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在数字化阅读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纸质科技期刊数字化

蒋 晓 谢 暄 叶 芳

(电子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54)

科技期刊在数字化阅读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蒋 晓 谢 暄 叶 芳

(电子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5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科技期刊现有的出版模式和传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人们新的阅读习惯。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化阅读的特点及其对科技期刊的影响,提出科技期刊应从内容加工、传播渠道、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积极调整,以应对数字化阅读带来的挑战。

数字化阅读;数字出版;科技期刊;跨媒体传播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数字阅读已经立体化地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生产和生活领域。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具体来看,成年国民手机阅读率最高,达到60.0%,同比上升8.2个百分点;网络在线阅读率为51.3%,同比增长1.9%;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及光盘阅读等都呈增长态势。而在数字阅读中,微信阅读最为普及。据统计,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同比增长17.5个百分点。[1]这表明,依托“纸媒”的传统阅读方式逐渐被以“屏媒”为载体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所取代。[2]因此,如何理解这一媒介技术变迁背后的深刻内涵,探索符合数字化阅读要求的新型出版方式,已成为传统出版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科技期刊是传统出版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它作为记录和传播科研成果的载体,在科技知识的创新、累积、继承以及传播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面对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冲击,科技期刊应从内容加工、传播渠道、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强化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

一、数字化阅读的特点

所谓数字化阅读,指的是人类利用数字技术,以数字代码的方式,将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内容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信息的活动。[3]本文认为,数字化阅读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容的数字化,如电子书、有声书、网络期刊、数码照片、微博微信发帖等;二是载体的数字化,如计算机、手机、电视、PDA等终端设备。与传统纸媒的阅读方式相比,数字化阅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载体和渠道的多样性

数字化阅读的载体可以是电脑、手机、电视、PDA等终端设备,相比传统纸质载体,它们具有易携带、存储量大、便捷性、灵活性、信息整合等特点。数字终端可以轻松存储几十本书的内容,并且可以进行归类、整理、注释、删除等处理;它的易携带性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阅读,不受特定的环境限制;此外,数字化终端获得内容的渠道也非常便捷和多样化,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通过网络查询、下载、购买,或者将纸质文本扫描、拍摄为图片、视频等。数字终端的这些特性迎合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内容的多媒体特性

与印刷文本静态化的符号相比,数字化阅读文本融合了文字、声音与影像符号,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之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内涵。例如,Kindle电子阅读器综合了电子书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VR技术融合了视听内容的虚拟与现实场景。通过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不同传播符号相互组合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维度的阅读体验。因此,对受众而言,数字化阅读内容更具吸引力。

(三)聚合性和个性化

数字化文本因为具有超链接功能,使其不再受传统纸质文本篇幅、主题的限制,信息含量可以无限延伸。读者可以通过一篇文章查阅到相关的所有文章,将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聚合阅读,知识量成倍增加。此外,各种搜索引擎为了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吸引力,推出了一系列的个性化推荐功能,可根据读者的搜索、阅读、购买习惯推荐相关联的阅读信息。数字化阅读的聚合性和个性化特点充分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信息诉求,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互动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不论是报纸、图书还是期刊,信息主导权常常在传媒一方,由它们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数字化阅读,尤其是微博、微信带来的互动特性,让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充当信息传播主体,能够即时表达自我意见,使大众传媒可以及时得到受众反馈,从而对出版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二、数字化阅读对科技期刊的影响

在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读者主流阅读方式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或手机阅读期刊文章,纸质期刊的阅读率大大降低,发行量减少,许多科技期刊因为资金难以为继被迫停刊。从出版产品形式看,除依托几家大型商业数据库提供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外,大部分期刊能够为读者提供的仍然是以传统科技出版产品为主,或通过自建网站提供比较零散且质量不高的科技信息服务。[4]就传播时效性而言,大部分科技期刊仍是以整期期刊的纸质版出版时间为主,网络版滞后于纸质版。尽管部分科技期刊已实行优先在线出版,但出版时间也仅仅略早于纸质版,至于针对单篇文章推行优先出版的科技期刊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无论是从传播渠道、产品形式还是传播时效性来看,科技期刊现有的出版模式都难以满足受众在数字化阅读下催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高效化等新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三、科技期刊的应对策略

(一)单一的纸媒传播到多媒体联动传播

科技期刊应建立以纸质媒体为基础,结合门户网站、微博、微信、Email等多媒体融合发展的立体传播体系,增加多种数字化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增强互动。第一,门户网站的功能提升。可增加文章全文阅读和下载、html在线阅读、关键词相关文章阅读、作者相关文章阅读、个性化搜索及精选文章推荐等功能。同时,聚合期刊内容达到联动效应,让读者可以通过一篇文章获得更多的信息,为读者提供高效率、高质量、有价值的阅读服务。第二,建立微信、微博平台。开设微信、微博公众号,开发手机在线阅读模式,定期推送每期文章导读、全文阅读、下载链接等信息,并利用平台与读者交流互动,及时改进读者反馈的问题。第三,开放获取,优先出版。一方面,扩大期刊的获取渠道,积极加入各类科学数据库;另一方面,推动内容生产向实时生产转变,实行单篇文章优先出版。第四,个性化推送。建立读者及专家、学者通讯录,定期通过电子邮件、RSS、微信等将期刊目录、文章摘要、全文链接进行精准推送。

(二)内容的数字化打造和结构化加工

应针对不同媒介的特性,对内容进行相应的数字化打造,包括形式设计和内容策划,如微信。由于微信的读者都是以手机为载体,因此,应设计适合手机阅读的文章格式、尺寸及阅读方式。就内容而言,由于微信阅读偏向于浅阅读、快速阅读,所以内容策划应简洁明了、提纲挈领。除了推送每期的文章,还可以转发行业相关热点话题、前沿资讯、名人学术观点,并根据学术热点组织微访谈,提高读者参与度。此外,可积极推行基于XML的结构化排版方式,借助XML良好的扩展性和结构化特性,实现期刊内容与版式的分离,不再局限于传统印刷文件,可实现多种输出版本,按照统一的格式灵活采集各类电子信息到内容资源库中进行管理、加工、整合和共享,跨媒体进行内容发布或按需印刷。

(三)健全数字化服务体系

健全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和编委的数字化服务体系。第一,针对读者:通过前文提到的利用多媒体联动传播实现方便、免费阅读,快速索引。第二,针对作者:提升在线投稿的便捷程度。数字化稿件处理流程高效、清晰,投稿格式多样,要注重建立并完善“一键投稿”机制。第三,针对审稿专家和编委:提升在线审稿的便捷程度,优化评审流程。此外,应建立作者、审稿人和编委的专家库,对其行为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投稿、送审率、录用率,快速判断作者和稿件学术质量。还要建设服务平台和便捷沟通渠道,及时推送文章目录和信息。另外,可以设立针对作者和审稿人的奖励体系,可以通过文章下载量、被引频次评选年度最佳论文奖、5年最佳引用奖、杰出审稿专家奖等。

(四)提升数字化编辑能力

科技期刊在数字化阅读背景下,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传统编辑技能外,还面临更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首先,编辑要转变观念并不断坚持思维创新,突破传统出版观念的束缚,培养对新媒介的开放意识和对数字化信息的敏锐度;其次,应掌握基本的数字化编辑技能,熟悉新媒介的特性和操作方式,如微信编辑、html制作、图片编辑软件等;第三,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重视科技期刊的品牌推广和互联网营销。为此,科技期刊编辑部在制定数字出版发展战略时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长远战略来考虑,在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等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制度。另一方面,建 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重视培养优秀的数字化编辑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毋庸置疑,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与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主流,数字化阅读已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期刊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生产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传播的出版产品。应探索和推进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建立全媒体资源管理等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并强化用户理念和体验至上的服务意识,既做到按需提供服务、精准推送产品,又做到在互动中服务、在服务中引导,不断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关注度和满意度,才能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1]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R]. 2016-04-19.

[2] 戴俊潭.传播逻辑与受众诉求: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出版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5,31(6):24-27.

[3] 徐婷.数字化阅读及其对传统出版物的影响[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4]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G237.6

A

1674-8883(2016)24-0263-02

蒋晓(1983—),女,重庆人,硕士,编辑,主要从事数字出版、新媒体传播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纸质科技期刊数字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