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编辑环境的构建
——基于学术期刊视角的分析

2016-02-28林士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稿件数字化

林士平

(西南政法大学 期刊编辑部,重庆 401120)

数字化编辑环境的构建
——基于学术期刊视角的分析

林士平

(西南政法大学 期刊编辑部,重庆 401120)

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向人工智能化编辑的转型,构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编辑环境,对于提高期刊质量编辑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减轻编辑人员工作负担,解放编辑生产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数字化编辑环境具有数据标准化、流程自动化、决策智能化和操作人性化等特质。其中,期刊协同采编平台、黑马校对系统、短信群发平台,以及APP、SNS、RSS以及跨媒体出版等构成学术期刊数字化编辑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数字化编辑将引发编辑行业通用技能的深刻变革。

数字化编辑;编辑环境;采编平台

无论对于何种年龄段的编辑群体来说,在信息社会,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手段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都将是一种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尝试。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向人工智能化编辑的转型,实现了编辑行业通用技能的深刻变革,它能够系统提升编辑审稿加工的质量和效率。作坊式的编辑生产方式远不能适应用学术生产机器运作及现代化出版的需要。在编辑的数字化转型中,我们要提升编辑人员的创新能力,就要构建数字化编辑环境。

一、数字化编辑环境的概念界定

(一)研究文献综述

对于数字化编辑的研究,适用了近年来传播学的研究趋势。2011年,孙康江等人提出NPDE(No Record Paper digitizing edit,无纸数字化编辑技术)的概念,即以计算机软硬件为编辑工具对出版物进行编辑、设计、出版的无纸化数字编辑技术。该文将NPDE的优势归纳为:人才效率显著提高和绿色经济效益提升。[1]2012年,李朔等人提出数字化编辑应用模式的概念,即“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工具(如WORD、黑马校对软件等)对稿件进行编辑,完全脱离纸质稿件的审稿模式。”该文将数字化编辑的优势归纳为:提高编辑的速度(运用WORD的查找、替换等功能)、提高编辑精度(WORD的提示功能和黑马的)、提高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效率、提高排版工作效率(直接反映排版要求)、增强ERP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应用基础(数据标准化、流程自动化、决策智能化)以及绿色环保(节省大量纸张成本,保护森林资源)。该文还给出了纸质编辑与数字化编辑提高平均工作效率的百分比数据。[2]高希宁等人分析了数字化编辑的优势,包括:字迹清晰,便于识别(利用文档修订/批注模式,利于三审之间的信息传递);有效提高编辑工作精度(改变完全仅凭编辑个人的知识背景工作经验用肉眼识别的方式,防止稿件质量因编辑的能力和职业素质而参差不齐);缩短稿件的传递时间(外审、退改等不需要实体稿件的传递,EMAIL无损耗,复制瞬间到达);有利于后续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3]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概念界定

本文认为,无纸的概念强调环境保护,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数字化生存方式对包括编辑工作在内的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影响,并非主要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实际上,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优质高效的编辑工作仍然是它的合理内涵。所谓优质的编辑工作,就表明工作过程和结果具有科学、合理、准确、精细、公平、公正的特征,而高效则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长期以来困扰学术期刊的公平审稿、科学评价等难题在数字化平台得以运用之后,由于流程的规范化作用,使得前述难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得以缓解。同时,期刊选稿和编辑质量是一刊之本,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是出版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数字化编辑以其优质、高效、便捷、周全和客观的解决方案能够化解编辑质量与编辑效率之间的冲突,全面超过传统编辑。数字化编辑越来越受到青年编辑的青睐。

基于上述观点和材料,本文提出,数字化编辑是指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与手段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接受投稿、审稿评判、修改加工、查重校对及信息互动的工作方式。编辑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从广义上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本文所指的编辑环境就是一种社会环境或工作环境。结合数字化编辑的概念,本文认为,数字化编辑环境就是指以数字化技术和手段进行编辑的工作环境。

(三)相关概念辨析

数字化编辑与数字化出版有一定区别。2008年,汪曙华认为,数字出版是“对数字化作品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并将其复本向公众传播的过程”。[4]数字出版(或称数字化出版,后者是前者的升级版本,意指统一形态的数字出版)是替代“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的概念,它是从技术属性来概括新的出版形态(包括手机出版等)。而数字化编辑则是从编辑技术手段和流程来概括这种新的编辑方式。

二、数字化编辑环境的特性分析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单篇论文被引用/下载情况,作者的影响力,各学科论文被引用/下载情况,作者的地区分布,订阅读者的构成,机构和个人用户的分布,学科总被引/下载频次,WEB下载时段都是与编辑工作密切相关的基础数据,对于这些数据的掌握和统计分析,对于正确评估编辑工作的成效,发现问题,提高和改进编辑工作质量关系密切。如果没有数据支持,编辑人员只能凭感觉判断,无从评估。在数字化编辑环境之下,期刊采编平台和文献综合利用平台能够提供准确、详尽的数据支持。这就使得数字化编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具体而言,数字化编辑环境具有如下特征:

(一)数据标准化

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为例,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进入本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对办刊要素进行分析。界面提供出版内容结构分析:

1.包括本刊各学科发文量、比重及文献影响力评估,反映本刊主要学科方向,帮助编辑优化刊物征稿内容。系统提供本刊年度发文量中本学科在本刊发文总发文量之比,还提供与全国本学科发文量之比,以及被期刊、博硕学位论文中总被引频次和在CNKI中心网站用户的总被下载频次。

2.稿件质量分析。可对本刊各学科国际(44种)、国家(28个部委)、省市院校级(323种)基金论文和学术不端文献数进行统计分析,尤其是一稿多发(同一作者发表2篇文献全文文字重合度大于90%)、疑似自抄(同一作者发表2篇文献全文文字重合度40%以上且90%以下)和疑似抄袭(不同作者发表2篇文献全文重合度在40%以上)进行报表统计,反映各学科稿件质量,为编辑部有效控制文章质量提供相应参考。

3.作者分析。可对本刊各学科文献作者在本刊的发文量及总发文进行,分析稿件质量,有助于全面了解该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优势。从降序排名能看到本刊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和总下载频次等参数。

4.出版时效性分析。可对本刊各期发文的平均时滞及环比变化情况(可看出每期出版较上期出版时滞的变化率)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加快发表进程。

以上各类数据,都是以标准化统计方法为支持,数据准确、可信。

(二)流程自动化

以中国知网(CNKI)采编平台为例(期刊协同采编系统),该平台提供编辑办公系统、专家审稿系统、作者投入系统。进入本刊编辑中心,就可以进行采、编、审等事务办公,管理稿件,管理作者信息和外审专家信息。稿件处理流程完全实现了自动化。责编初审、上传盲审稿、复审、终审、录用、编辑加工、作者修回、安排刊期、退稿等均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只要按照相应程序进行操作,系统便会自动进行响应,进入下一流程,包括送审、发送审稿意见、发送用稿通知、发送退稿意见、全文机器自动审校等。系统还带有自动提示和催促功能。编辑还可以利用系统的约稿功能实现自动化约稿,同时,在送审稿件中,可以通过专家和学者数据库功能在全国范围内选定相关学科专家,该系统可直接向所有在册的学科专家发送信息和评审稿件。根据数据库提供的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序,选择适当专家进行评审。

(三)决策智能化

编辑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就是稿件取舍。在审稿过程中,对稿件的取舍,传统编辑单凭肉眼进行判断。在数字化编辑环境之下,编辑的稿件的处理可以建立在数据支持的基础之上。具体体现在:

1.对选题进行智能化判断。通过对待审稿件的学术研究趋势进行检索,可以判断该选题的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对于热门选题或冷门选题编辑人员都可以进行取舍判断。尤其是对于用户关注度增长势头强劲的选题,应当引起编辑的高度重视。

2.对作者进行智能化判断。通过作者方向和学术优势的查询,以及学术操守情况的检索,可对同一或相似选题的文章从作者角度进行筛选,优先选用具有学术优势及遵守学术规范的稿件。

3.对读者分布区域进行智能化分析。例如,龙源期刊网提供网页区域访问数据统计排行。就本刊《现代法学》来说,2013年“访问本刊页面次数”排名分别为北京、陕西、广东、天津、江苏、重庆、上海、浙江、四川等,这样,编辑就能得知读者的大致分布情况。读者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应当是用稿关联度最高的区域。同时,编辑的组稿、约稿等活动也应当针对重点地区进行。

(四)操作人性化

数字化编辑环境下,传统校对方式被颠覆。一经作者确认后的电子文稿,在转换成PS排版格式文件后,会被完整地保留,因此,没有必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对照校对(校异同)。这样,便极大地减轻了人员的工作负荷,传统校雠的历史被改写。除非遇到德文、希腊文、甲骨文等无法直接从WORD转换的排版文字符号时,才需要进行对照标示。在编校合一模式下,本文责任编辑应以读校为主(校是非),凭借校对知识经验和专业语言优势,排查消灭错别字和语法、语用、语义病句,并重点检查版式、格式的统一性。

三、学术期刊编辑环境平台应用举隅

(一)期刊协同采编系统(CNKI辅助审稿工具是中国知网)

辅助审稿工具是数字化编辑的好帮手。在传统编辑模式下,编辑个人单凭个人学识和专业背景对稿件质量进行判断,难免主观片面,而且效率低下。辅助审稿工具提供如下服务:

1.学术不端检测。在中国学术论文爆炸性增长的当今,可以说,没有联网检测,谁也无法全面完成查重任务。工具显示文字复制比和重复字数,及文字来源和文献来源,能够有效预防学术不端。

2.辅助审稿工具还提供创新性检测。目前能够看到作者自述,但关联文献检测结果暂无法提供第三方的创新性检测,但相信能够得到完善。但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审稿的核心内容,目前WEB2.0甚至WEB3.0都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有希望在未来的高度智能化的语义网时代得以解决。

3.稿件研究内容趋势分析。通过链接,可以查看CNKI学术趋势,进行学术关注度(收录量)和用户关注度(下载量)检索。如输入“数字化编辑”一词,即显示,该研究相关热被引文章最早发表于1999年,但正式提出数字化编辑的文献发表于2012年,共2篇,即李朔、张暾、石明贵、高希宁的《数字化编辑将改变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高希宁、张暾、杜建伟的《数字化编辑优势分析》。2013年是文献被引最高时期,共有12篇文献被引最低1次以上。下载量最高的相关文献发表于2007年,是吕志军的《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2003年下载量达到峰值(133篇)。打开该文还能看到本研究的引证文献和同被引文献、二次引证文献,可进一步反映本研究工作的继续、发展和评价。

4.作者发文检索。该工具能够直接看到作者发文的题录、载体等情况。这对于评价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层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学术研究队伍总量扩张、新人涌现,任何一个学科编辑都不可能单凭直觉或经验准确判断每一位的研究能力和水平,通过发文检索,能够间接证实作者的实力。尽管目前推行匿名评审,但作者的研究水平与能力与文章质量密切相关,是编辑取舍稿件的重要参考因素;同时,它对于编辑客观评价作者,克服用稿中关系稿、人情稿、熟人稿的发生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

(二)黑马校对系统

该系统现有三个版本:18.0 PS(杂志版)、V18 S2版和V18.0(小样版)。其中,前二个版本可以打开S2文件,也可打开由北大方正转换成的NPS文件。这样文件类似PDF文件,保持了杂志版式的原貌,忠实地再现排版样式,校对感觉与纸型校对相似,能够作为初校使用。后一个版本能够打开WORD2007、TXT、RTF及大样文件(S2、S72、S92、PS2)、PS、WPS格式文件。黑马校对软件是全国优秀软件,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负担。传统编辑的生命被大量地消耗在校对工作上。为什么许多当编辑的人被说成“编辑无学”,实际上,高校学术期刊由于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没有专职校对设置,因此,编校合一是常态。这样,多数编辑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消耗在校对上去了,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加之作者功利主义盛行,原稿文字粗疏在所难免,编辑人员经常成为作者的“秘书”或“中小学语文老师”,哪有时间完成自己的成果。黑马校对的应用,将编辑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对于编辑业是一大善事。

该系统功能强大,能够进行高度智能化操作。具体包括:检查重句、校对标点、校对科技计量符号、校对领导人排序、校对目录、检查台湾问题。该软件还提供修改建议,红色表示高度疑似错误,粉色表示疑似错误,还可以定义错词、增加新词,这对于专业学术稿件很适用。过去使用该软件的一些编辑人员反映,校对艰深晦涩的专业稿件时会出现“满篇红”(高度疑似错误提示)的情况,原因在于没有定义新词,如果在系统中自行定义新词,这样的情况就会大为减少;同时,如果再与专业库进行挂接,并辅之以建立用户库,这样,校对的报错率会有大幅度降低。以法学期刊为例,可以挂接法律法学宗教民族藏学专业库。该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勘误表和给出修改建议。还可进行参数设置和句库匹配设定。总之,黑马校对系统是人性化编辑的利器。

(三)短信群发系统

编辑事务不仅是审稿而已,编辑部还需要处理大量编务。这样一来,通过短信群发系统发送信息便能够替代电话、手机发达短信等处理繁杂事务。群发系统高效快捷赢得用户。在新年通短信向作者群发问候及约稿短信也是一项节省开支、收益明显的办法。编辑部人员之间的开会通知、注意事项等也可通过该平台发送。需要注意的是,绝大部分短信平台都针对大中型用户,短信起点最低都是3000条,而小型刊社如果认为数量过大,可以不选择企业短信接口方式,而选择WEB方式。以中国短信网运营管理平台(China SMS)为例,最低起点可以是1000条。通过从EXCEL中导入名片,可以方便地建立名片分组。需要发送短信时全选就能够群发。通过后缀签名,能够让接受者知道发布者是谁,同时,该平台还能够接收短信回复,查询提交记录,查询发送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发送等,是数字化编辑的好助手。

(四)展望(APP、社交网络、RSS、跨媒介出版)

数字化编辑环境的构建,不仅仅是针对约稿、组稿和审稿及加工修改环节发,实际上,期刊的数字化内容推送、定制及跨媒介出版同样不可或缺。目前,一些期刊已经开始通过定制APP(Application,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推送数字化内容。如通过点击下载ELLE中文版IPhone APP。社交网络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以人人网为代表,吸引了大量高校在校学生,QQ、微信、微博等也是社交网络,可以通过公众订阅号的形式,与读者互动并推送数字化出版的内容。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简易方式( 也叫聚合内容)。RSS使用XML(Extensiv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示语言)作为彼此共享内容的标准方式。跨媒介出版也就是在不同传播信息的介质之间传播学术信息。大众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机、移动电视等诸多新媒体也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在当前媒体竞争高度激烈的状态下,媒体从各自为战、互相封锁的割据状态已被打破,媒体之间寻求合作、互助与融合成为出版的有效方式。针对年轻一代用户,学术期刊的手持终端出版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构建数字化编辑环境对于提高期刊质量和办刊效率具有突破性意义。同时,对于减轻编辑人员工作负担,解放编辑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面对媒体间激烈竞争的态势,“内容为王”的编辑出版理念需要纳入数字化生存环境才更具有竞争力,期刊的未来必将与数字化传播技术和手段相联姻,以共创学术期刊美好未来。

[1] 孙康江,王延霞.无纸化数字编辑技术NPDE的应用和探索[J].出版与印刷,2011(4):11-12.

[2] 李朔,张暾,石明贵,高希宁.数字化编辑将改变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J].出版广角,2012(5):66-67.

[3] 高希宁,张暾,杜建伟.数字化编辑优势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2(2):150-151.

[4] 汪曙华.也谈数字出版的概念界定和发展路径选择[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12):155.

G230.7

A

1674-8883(2016)24-0258-03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稿件数字化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数字化制胜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