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谣言在微信中流通的生成因素
2016-02-28晁迪
晁 迪
(黑龙江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论谣言在微信中流通的生成因素
晁迪
(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正改变着大众媒体的运行机制,人们渐渐从“+互联网”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思维,新媒体已不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媒体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微信,经过几年的变化已不仅仅是一款新颖的手机应用,而成长为了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其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已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间构架了一个更利于谣言传播的场域。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微信所代表的网络媒体传播中,谣言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群体传播;微信;谣言;生成机制
一、前言
2011年3月15日,日本核电站泄漏,由于人们听信“吃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中国爆发了一场“抢盐风波”。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因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而发生的抢购板蓝根事件、因听信养生大师“绿豆能治百病”的说法而发生的抢购绿豆事件……人们总是会被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却在一时间无法确认的言论所左右。因为人们太容易听信类似的言论,所以无论这种言论是否正确,都会在现实社会中掀起一场或大或小的风波,造成恐慌。
微信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2015年的第一个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了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已经“成功”地将谣言的流通以及恐慌的传播等扩大开来,也可以说,微信的流行为它们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自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经过5年的时间,微信不断地发展,语音对讲、微信公众号、微信红包、微信营销等繁多的功能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已渐渐已经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的事物。微信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通过微信与他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同时,人们逐渐习惯于从微信上获取信息,发表言论。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改变中,微信构架了一个脱离了现实社会却又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场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温床。
二、微信——网络群体传播
传统的传播类型有五种: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微信作为一种新颖的传播载体,其传播模式独立于以上五种类型。在这个泛众化时代,微信传播与微博传播和其他类型的新媒体传播统属于一种新的传播种类——网络群体传播,即网络上具有共同利益、观念、目标等因素而联结在一起的个体进行的群体内部的与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群体传播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既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微信中,你可能从朋友圈状态中、群组分享中或者公众号中获取信息,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一传二、二传三、三传至整个朋友圈,这种传播模式像病毒蔓延一样迅速、有效。2015年11月24日,歌手王心凌在个人微博上发布新专辑的混搭造型图,立即引来无数网友的围观、吐槽,王心凌之后在评论中回复:“主要看气质。”不久,一位网友如法炮制,发了一张自拍并写道,“主要看气质”。之后,这个“游戏”被发展到微信,一时之间,整个朋友圈被“气质图”霸占了。在这个“游戏”中,大多数人一开始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而后又成为生产者,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接收者。调查显示,超过90%网友的朋友圈状态被“气质图”霸屏。有商家借机植入了广告,获得了成功的营销。然而,一旦这种迅速、有效的传播方式被一些怀有恶意的人利用,发布一些不实的言论,便会在微信朋友圈以及网络社会掀起一场风暴,甚至会蔓延到现实社会中,造成危害。
三、谣言在微信中传播的有利因素
2016年1月10日晚,一个名为“当你打开这个,你与微信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的分享链接,刷爆了朋友圈。十几分钟后,关于这个链接盗取支付宝信息、盗号等消息同时遍布了朋友圈和聊天群。一时间,微信出现大危机,百万级的用户开始提现、解绑银行卡;微信好友、聊天群里像炸了锅一样,所有的人都提心吊胆。这次危机出现的罪魁祸首应属当时兴起的谣言,而谣言又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占据上风?以下几个原因或许可以解释:
(一)强烈的关注度
互联网让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便是注意力。报纸努力革新为的是高发行量;电视台不断更新节目为的是高收视率;互联网上的内容发布者,用尽各种手段,为的是获取高点击量。而所有的发行量、收视率与点击量都只是注意力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表现罢了,微信上也是如此。普通人通过发表状态获得的评论和点赞数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好人缘,公众号通过内容的阅读量来评价是否受到欢迎。现今,所有的事情都只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即你能否吸引受众,使之成为你的忠实“听众”。而这次微信平台意外泄漏的链接,无疑是一次吸引注意力的成功案例。打开“我和微信的故事”链接,个人可以看到自己微信开通的时间、第一位好友是谁、2015年去过哪些地方、收了多少红包又发出去多少红包等。这些数据一方面勾起了自己的回忆,另一方面人们会选择把链接发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发到聊天群里,形成共同的话题。当一个话题被大多数人热衷的时候,那些原先没有关注这个话题的人,便会想方设法了解这个话题的缘由、结果,参与到讨论中,以避免自己被冷落。微信公共号“北大新媒体”调查,当晚“我的微信故事”的链接在一个晚上的刷屏密度已经超越了之前的所有盘点。因此,一些善于投机取巧、不怀好意的人利用瞬间的刷屏,高度的注意力,在微信上散布谣言,来增加自己的关注度,一时间谣言便以更为迅猛的速度蔓延开来。
(二)与自身联系密切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流言·心理学》中提出流言流通量的计算公式: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R=i×a)。而谣言属于流言的一部分,因此这个公式对于谣言的流通也同样适用,而公式中的“问题的重要性”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一件事情与人们的关系程度。虽说大众传媒的报道可以让人们知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但很少有人会分出精力去关注一个和自身毫无关联的事件,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习惯于对事情做出快速的反应并一切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抢盐风波之所以殃及面广、波及的范围大,是因为核辐射可以跨越千里,危及人们自身的生命。当其他人肆无忌惮地抢夺食盐,如果自己不作出对策,就好像自己的利益遭到了他人的损害一样。在这次“我和微信的故事”中,据调查,当晚打开微信的73.8%以上的人都接触到了这个链接并看到了在微信中流传的谣言,而且大多数人是在打开链接之后才看到谣言的。当时并没有官方的媒体公布这个链接是否安全,而朋友圈、聊天群中一边倒地在传播“打开这个链接会被盗取微信和支付宝信息”的谣言。众所周知,微信钱包和支付宝等是和人们的金钱直接挂钩的,因此人们会立即采取措施来保障自身的利益。1月11日,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表示:当天晚上,微信上有百万级的微信用户解绑银行卡和提现,导致服务器差点儿瘫痪。
(三)被熟知化的意见领袖
勒庞在自己的《乌合之众》中说道:“一切群体动物有着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人只要一脱离孤独状态,立刻便处在某个领袖的影响之下。”群体领袖发展到传播学中,便是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意见领袖”(舆论领袖)的概念,即在人际传播活动中,经常为其他人提供自己早先获取并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希望对他人形成影响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多是一些有名望或是拥有更多社会认同感的人,他们身上具备所处群体中其他普通群众所没有的品质(在某一个具体的领域),所以人们乐于听取他们的信息,接受他们的意见。他们作为最先的信息接触者,被人们视作有眼界、有见识、有能力的人。同时,意见领袖又不是远在庙堂之上、遥不可攀的大人物,而多是我们身边认识的人,所以对于我们熟悉的人,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放下警惕,并对其百分之百的信任。而在微信上,发生了一些更为微妙的变化。微信上大多为朋友或熟知的人,这就很容易破除陌生人之间传递信息所遇到的障碍。他们发射出某一信号时,人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接收,并自然地以为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这次发生在链接之后的谣言便是被这样一群我们信任的朋友散布出来的。他们或许不是谣言的始作俑者,但他们却在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搅屎棍”的角色。B发布了一条关于“我和微信的故事”链接盗取信息的状态,上面附上A发表同样状态的截图,被C看到,C虽然不认识首先发布这条状态的A,但潜意识中,C会认为A那是我的朋友的朋友,便会理所当然的相信。但在微信中的传播,我们会放弃对方是不是这个专业的领袖,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技能,因为“熟人的熟人”,我们便失去了理性地判断。
当然,导致谣言在微信中传播的原因还包括其他的方面。例如,微信官方的信息没有及时地更新、现如今频繁出现的网络诈骗等。以上我所概括的三个原因皆是由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最终,谣言止于什么,是真相、是公开、还是智者?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的因素。少一点儿道听途说者、听风是雨者,多一些深思熟虑者,微信也就不会沦为滋养谣言的温床。
参考文献:
[1]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157.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56-103.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354-02
作者简介:晁迪,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