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报道医疗新闻
2016-02-28李晓青
李晓青
(乌鲁木齐晚报 社会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浅谈如何报道医疗新闻
李晓青
(乌鲁木齐晚报社会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健康是人的基本需求,医疗服务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且直接关乎人们现实利益的问题。在新闻报道中,医疗新闻也是重要的民生新闻,因此,如何写好、写活医疗新闻,熟练使用媒体语言使科学知识“通俗化”,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如何提高涉及医疗新闻的报道水平是摆在医疗卫生战线记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把握医疗新闻报道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新闻线索;获取途径;翻译;人文关怀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那么,根据新闻的定义来说,医疗新闻就是与医疗有关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医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科学,医疗新闻专业性较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医疗行业的新闻首先是新闻,所以在采访写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新闻采访写作的一般性要求,报道要报出“新”,记者就必须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打通消息渠道,获得线索资源;报道要让读者“悦”,就要在讲求科学性的基础上,注意追求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其通俗易懂,能够吸引人、说服人。同时,报道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尊重、关怀、重视被采访对象,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意义与价值。
作为一名纸媒的医疗记者,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从如何获得新闻线索,当好“翻译家”“故事家”以及追求人文关怀等三个部分,谈谈如何报道医疗新闻。
一、如何捕捉医疗卫生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是新闻采访写作的第一步,决定着一条新闻是否存在。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没有线索,文笔功夫再好,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作为一名医疗新闻记者,除了行业内通知的会议新闻外,手中还应有充足的新闻线索资源。而这些资源从何而来?
(一)新闻线索“跑出来”
“脚底板下出新闻”这是新闻界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道出了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准则,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关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等出来的。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发现,在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室、疾控中心门诊等地方,因为人流量大,每时每刻都会汇聚大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本身就是新闻,有的信息幕后隐藏着新闻,记者应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卫生部门、医院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基础上,多跑临床一线,多跑专家诊室,多跑挂号大厅,多跑病房。一旦得到新闻线索后,就要快速跟近。
例如,2016年3月,记者在乌市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采访时发现,近期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有所增多,如果仅限于此,可能报道出来就是一篇来自于医疗行业内的新闻,而且是较为常见的“狗咬人”新闻,新闻性较弱。
然而,记者通过查阅一个月来的接种信息记录发现,在光华路的乌市第八中学门口附近,从2月5日~3月1日,已经有11名市民先后来到该门诊接种狂犬疫苗。
记者顺藤摸瓜,走访了光华路附近,采访了多名患者、附近学校的保安、商店老板、环卫工得知附近有一条流浪狗多次咬伤行人,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的头疼事。
2016年3月3日,记者在《乌鲁木齐晚报》报道的《八中门口流浪狗连咬十余人》一文,引起了天山区东门片区管委会的关注,后期他们通过联络辖区派出所、社会公益组织对这条流浪狗进行了处理,确保了附近居民的出行安全。
(二)新闻线索“聊出来”
“记者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在医疗新闻采访实践中,新闻线索获得多少与及时程度,与记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密不可分。因此,在跑口子新闻的时候,要与医院通讯员、医生、护士等相关工作人员打好交道,形成一张“新闻线索来源网络”,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出现鲜活的新闻线索。
2016年4月12日,《乌鲁木齐晚报》刊登了《阳台护栏老化,五岁女孩坠楼》一文。这篇报道就是记者与普外科医生微信聊天时聊出来的。记者获取新闻线索后,进一步采访了女孩的家人以及疾控中心专家,从如何防止儿童意外伤害方面入手,报道突出了社会警示意义。
(三)新闻线索“思考出来”
对于医疗记者来说,世界睡眠日、世界艾滋病日、防治结核病日等多种健康日几乎分布在每个月,这些都是重要的新闻源。记者可以通过深入思考,结合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新闻线索的收集,提前做好报道策划,挖掘出更多的新闻报道。例如,记者连续多年时间,每年在世界睡眠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健康日前夕,关注人们的睡眠质量和新疆艾滋病防治工作状况。通过采访多位医学专家和对相关知识进行收集、消化,每年均能把这类新闻做深做细,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线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的存在新闻价值,有的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这就要求记者对待新闻线索时,既要积极主动,不轻易放过,又要认真细致,决不轻信盲从。
二、医疗新闻记者如何当好“翻译家”和“故事家”
医学是极其专业、复杂的科学。而作为民生新闻的一部分,医疗新闻在讲究科学性的基础上,也要保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接地气”的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疗新闻记者也应该当好“翻译家”和“故事家”。
首先,记者在采写时遇到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要及时请教专家,只有自己先明白了,通过通俗的表达方式,将专业知识转化成新闻语言,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
2016年3月14日,《乌鲁木齐晚报》曾刊发过一篇报道《心脏换“阀门”不用再开胸》,介绍的是新疆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如果用纯医学术语,估计读者很难看懂。记者通过多次请教专家了解到,主动脉瓣的使命就是控制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将其形象地比作“动力阀门”就会让这项手术变得通俗易懂。
其次,医疗新闻还应该注重故事性,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过,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例如,2014年12月24日,记者通过《乌鲁木齐晚报》报道了《绝症男孩捐献器官救了五人》,通过描写绝症男孩的哥哥在手术室外的等待,展现手足亲情以及人性的真善美,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医疗新闻如何追求“人文关怀”意识
医疗新闻不仅只是介绍医疗卫生行业的最新动向,更要能从寻常信息中挖掘出积极的社会意义,体现其“人文关怀”意识。
如何在医疗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意识?就要一方面要满足患者对隐私权的追求,另一方面要满足读者对真实性的追求。
(一)维护好患者的隐私权
医疗行为的服务对象是人,维护的不仅是人的生命与健康还有相应的权益。因此,在医疗新闻报道中,首先要尊重患者的意志、人格,患者享有不公开自己的病情、家庭史、接触史、身体隐私部位、异常生理特征等个人生活秘密和自由的权利。
例如,2009年,广州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杨先生向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投诉,说因自己及家人的隐私被媒体过度报道而倍感焦虑。
也就是说,如果医疗新闻中涉及患者的隐私,事先应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如果患者并不愿意将自己的信息公之于众,报道中要进行处理。例如,文字新闻中,报道患者的姓名等需要征求患者同意,否则需要虚化,只保留核心的就医、病情等信息,传递出案例价值。在图片新闻中,以马赛克处理或不暴露病人的正面为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医疗新闻关注的是一些因贫病而有求于媒体和医院的患者。例如,2016年2月26日,记者在《乌鲁木齐晚报》刊登的《男孩阴囊肿得像小气球》一文,虽然患儿家人因家庭贫困求助媒体,正面报道中,记者征求了家长的意见,在处理稿件时采用了化名并放弃了图片拍摄,避免在正面报道的同时对当事人造成“善意的伤害”。
(二)为读者寻找“真实”
记者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在为读者寻找“真实”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尊重客观事实。医疗新闻报道不仅要对读者负责,还要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切忌为了“哗众取宠”,造成新闻报道失实,影响社会舆论。
例如,2011年9月,深圳新闻网报道“八毛门”事件,在经过微博的发酵和传统媒体的介入后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应,甚至有消息称,深圳多名家长拒绝手术,导致患儿病情恶化。
后来这条消息被证明是虚假新闻。“八毛门”的始作俑者是在缺乏医学专业背景的情况下,让“抢独家”的心态占据了上风,全然不顾报道可能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抛弃了新闻的平衡性原则,单方面报道患儿家长陈刚的爆料信息。而几乎没有当事医院——深圳儿童医院的声音,更没有向陈刚所称的“8毛钱石蜡油就治好了病”的广州市儿童医院求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真实报道医疗行业新闻,首先需要媒体记者具有较强的医疗新闻传播素养,掌握基本的医疗常识。
同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在医疗卫生事件报道中要以中立的态度平衡话语权,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各自阐述新闻事实。记者只有深入了解新闻事实的真相,不偏袒任何一方,才能写出客观的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260-02
作者简介:李晓青,乌鲁木齐晚报社会部记者。