定打通了微信、QQ、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及人人网;网易新闻绑定了新浪微博、QQ空间及有道云笔记;腾讯新闻则利用其微信和QQ快速登录绑定;并读新闻绑定了QQ、微信及新浪微博。在内容分享方面,网易支持分享到社交平台的渠道最多,不仅包括社交平台而且还包括支付宝好友等,共有11种分享方式;今日头条支持将新闻信息分享至6大社交网,打通了社交平台,用户可以浏览好友动态,并关注好友,将其内容转发到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并读新闻支持5大社交平台的分享,并通过了“并态”和“并论”将并友的评论更新;腾讯新闻支持优先在QQ和微信朋友圈的分享,用户也可将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分享到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上。

可见,目前国内几大移动新闻客户端均在新闻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努力地尝试链接用户的社交关系。从个性化推荐到评论、跟帖及分享给好友,各类移动新闻客户端都呈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竞争力。但是,移动新闻客户端在对用户评论的二次运用和社交关系整合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

在对用户评论的二次开发方面,一方面,虽然许多移动新闻客户端为用户提供了“爆料”和“吐槽”的平台,但是对这些网友爆料和吐槽内容的把关方面仍然比较滞后,网友的爆料也存在不实之处,如何进行良好的把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很多移动新闻客户端对爆料平台并没有做出整理和分类,使得内容杂乱无章,给评论的二次开发带来不便。

在社交关系的整合方面,国内移动新闻客户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个性化推荐方面,整合性的移动新闻客户端表现比较充分,但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仍然以热点新闻推荐为主,在用户的推送信息的精准程度上比较滞后。在关系用户社交方面的话题创建和评论分享方面,传统媒体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做出了突破。例如,并读新闻的“社交、分成”理念,通过阅读和分享获得相应的收益,使得用户互动的积极性提高。整合性新闻客户端和门户网站客户端则表现出了其既往的优势,如今日头条的线上线下活动和与电商的合作等,反映了综合性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与服务性的电商的整合,这些延伸都是用户社交关系的进一步挖掘。但是,传统媒体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在用户的评论及分享给好友方面仍然存在缺陷。例如,并读新闻虽然首次将“社交”元素作为其口号提出来,但在直接关系用户社交层面的“并态”和“并论”功能中,用户不能直接对其并友的分享点赞和评论,不能参与互动,因此社交功能仍然比较弱。

三、如何增加用户的社交需求及用户黏性方面的意见

目前,国内综合性移动新闻客户端在为用户提供海量新闻的同时,对用户社交关系的整合方面还存在不足,而西方媒体在新闻APP方面存在许多我们可借鉴之处。

《纽约时报》作为传统报业的翘楚,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数字化转型探索。《纽约时报》开发的新闻APP将社交媒体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大幅度提高了内容的社会价值,并且链接了用户的社会关系。例如,《纽约时报》打造的名为“We read, We tweet”的新闻App与社交平台Twitter进行了深度整合,还充分利用了LBS(地理定位服务)技术和视频分享等新业务,为用户提供基于地理即时信息推送(Push)的服务,增强了信息推送的精准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内容的用户黏性。2015年11月,《纽约时报》发布了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新闻行业“浸入式报道”时代来临,虚拟现实技术使读者身临其境,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例如,有关难民的报道,利用新技术更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关注。此外,目前《纽约时报》的网站、手机客户端、平板客户端等各种数字新闻产品,均已开通了付费模式,用户通过订阅成为订户后才能享受产品。《纽约时报》新闻APP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吸引了众多的年轻读者;另外一方面则是其在媒体竞争中占据先机的优势所在。

因此,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客户端不仅仅是信息的整合者,而且是关系的整合者,除了满足用户信息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互动的需求的满足。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性才能够增加用户使用产品的积极性,增加用户活跃度。目前,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客户端社交化趋势日渐明显,良好地平衡内容生产和社会关系整合将是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彭兰.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力量[J].江淮论坛,2015(1):152-153.

[2] 邢星.社交网络个性化推荐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3] 陈滢.基于个性化推荐技术的“新闻客户端”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D].暨南大学,2014.

[4] [DB/OL]http://tech.qq.com/a/20151106/017102.htm.

作者简介:陈菲,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任编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05-02

猜你喜欢

分享用户
关注用户
浅谈游戏经验分享对于幼儿成长的价值和作用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孩子,我们慢慢来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